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5

道家杂体诗 道情(黄冠体诗)

[复制链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2-21 16: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21 17:21 编辑

当年我们四人办版时,分给我的任务是道家诗词。可是后来因人捣乱,版垮了,我编出来的部分东西没有发表。今进行补发,也可看出当年我们的雄心勃勃。
.
.
许多杂体诗体都源于宗教,杂体诗的发展离不开宗教影响,研究杂体诗必须重视宗教诗。道教是原生态的,因此道教诗词在诗词上比佛教影响更深。
第一节   道情(黄冠体诗)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四类。道情在传统社会中曾发挥过教化伦理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
1.名称
道情,是曲艺的一种,它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将道家潇洒自在的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唐会要》卷三十三和《踏踏歌》有关于道情的记载。《湖北说唱音乐集成》中记载:“宋、金、元年间,道士和文人为道情所作之词或散曲,可谓风靡一时。”属于道教声腔艺术,是道教徒为宣传教义以及募捐化缘时唱出的一种道歌,故《啸余谱》称其为“黄冠体”。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首创,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道歌的内容不外宣传因果报应、劝善出世以及神仙修道的宗教思想。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三教所唱,个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空,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因此人们把这类道歌称为“道情”。
2.索源
道情来源于道诗。因此先介绍一下道诗。道诗是指道教徒与崇信道家与道教的人所写的体悟“道”的诗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古代的巫术与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标榜黄老,特别是道家老子,南朝梁刘勰在《灭惑论》说道者“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黄老道,西汉成帝(前32——前7)时,甘忠可开创太平道,东汉顺帝(125——144在位)时,张陵倡五斗米道,道教于是逐渐形成,经历代发展至今。
道教从其产生起,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教常用诗歌与韵语形式来宣讲道教宗旨、赞颂神仙、记录修炼包括炼丹之法;道教的斋醮科仪的章表、韵词以及咒语等,也多以诗歌形式出现。
道诗一类是道教徒以诗歌形式写出的有关道教宗旨与修行的诗;此外是他们所写的与人酬赠和写景抒情的一般性诗歌。另一类是世俗者信奉道教所写的修行或明心见性的诗歌。道诗的题材、体式也就出现了诗、词、曲以及赋、变文、俗曲等,并由此衍生出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玄歌、道情等类型的诗歌。
道者所写悟道诗,多数是道家术语的堆砌,或是修炼的方式与体悟,理胜于辞,只能算是韵语文字,没有诗意可谈。此类诗歌从东汉出现的《太平经》卷三十八《师策文》里,就有有关修真养性的“七言歌谣”,只是比较粗糙。与此同时的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经文,以四言、五言韵语出现。
这类修道养性之诗,开启后世道教以诗记叙修炼的先声。此后三国魏与两晋时期出现的《黄庭经》、唐崔希范的《入药镜》、宋张伯端的《悟真集》、元陈冲素的《规中指南》、陈致虚的《金丹大要》、明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等,其所叙修炼之法和口诀,或五言,或七言,有的还采用词的形式,大体与《周易参同契》同一类型。
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大为盛行。道教与佛教就出现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吸收的局面。悟道诗与佛理诗也是相互竞存。六朝时期道诗有了巨大发展。不但出现了游仙诗,还出现了仙道结合的神仙鬼神之类的诗歌。如《丁令威歌》(见《搜神后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
其它如《紫玉歌》、《紫微夫人歌》等。同时也出现了《步虚辞》、《三徒五苦辞》以及《老子化胡玄歌》老君十六变词之类的求仙颂道之作,只不过搬演道家的理念,徒有诗名。只有个别道人的诗作尚含道趣,如托名晋葛洪的《洗药池诗》:
洞阴泠泠,风佩清清。
仙居永劫,花木长荣。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宏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犯虏将逃作诗    惠慕道士
客子倦艰辛,夜出小平津。
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露鲜花敛影,月照宝刀新。
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这类诗无论就辞采或意境,已与文人的优秀诗作相比肩。
