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6|回复: 6

道家杂体诗 游仙诗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2-21 17: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21 17:21 编辑

当年我们四人办版时,分给我的任务是道家诗词。可是后来因人捣乱,版垮了,我编出来的部分东西没有发表。今进行补发,也可看出当年我们的雄心勃勃。

第二节  游仙诗l  一、简介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游仙诗内容一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文选注云:游仙之制,文多自叙,志狭中区,而辞无俗累。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人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天地篇》)屈原在《离骚》里愤慨高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无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後的事。神仙思想在汉代一直发挥着重大影响。在汉人的宇宙观里,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反映在文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手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汉乐府里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而有关仙人、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广泛地流行开来。魏、晋时期文人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大量被表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而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如曹操的《气出唱》、《陌上桑》、《秋胡行》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目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行》等,这些作品显示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一步确立为一种诗体,始于昭明《文选》。《文选》所录有何劭一首和郭璞七首。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何焯所谓“正体”,是指所表现的是幻想游历仙界的传统内容。
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晋宋以后一般文人的游仙之作与单纯表现神仙幻想或宣扬神仙信仰的仙歌有所区别。无论是嵇、阮,还是郭璞,游仙之作都是把士大夫阶层的隐逸观念和行为与神仙追求和幻想相结合,抒发感慨,更讲究词藻修饰,艺术上也多有特色。(以上为资料节录)
一般的游仙题材给作者提供了发挥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段的可能。
“游仙”一类诗歌创作就具体内容划分,大体也有宗教的和寄托的两类。宗教的如唐道士吴筠,有《游仙二十四首》,是借描写仙界景象和神仙生活来宣扬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神仙追求的。
利用游仙题材表达寄托的,又可以分为两类,如清人陈鸿寿在《樊榭山房集集外诗序》所说:“诗家游仙一体,自唐人以来,多为绝句,或别有寄托,或近香奁艳情之作而出以迷离惝恍之辞,要无无谓而作者。”厉鹗曾作《游仙百咏》、《续游仙百咏》、《再续游仙百咏》,共三百首。他有序说:“参军调逸,爰咏《升天》之篇;子建才高,遂有步虚之作。至于弘农之始倡,实为屈子之余波。事虽寄于游仙,情则等于感遇。后有作者,咸步趋焉。此皆天情腾踔,清思雕华,淹踬穷途,漂摇愁境……诚可谓挥斥八极,逍遥九垓者矣。” (卷四)这都指出文人游仙诗的基本面貌是华艳奇诡,逸思缥缈,游思呓语,杂以感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一定特点。
唐人直接用“游仙”为题写诗的人不多,只有王绩、武则天、窦巩、刘复、贾岛、张祜、曹唐、司空图等可数的一些人,但写作相关题材的人却不少,其中以曹唐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成就也最大。他初为道士,曾困于举场,长庆至大中年间为诸府从事,“平生之志激昂,至于薄宦,颇自郁悒”。(第3P493)他既有道教生活的亲切体验,又有人生坎坷的经历,所以他能够把修道的精神感受和人世间的真情实感融汇无间地结合起来,又能使用唐代诗歌创作高度发展的艺术技巧,开拓出游仙诗写作的新生面。相传他有《大游仙诗》五十首,又有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诗人利用古老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构思出原来故事所没有的场面和细节,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仙人形象和仙界情景。其中描写刘、阮传说的有五篇,故事仍遵照原来传说的情节展开,但每一首诗的具体细节却完全出于诗人的艺术想象。
