现代牧业汶上场牧有限公司养殖场长徐莹说,“一头牛一年平均要1.4吨的苜蓿,基本上是一亩地的产量,对于我们这种万头牧场,种植面积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国内的牛羊吃上国产的优质牧草。盛亦兵在简陋的研究条件下,带着他的团队不断改良牧草新品种。有一次选种试验,眼看就要收获了,可是一场大雨,地里的苜蓿倒了一大半。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国良告诉记者:“当时我以为,这些苗大部分都死了,就锄掉吧,重新做,盛亦兵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在耐涝的状态下,选出新的品系。”
2014年,“鲁苜18”通过山东省审定,粗蛋白含量达到21%以上,消化率赶上了国际最好的品种。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介绍说,这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我们农业结构的调整、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撑我们山东省奶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盛亦兵的努力,终于有了更大层面的政策支撑。去年,山东省扩大粮改饲种植试点正式启动,提出,未来三年间,全省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0万亩以上,基本满足奶牛养殖的需求。
盛亦兵说:“我的重点,落实是培养出优良的品种,加上配套的栽培技术,给农民带来收益,而且要带来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