唐五代与两宋时期,在《敦煌卷子》中,我们可以见到有关道教的诗词,如唱和歌、偈颂、游仙诗、步虚词、祭神诗以及俗曲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女道士演懿的《音意五首》、《小游仙诗一首》、《礼十方词》、唱和歌、《听唱张骞一西歌》等。《听唱张骞一西歌》将张骞入银河遇织女的仙话,改写为说唱故事的说唱曲。在道诗中比较特殊。
唐代道人诗司马承祯、吴筠、吕岩、杜光庭等其咏怀、咏物、酬赠等与一般文人诗作,无甚区别,可称道的佳作较少;其余则是谈论养性修炼之事,如
七言    吕岩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
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
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这类诗诚如钱钟书所云:“道士作诗,牛鬼蛇神,铺陈排比,无道之玄,乃术之幻;如韩湘之‘宝鼎存金虎,玄田养日鸦’;杜光庭之‘丹灶海车休矻矻,蚌胎龟息自绵绵’;吕洞宾之‘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比于眩人方士之大言。即诗人为之,前若庾子山、韦渠牟《步虚》诸词,后若陆务观《道室》诸作,云笈繙籖,仙图开吊。向《抱朴内篇》、《黄庭外景》中,搬家当,煊染仙灵,亦未能免‘霞冠珠佩’、‘琼浆玉酒’等俗态。”也有个别可取的,如吕岩的《赠罗浮道士》、《牧童》,像《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但此类诗却不多见。
3.先河
从唐代开始,道教诗歌为了实现诗的普及化与神秘化,一方面吸收俗曲入诗,并运用词曲形式写作道诗,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就有《混然子挂金索》,采用“五更转”形式;《百字令·明三教之理》则是词曲,开后世道人爱用词曲形式传道的先河。二是喜用杂体怪诗形式,如范尧佐的《一字至七字诗》、杜光庭的《怀古今》,由一至七字而发展为宝塔诗。这为金元以来,道诗喜用词曲,并在诗词曲中大量运用数字、拆字、藏头等形式,奠定了基础。
自宋以后,诗以词曲形式出现的道诗越来越多。从《钦定词谱》、《钦定曲谱》所列的词牌、曲牌中,与道教道曲和神仙故事有关的不下数十种。如《金人捧露盘》、《华胥引》、《献仙音》、《鹊桥仙》、《女冠子》、《降黄龙》等。其它如“道情”、“步虚词”入散曲,作者甚多。词曲中五更调、四季歌、十二月曲多被道者采用;诗词曲中运用数字诗、藏头、拆字、一至七字以及宝塔诗等形式十分普遍。
他们之后,元代无名氏的《自然集·道词》全部是散曲形式,由小令与套数组成。元道士王玠他的[南吕·金字经]、[商调·挂金索],全是采用五更转的形式。明张三丰,以杂言、四言、七言写“道情”,《张三丰全集》卷三就有《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四时道情》四首、《五更道情》二十五首、《九更道情》九首、《天边月道情》九首等。“道情”这种题材与形式也为文人所喜爱,如徐大椿有《洄溪道情》一卷、郑燮有《板桥道情》一卷、袁学澜有《柘湖道情》一卷,足见道教词曲对文人的影响。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4.道情的特点
a.所属
按照传统分类法,道情入散曲之列,为乐府歌词之一种,故《太和正音谱》将其与步虚词并列。
b. 言辞通俗,道士所唱
道情历来被称为“黄冠体”。道情原是游方道士所演唱,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其言辞较通俗,所以能在民间流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
c.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道情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由于其丰富的曲目和通俗化的说唱,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道情说唱旨在劝化世人,道教经典中繁复的伦理说教,在道情中转化为浅显的人生警语。道情的唱词有道经的根据,道士写的“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人了悟。如张氏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其曲目创作出自名士高道的手笔,具有亦雅亦俗的艺术特征。道情说唱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是对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演绎,在民间俗信仰体系中占有一定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5、道情的发展过程
对道情起源的探讨,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大建道观,道士所唱的赞颂歌曲,即“经韵”也逐渐向民间传播,演变为道士们布道劝善的“新经韵”,此亦可能是所谓的“唱道情”。从唱词层面而论,唐代产生了大量的“黄冠体”诗,一些女道士在当时写下了大量反映道徒生活的诗歌,这些均为道情的产生提供了文本上的依据。道曲、道调出现于唐高宗时期,是高宗崇道措施下的产物。尤其在尊崇道教的唐玄宗时期,道曲、道调制作形成高潮。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最迟在唐代末年已经产生,唐人段常著《续仙传》中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踏歌行乞于市”,他所唱的歌是:
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几何?