宋代以后写作《游仙诗》的仍代有其人,如元人虞集、陈基,明人贝琼、罗颀等都有这一题目作品。清人写作游仙诗的更多。这类作品往往写得迷离恍惚,立意难以确指。大多承袭郭璞“诗杂仙心”的传统,构思惝恍,语带烟霞,创造出独特的幻想意境,但表现上往往程式化,模拟痕迹比较明显,也是题材受到限制的缘故。如赵执信热衷道教,作有《读〈续列仙传〉排闷作二十四绝句》,从题目就可以知道他关心神仙是为了“排闷”的。
佛、道二教在文坛和民众间的传播,正补充了文学创作在这方面的不足。特别有关仙人、仙界的信仰和相关观念,形成了许多美丽、奇异的传说,带着烂漫而华艳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那些仙事、仙语和神仙变化的情节,更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绝好的材料。游仙诗和步虚词给后人诸多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这样的角度看,尽管历代游仙诗和步虚词创作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篇章不算很多,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根据资料缩写)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归纳
起源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早在《庄子》中已有抒写仙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篇章。通过"游"的描写以表现逍遥世界,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初具游仙诗的雏形。
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仙真人诗》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求仙氛围的浓厚。
继此之後,汉乐府之中,亦有反映道家仙人思想的作品,如十九首郊庙歌中的《日出入》、《天马》都表达了畅游太空的理想。
兴起成型
汉魏六朝是游仙诗兴起和成型的阶段,它为后代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范式。
就类型而言,后代的游仙诗就总不出游仙(狭义)、咏仙和慕仙三大类,只不过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而已。
就结构而言,游仙诗可能出现的基本板块在六朝均已具备。
流行
不过,作为一种成熟的体裁,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后的事。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故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仙诗的主题大致有五种:
慕仙:道家诗人幻想仙境,描写异象,如曹操、张华、张协、曹植、郭璞、李白、曹唐等;李白〈天台晓望〉、〈古风〉其五、其七几首,都表达了追求成仙的愿望;
寄托:作者大多身当乱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向往神仙之说抒发不满和忧愁,如屈原、嵇康、阮籍等;
拟古:文人欣赏游仙诗的幽美意境,模仿前人的艺术成就,凭想像加以虚构,如宋玉、傅玄、鲍照、庾信等;
祝颂:向帝王祝颂长生不老,如西晋成公绥〈晋四箱歌〉、陆机〈前缓声歌〉;
狎邪:以仙女比喻妓女,仙境比喻妓院,自命风流的诗人以仙郎仙夫自居,这类世俗化的游仙诗是一种娼妓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仙诗历史可分三期:
《楚辞》时期,由战国至东汉,以屈原为中心,主要体裁是赋;
五言诗时期,由魏晋到盛唐,以曹植、阮籍、郭璞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言古诗;当中魏晋是历史上游仙诗的鼎盛期,到南北朝渐趋衰歇;
七言诗时期,由中唐到明清,以曹唐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绝,间中用七律或七古,当中曹唐创出游仙诗的新格局。
局限
游仙诗对仙境的理想往往并不高,有浓厚的物质主义色彩,仙境的极乐,大多就肉体需要而言,都是精致化的肉体感受。如曹操的游仙诗,大部份都是描述神仙欢宴的可喜可乐。不少游仙诗一味歌颂仙境,表现对世外的憧憬,缺少寄托;仙人没有追求什么哲学思想,不求智慧的追求或道德的奋勉,没有引导精神向上的激励,精神价值“太尘俗,太鄙陋,不能产生很伟大的艺术作品”。
游仙诗一般对仙境的描绘过于薄弱,没有首尾贯串的故事,对仙人的描写亦太简略,相对于西方的史诗,游仙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伟的架构。
艺术特色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仙体与游仙诗辨析
游仙体主要是指游仙诗,辞海定义:游仙诗,古代借歌咏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抒发情怀志向之诗。其特点如下:游仙诗以想像力丰富、华丽的词藻描写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府仙界,神仙的传奇故事和人神交往,或修仙者的灵异、感悟等,曲尽幽妙,引人入胜。道教外的诗人也喜欢写“游仙诗”,形成一股浪漫主义的诗风,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如李白、陆游、苏轼等均受其影响,并创作了一批传诵千古的杰作。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游仙体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技巧,其形式主要以游仙诗出现。但游仙诗不能全面解释游仙体,把游仙体完全定义为游仙诗也不准确。因为游仙体是对语言情感的一种表述,可以包含除游仙诗外的所有与游仙有关的内容。诗和赋是有韵的语言,若是游仙体内容出现在没有韵的语句中就会被否认为非游仙诗,既尔否定为游仙体,这就出现了谬误。
