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21 17:21 编辑
当年我们四人办版时,分给我的任务是道家诗词。可是后来因人捣乱,版垮了,我编出来的部分东西没有发表。今进行补发,也可看出当年我们的雄心勃勃。
第二节 游仙诗l 一、简介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游仙诗内容一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文选注云:游仙之制,文多自叙,志狭中区,而辞无俗累。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人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天地篇》)屈原在《离骚》里愤慨高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无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後的事。神仙思想在汉代一直发挥着重大影响。在汉人的宇宙观里,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反映在文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手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汉乐府里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而有关仙人、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广泛地流行开来。魏、晋时期文人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大量被表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而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如曹操的《气出唱》、《陌上桑》、《秋胡行》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目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行》等,这些作品显示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一步确立为一种诗体,始于昭明《文选》。《文选》所录有何劭一首和郭璞七首。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何焯所谓“正体”,是指所表现的是幻想游历仙界的传统内容。 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晋宋以后一般文人的游仙之作与单纯表现神仙幻想或宣扬神仙信仰的仙歌有所区别。无论是嵇、阮,还是郭璞,游仙之作都是把士大夫阶层的隐逸观念和行为与神仙追求和幻想相结合,抒发感慨,更讲究词藻修饰,艺术上也多有特色。(以上为资料节录) 一般的游仙题材给作者提供了发挥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段的可能。 “游仙”一类诗歌创作就具体内容划分,大体也有宗教的和寄托的两类。宗教的如唐道士吴筠,有《游仙二十四首》,是借描写仙界景象和神仙生活来宣扬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神仙追求的。 利用游仙题材表达寄托的,又可以分为两类,如清人陈鸿寿在《樊榭山房集集外诗序》所说:“诗家游仙一体,自唐人以来,多为绝句,或别有寄托,或近香奁艳情之作而出以迷离惝恍之辞,要无无谓而作者。”厉鹗曾作《游仙百咏》、《续游仙百咏》、《再续游仙百咏》,共三百首。他有序说:“参军调逸,爰咏《升天》之篇;子建才高,遂有步虚之作。至于弘农之始倡,实为屈子之余波。事虽寄于游仙,情则等于感遇。后有作者,咸步趋焉。此皆天情腾踔,清思雕华,淹踬穷途,漂摇愁境……诚可谓挥斥八极,逍遥九垓者矣。” (卷四)这都指出文人游仙诗的基本面貌是华艳奇诡,逸思缥缈,游思呓语,杂以感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一定特点。 唐人直接用“游仙”为题写诗的人不多,只有王绩、武则天、窦巩、刘复、贾岛、张祜、曹唐、司空图等可数的一些人,但写作相关题材的人却不少,其中以曹唐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成就也最大。他初为道士,曾困于举场,长庆至大中年间为诸府从事,“平生之志激昂,至于薄宦,颇自郁悒”。(第3册P493)他既有道教生活的亲切体验,又有人生坎坷的经历,所以他能够把修道的精神感受和人世间的真情实感融汇无间地结合起来,又能使用唐代诗歌创作高度发展的艺术技巧,开拓出游仙诗写作的新生面。相传他有《大游仙诗》五十首,又有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诗人利用古老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构思出原来故事所没有的场面和细节,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仙人形象和仙界情景。其中描写刘、阮传说的有五篇,故事仍遵照原来传说的情节展开,但每一首诗的具体细节却完全出于诗人的艺术想象。 宋代以后写作《游仙诗》的仍代有其人,如元人虞集、陈基,明人贝琼、罗颀等都有这一题目作品。清人写作游仙诗的更多。这类作品往往写得迷离恍惚,立意难以确指。大多承袭郭璞“诗杂仙心”的传统,构思惝恍,语带烟霞,创造出独特的幻想意境,但表现上往往程式化,模拟痕迹比较明显,也是题材受到限制的缘故。如赵执信热衷道教,作有《读〈续列仙传〉排闷作二十四绝句》,从题目就可以知道他关心神仙是为了“排闷”的。 佛、道二教在文坛和民众间的传播,正补充了文学创作在这方面的不足。特别有关仙人、仙界的信仰和相关观念,形成了许多美丽、奇异的传说,带着烂漫而华艳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那些仙事、仙语和神仙变化的情节,更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绝好的材料。游仙诗和步虚词给后人诸多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这样的角度看,尽管历代游仙诗和步虚词创作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篇章不算很多,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根据资料缩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