根据游仙体的定义,游仙体主要是指游仙诗,这是因为在诗词中游仙体出现的频率比较多的缘故。在辞赋、散文、小说等体裁中,也会出现游仙体的相关内容,这说明游仙体在逐渐向其他体裁中渗透。游仙体大多是一部分思想内容与仙境或神仙魔鬼等交汇的产物,通篇游仙体的诗歌并不多见。游仙体与神话故事或神话小说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游仙体的外延比游仙诗大,包含多种文体,而游仙诗只限于诗。)
举例
1.词中游仙体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诗中游仙体
平陵东    曹植
阊阖开,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
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寄韩谏议   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芙蓉旌旗烟雾乐,影动倒景摇潇湘。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潜龙引    张清凌
太白元高绝,未必不可攀,
当吾际会日,与君共仙班。
君骑白鹿逍遥梦天姥,我率潜龙叱咤叩天关。
同辩人世泰山鸿毛之生死,同解仕间黜陟穷通之连环。
联袂游仙行吟处,携手天上人间恣往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资料
浅谈历史上的游仙诗(上)——以郭璞为例   牝青2018-08-05
游仙诗是道教文学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它以遨游仙境为主题,广义的游仙诗也包含了《楚辞》等辞赋。
游仙诗的创作是跟中国古人的神仙情怀分不开的,在先秦《庄子》《山海经》等典籍当中就有了餐风饮露的神人、不死药、不死国、不死民等;甚至于文字产生之前,我们先人就有了关于神仙的渴望:因为对终极目标和永恒归宿的渴望是深埋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也因为如此,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在这点上并无例外,只是在古代多数的平民百姓长期被代言而未能在文墨书卷上留下自己的渴望之声罢了——这种对终极的渴望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上自发自然地体现为本民族绵延今古的神仙情怀。所以游仙诗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中人与神结伴而游,居海岛仙山,食玉液琼浆,享万龄之寿,种种境遇正是浓郁的神仙情怀于文学上的催发与折射。
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方仙道的兴盛,秦皇汉武都汲汲于神仙感应,追求长生不死之道。始皇曾命人作《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鲁迅以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游仙诗兴盛的时代是兵燹连年、民生不保的魏晋时期。中国文学有着“诗言志”、“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面对社会现实中的无可奈何和有限的个人能力与个体生命,诗人往往生发出世之情,开启遨游仙境之门。在诗中,诗人突破了现有的种种束缚、脱离现实的苦难而逍遥于无限、完满的超越之域,在这里人的生命不再有外在的条件限制,也蜕去了人性中的丑恶,他可以和完美的神仙真人结伴同游,也可享受无尽的青春与寿命。魏武帝曹操留下了《气出唱》《秋胡行》《精列》《陌上桑》四题七首游仙诗。其子曹植是以“游仙”之名进行此类诗歌创作的第一人。曹植的《游仙诗》如下:
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
虚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
诗人有感于人生苦短、尘世忧戚而生发了出世之心,希望能如效法仙人赤松、王乔及黄帝于鼎湖乘龙升天的典故,脱离凡尘,逍遥物外,遨游东方的扶桑、西边的弱水、北地的玄渚、南面的丹邱这些位于四方之极的神仙之乡。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诗人因创作游仙诗而著称,他们分别是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1]。郭璞,字景纯,是一名正一道派的道士。郭璞博学多才,史载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并长于赋文,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堪舆家和道教方士。
郭璞所创《游仙诗》现存十四首(一说十九首),收到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云:“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
郭璞的游仙诗文采华茂、清俊超逸,诗中抒发作者的高蹈出世的隐遁思想,歌咏了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在世事风谲云诡的两晋,它代表着一种珍视生命价值、鄙弃仕途富贵的心态。郭璞《游仙诗》中的第一首,被认为具有总括全部组诗的纲领性意义: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本诗开篇即以“京华游侠窟”和“山林隐遁栖”领起仕途富贵和隐逸寻仙两种不同人生追求的对比,诗人果决地选择了后者。朱门虽荣,贵游虽乐,却是倏忽迁变如过眼云烟,怎如蓬莱仙境作为安放身心的永恒归宿?隐遁之士临水掬饮清波,在高岗上采食灵芝,他们将身潜栖在幽溪深谷,早已无意攀登所谓的富贵青云梯了。历史上道家先贤的典故犹在目前:“漆园傲吏”庄周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相聘,宁愿“曳尾涂中”。老莱子准备出仕而听从了妻子的劝告,继续过隐居生活。进而求仕,固可能受到赏识,然一旦陷入困境,就再也身由不己了。诗尾得出结论:不如效法伯夷、叔齐那样的清高之士,高蹈于尘世之外!
隐逸寻仙构成了郭璞“游仙”的主题,此诗作为诗组的开篇,先标明其立意,后续诗文里,诗人开启了寻仙、游仙之旅,通过层层渲染逐步将诗人隐逸求仙的平生志向强烈、丰满地展示于后世读者之前。《游仙诗•其二》即以一位居山修行的道士起笔,猜测他正是传说中的仙人鬼谷子,赞美他的居所“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高士许由和弱水宓妃的仰慕之情,慨叹“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蹇修是伏羲的臣子,屈原在《离骚》言:“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配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以蹇修为媒,可以和仙女宓妃进行交流。如今蹇修不存,自己要如何得见仙人呢?求仙学道之情,跃然纸上。在其后的诗篇中,诗人多徘徊在“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的仙游与“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的现实两极之间。在《游仙诗•其六》中,诗人则笔锋一转,集中笔力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仙人林立的奇幻世界: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2],容成挥玉杯。
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
奇龄迈五龙[3],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杂县是传说中海鸟的名字,又名爰居。为躲避海上的飓风而寓居在鲁国的城门之下。吞舟之鱼也涌出海底,海上的风浪竟要漫过了蓬莱仙岛。前两句相互成对,描绘了大灾将至的恐怖景象。对比之下,神仙世界却是一派祥和清平:仙人排云而上,来去玉楼金阙之间。仙人陵阳子啜饮丹溜,容成子手挥玉杯。嫦娥仙子歌咏仙乐,洪崖先生点头微笑。仙人们乘云烟升降,逍遥九天之上,祂们年逾千岁,却貌若孩童。可惜历史上爱好仙道的燕昭王、汉武帝之辈不能远离嗜欲,非是修仙的良才。
诗中风灾之惨和仙境之乐分别对应着入世和修道两条路,极具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郭璞作为一名道教徒,对时人的规劝之意已溢于言表。再如《游仙诗•其七》中,诗人以“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蕣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为喻,说明凡人与神仙在寿命、见识等方面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不当以凡人之见来忖度神仙世界,因为在神仙看来,“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其九)。所以,明智之人应当积极寻求神仙长生之法,郭璞在诗中告诉世人“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为凡人提供了成仙的可能以及“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的典故,论证凡人可以修道成仙。在《游仙诗•其八》中,郭璞以“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来增强人们修道的信心,并告诫人们不要犹疑不前,“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虽然郭璞一生的行事终未超出现实、脱离仕途,但这不代表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和修道的实践,在诗组的第十首诗中,诗人透露自己寻仙多年终于有所感应:
璇台冠昆岭,西海滨招摇。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
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
振髪睎翠霞,解褐礼绛霄。总辔临少广,盘虬舞云轺。
永偕帝乡侣,千龄共逍遥。
璇台高耸在昆仑之巅,下窥西海之滨。此地有琼林碧树,丹泉黑水,无疑是处色彩绚丽的奇幻仙境。诗人感慨自己寻仙近三十年,终于得见了仙人王子乔。二人一同对着丹霞绛霄虔心礼拜,系马于少广山下,云车环绕着飞舞;相互订约为遨游帝乡的伴侣,千载同游。有了这次的感应后,郭璞对自己的终极归宿似乎有了确定地认识:“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蜕。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诗人弃世之后,是要重返太清仙境的。
综观郭璞的这组游仙诗,诗人笔下的对比是鲜明的,一方是富贵可求却暗藏危机的现实世界,一方是历经隐遁探寻而方可得见的神仙世界。在神仙世界中没有忧愁、没有凶险,短暂的、不确定的生命回归安宁与永恒,是诗人理想的象征,也是安放诗人灵魂的信仰归宿。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天地》)似乎早在南华真人庄子那里就已先知先觉地点明了后世诗人的“游仙”之路。游仙诗所展示的神仙情怀和道教长生信仰为古人在仕与隐,凡与仙,短暂与永恒之间提供了必要的张力,让他们对待现实世界中的荣辱遭遇都能够更加从容。
[1]曹唐创作的游仙诗比较多,放在下篇进行分析。
[2]丹溜:即石脂,或称流丹,石流黄之类。
[3]五龙:传说中五个人面龙身的仙人,他们是一父四子。父日宫龙,是土仙;长子叫角龙,木仙;次征龙,火仙;商龙,金仙;羽龙,水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历史上的游仙诗(下)——以曹唐为例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桂州人。是除郭璞外,历史上游仙诗创作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现存“大游仙诗”十七首[1],“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优美绚丽的笔触描绘了道教的神话传说及神仙世界,其诗大播于时,出现了“京城咸颂曹唐游仙诗”的盛况。曹唐之后,他的游仙诗也成了后世诗人创作的范本,直至清代诗人厉鹗仍称自己写的游仙诗乃“效颦郭璞,学步曹唐”之作。
曹唐为唐末才子,工文赋诗,与诗人罗隐“才情不异”。在他的游仙诗中,神话传说、仙人典故犹信手拈来,诗情道意完美地融会一炉而不落丝毫痕迹。这似乎是与曹唐早年入道,谙熟道教文化、神话典故分不开的。他创作的“大游仙诗”17首均为七律,每首诗有都独立的题目;“小游仙诗”98首为七绝,每首诗不再单设题目。在这大小两组游仙诗中,所涉及的叙事主题互有重叠,包括西王母降临汉武帝宫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周穆王会西王母,王远麻姑下降蔡经宅,弄玉萧史骑凤上升等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仙话传说,也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神仙奇遇。大、小游仙诗除去体裁不同,它们的创作重点也有别:“大游仙诗”选取一固定的神话传说做展开叙述,可看作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对原有的传说进行了“二次创作”;“小游仙诗”往往是在诗歌的叙事造境中截取传说中的人物、情节入诗,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大游仙诗”主要记述了刘晨阮肇游天台、西王母下降汉武帝、萼绿华留别许真人、王远宴请麻姑、牵牛织女、萧史弄玉、周穆王宴王母、杜兰香与张硕、皇初平入金华山等传说。关于其中一些传说,诗人用了不止一首诗来记述故事的经过。曹唐花费笔墨最多的是刘晨阮肇游天台的故事,诗人前后用了五首诗:《刘晨阮肇游天台》《刘阮洞中遇仙子》《仙子送刘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怀刘阮》《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每首诗对应一段具体情节,通过连缀将完整的故事展示于读者之前。再以西王母下降汉武帝的故事为例,此事可见于《汉武帝内传》及《墉城集仙录》中金母元君、上元夫人的传记等处,为道教著名仙话传说之一。诗人将记述分为两步,一为王母降临前武帝静候,一为王母降临后设宴汉宫: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昆仑凝想最高峰,王母来乘五色龙。
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风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传五夜钟。
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
王母未至,武帝专心凝想昆仑顶端的神仙仙境,王母将乘五色神龙而来,紫鸾青鸟将伴飞左右。时间渐渐流逝,风回月落,夜已五更,依旧是花叶光影寂寂,若是能听到箫管之声,那么便是西王母降临的讯号了。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
鳌岫云低太一坛,武皇斋洁不胜欢。
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
剑佩有声宫树静,星河无影禁花寒。
秋风袅袅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
西王母一行降临汉武帝设的太一神坛上,已斋戒守候多日的武帝不胜欢喜。王母亲自教以长生之法并特许观摩仙家秘典。是夜天无片云、月朗星稀,袅袅秋风吹得仙人的宝剑环佩琳琅作响,仙子们清歌婉转、互相唱和,直至夜色阑珊。
两首诗内容上连缀成篇,将王母下降汉宫的情境作了诗意地展示,情感贯通,缺一不可。诗中的鸾鸟花树、明月星河、宫树禁花及剑佩箫管等无一不给人纤尘不染之感,正是在一派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中,武帝一尝多年的求仙夙愿,王母降銮、教示仙道,玉女设乐、仙歌互和,个中奇遇留予后世读者无尽的遐想。此外,诗人非常注重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第一首的“紫鸾”与“青鸟”,“风回水落”与“漏苦霜传”、“三清月”与“五夜钟”,第二首的“长生碧字”与“延寿丹泉”、“剑佩有声”与“星河无影”、“宫树”与“禁花”等都十分工整绵密。
汉武帝的故事在“小游仙诗”中尚有三首诗作了记述:

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
净扫蓬莱山下路,略邀王母话长生。

西汉夫人下太虚,九霞裙幅五云舆。
欲将碧字相教示,自解盘囊出素书。

武帝徒劳厌暮年,不曾清净不精专。
上元少女绝还往,满灶丹成白玉烟。
诗中“西汉夫人”为西王母的别称。三首诗分别叙述了西王母下降之前、授帝长生之法、回銮之后的情景。上元少女即上元夫人,任上元之官,为三天真皇之母,统领十方玉女名录。 上元夫人遵奉王母旨意,授武帝“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在第三首诗中,诗人从道教修行的角度点明了汉武帝没能实现神仙长生的原因乃是不肯清心寡欲、专心修行,最后诗人以一幕极具画面感的场景道出武帝的求仙终不得的结果:“上元少女绝还往,满灶丹成白玉烟。”
相比“大游仙诗”专题化的写作,曹唐的“小游仙诗”由于数量更大,囊括了更为广泛的道教文化内容,宛如展开的一册巨幅的神仙世界的画卷。中有楼台宫阙、灵禽仙兽、琼花瑶草、碧水丹溪,男女仙真衣冠华美、逍遥自在,永享无尽之寿。更为难得的是,诗中大规模地涉及了道教的神仙群体,这在诗歌这一体裁中实为罕见,包括西王母、上元夫人、太一元君、玉皇、五帝,真王、灵妃、韩众、苏耽、宁封子、壶公、三茅君、嫦娥、旸谷先生、青童、紫阳仙人、九阳君、无央公子、卫叔卿、麻姑、费长房、弄玉、萧史、青腰玉女、采女、安期生、东方朔、丁令威、董双成、许飞琼、上阳君、王子乔、孙登、东皇长女等。其次寻仙、遇仙的群体也为数不小,有汉武帝、燕昭王、周穆王、王质、蔡经、刘晨、阮肇以及魏晋高士阮籍、嵇康,南朝才子沈约等人。
整组“小游仙诗”以摹写绚丽缥缈的神仙世界为主,其中仙人的生活状态与仙境的神奇景观是诗人写作的重点。神仙世界是色彩斑斓的,长生和永恒是仙真们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神仙的生活不是枯燥的,祂们自由而惬意,同时富于情调与浪漫气息。以下几首诗特别突出了仙界时间的恒常性[2]:

玄洲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劫长。
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

叔卿遍览九天春,不见人间故旧人。
怪得蓬莱山下水,半成沙土半成尘。
(叔卿即仙人卫叔卿)

玉洞长春风景鲜,丈人私宴就芝田。
笙歌暂向花间尽,便是人间一万年。

海水西飞照柏林,青云斜倚锦云深。
水风暗入古山叶,吹断步虚清磬音。
它们以浪漫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将世间的短暂与仙界的永恒展现地尤为鲜明。最后一首诗中,诗人则罕见地将人物“隐身化”,转而通过描绘空旷幽远的景色,烘托出时间与空间上的无尽悠远与恒久。
神仙们逍遥自在的生活是曹唐突出的另一主题,仙人们乘仙禽灵兽而行,或游或歌,言笑晏晏:

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
朝骑白鹿趁朝去,凤押笙歌逐后飞。

酒酽春浓琼草齐,真公饮散醉如泥。
朱轮轧轧入云去,行到半天闻马嘶。

鹤不西飞龙不行,露干云破洞箫清。
少年仙子说闲事,遥隔彩云闻笑声。
更为难得的是,诗人常常将一段清新活泼的情节入诗中,使得整首诗妙趣横生:

冰屋朱扉晓未开,谁将金策扣琼台?
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

昆仑山上自鸡啼,羽客争升碧玉梯。
因驾五龙看较艺,白鸾功用不如妻。

青苑红堂压瑞云,月明闲宴九阳君。
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

沙野先生闭玉虚,焚香夜写紫微书。
供承童子闲无事,教剉琼花喂白驴。
在对神仙世界的摹写中,诗人多选用艳丽明快的颜色词如红、白、紫、丹、碧等,使得诗中的神仙世界的呈现出一派活泼鲜明色调:

金殿无人锁绛烟,玉郎并不赏丹田。
白龙蹀躞难回跋,争下红绡碧玉鞭。

昨夜相邀宴杏坛,等闲乘醉走青鸾。
红云塞路东风紧,吹破芙蓉碧玉冠。

风满涂山玉蕊稀,赤龙闲卧鹤东飞。
紫梨烂尽无人吃,何事韩君去不归?
(韩君为仙人韩众)
较有特色的是,曹唐笔下的一些神仙保留了部分凡人的情感。一者,一些神些原本即是是夫妻,修心得道之后祂们还延续了夫妻间的情感关系。这样的处置亦合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人的浪漫情怀。诗组中写到著名的神仙眷侣弄玉萧史:
王母相留不放回,偶然沉醉卧瑶台。
凭君与向萧郎道,教著青龙取妾来。
西王母留宴弄玉,祂于席间偶然喝醉,只得请人与萧史传口信,让青龙来接祂回去。
二者是和诗人自己的思想倾向分不开的,《唐才子传》记载曹唐“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已”,真可谓一语道破!曹唐在其游仙诗中反复吟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见仙子的典故,诗中仙子也对刘、阮二人青睐有加,曲折地影射出这位才子道士终有尘心未尽之处。终于一日,曹唐昼梦仙女“莺服花冠,衣如烟雾,欲相招而去”。曹唐惊觉后于第二日暴病卒,时人认为是他对仙子的感忆所致。也以此可见,他对道教的信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是真诚而热忱的。
曹唐的游仙诗侧重游仙而隐逸不显,隐逸一题展现在写阮籍的诗中。诗人绕开他以酒避祸的无奈,转而记述了阮籍与苏门隐士孙登山相遇的事迹,从而不失游仙的本意。“饥即餐霞闷即行,一声长啸万山青”,短短十四个字,一位服气餐霞、擅于长啸且活得极为洒脱自在的隐士形象已跃然纸上。要知道遇见这样一位高人并不容易,像阮籍这样的名士也是“穿花渡水”才得见一面,同时透出隐士的居处宛若世外桃源,而末句“珍重多才阮步兵”以“珍重”二字总括隐士孙登对阮籍的情感,也折射出诗人对阮籍平生遭遇的同情;在这里无论诗人或是孙登都一致地为阮籍不得脱出尘世而惋惜。阮籍和孙登二人截然对立的生活状态,也无疑更加肯定了远离世俗、隐居修仙的人生选择。而诗人当告诉读者“金鳌头上蓬莱殿,唯有人间炼骨人”一句时,他的劝道之意已不再暗含在入世与修道两者的对比中,而是直接挑明了唯有修仙得道才能与天地共久。
曹唐的游仙诗对神仙世界的着力刻画和反复吟咏,在当时文坛乃至社会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历来评论多以文学视角观之,但它影响不仅止于文学层面。从道教信仰的角度看,它以脍炙人口的诗歌形式对弘传道教文化、劝勉鼓舞世人修道学仙产生积极的作用。
[1] 《唐才子传》称曹唐“作《大游仙诗》五十篇”,则当有遗佚。
[2] 文中所有举例不涵盖此类型的全部,仅选取部分作品为代表进行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