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所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起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早在唐末五代时期,“道情”一词已见载于文献。王梵志《道情诗》曰: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唐代僧人贯休有《道情偈》诗四首:
道情偈
崆峒老人专一一,黄梅真叟却无无。
独坐松根石头上,四溟无限月轮孤。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
可怜卢大担柴者,拾得骊珠橐籥中。

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
道吾道者相招好,不是香林采叶人。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分别见于《全唐詩》卷八百二十八、卷八百三十五。敦煌文书S.5648号,有佛教《道情诗如意园》写卷。王梵志、贯休以道情为诗题以抒发胸臆,这与道教的唱道情明显有区别。随着道教在唐宋时期的兴盛,道曲也在民间普及。道情也由单纯宣传宗教思想的内容,渐及世俗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公案言情等内容。至迟在南宋时期,已有唱道情的明确记载。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六月初一日,宋孝宗游览杭州飞来峰,至清心堂时众人听见:
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
南宋杭州小厮儿说唱的道情,宋孝宗称之为鼓子词。道情鼓子词显然与道教有关,《全宋词》收录张抡《道情鼓子词》,用十种词调咏春、夏、秋、冬、山居、渔父、酒、闲、修养、神仙各十首。
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论道情说:
道情之唱,由来最古。其声则飞驭天表,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其说相传如此,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也。
因唱道情有打渔鼓的显著特征,因此又以渔鼓或“道情鼓子词”代称道情。明王圻《三才图会》记“鱼鼓简子”的制作说:
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
据郎瑛《七修类稿》所载:“渔鼓起于宋,名‘通同部’。”《稗史汇编》也说:渔鼓于“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为首,鼓成节奏,其声似曰‘通同诈’。”故道情于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其曲调已有[耍孩子]、[清江引]、[夸夸调]、[步步娇]等,以其声腔优美,为群众所喜爱。
20世纪90年代在西夏天都海原,出土一个宋代耀州窑青釉小碗,内壁以汉字铭文刻《阮郎归•道情》词一首曰:
世人临通几时休,从春夏至秋。
忽然面皱与白头,问君忧不忧。
速省悟,莫回头,除身莫外求。
价饶高贵作公侯,争如休更休。
由于道情在民间的广泛传播,道情由宗教道曲也渐被世俗化,由抒情、讲道也演变为抒情、叙事,因此变为可说唱长篇传奇故事,如后世出现的长篇书目中就有《白鹤传》、《珍珠塔》、《麒麟豹》、《二度梅》等。它既可一人说唱,也可多人说唱;通常由说白与唱词组成。在说唱传奇故事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地方唱曲、散曲、诸宫调、杂剧、传奇戏曲和地方戏曲的诸种声腔这就,发展出了“道情戏”,像“太康道情戏”以及陕西地区的“皮影道情戏”等,演出的在传统剧目中就有《韩湘子出家》、《张良辞朝》、《庄周梦》、《老少换妻》等。流传到现在我国大约二十几个省存在道情艺术,遍布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山西、陕西等地,在湖广称“渔鼓”,在四川称“竹琴”,江西称“古文”(如南康古文)。在各地由于地区曲调之不同,则被冠以“хх道情”,如“义乌道情”、“桂林道情”、“晋北道情”等。道情的音乐曲调据载有七十二个套曲与一百多个曲调。现在收集到的有十三种套曲与九十六种曲调。乐器由渔鼓、简板外,增添了弦乐与打击乐。唱词杂言与齐言(七言为主)。
道情从宋元开始多以曲子形式出现,有的入散曲,还有的入戏曲。不以这两种形式时,则往往归入“歌曲”类,所以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新定府体一十五家”中,说:“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入戏曲中的道情,除“道情戏”外,还见于元杂剧的《岳阳楼》、《竹叶舟》以及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等。《岳阳楼》中的《道情》还可看出古代说唱“道情”的生动情景。如[正末愚(渔)鼓简子上]《词》云:
披蓑衣,戴箬笠,怕寻道伴。
捋简子,挟愚鼓,闲看中原。
打一回,歇一回,清人耳目。
念一回,唱一回,润俺喉咽。
穿茶房,入酒肆,牢栓意马。
践红尘,登紫陌,系住心猿。
跨彩鸾,先飞到西天西里,
驾青牛,后走到东海东边。
灵芝草,长生草,二三万岁,
娑罗树,扶桑树,八九千年。
白玉楼,黄金殿,烟霞霭霭,
紫微宫,青霄阁,环珮翩翩。……
说唱道情,手执渔鼓、简板。所唱的歌词句式是三三四或三三七。这反映旧时唱道情的真实情况。古代说唱道情的,一部分是游方道士或街头艺人,被称为“外档”(街头道情)。《岳阳楼》的道情正反映了这种情景。能在书场说唱长篇书目的,称“内档”(书场道情)。元明以来,道情的作者一是道士或修道居士,所写或所唱道情内容不外宗教修炼或劝善积德一类。如张君宝(张三丰)的《无根树歌二十四首》之二十三:
无根树,花正红,摘取红花一树空。
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
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生上九重。
他的道情已糅合了佛教的色空思想,句式是三三七式。他的《正道歌》第二首,自称“道情不是等闲情”,句式基本是七言杂一两句三言。他还创造了“道情”的多种形式,对“道情”的发展贡献较大。元明以来的道情,包括道人所作,更多的是散曲体,如明无名道士的[北中吕•上小楼•道情]:
家住在终南胜境,喜的是山深人静。
每日里领着仙童,因着仙鹤,点上仙灯。
觑着半空中,白云里,楼台掩映,
只听的韵悠悠念经敲磬。
还有的以套曲来写道情,元无名氏《自然集•道词》全部是套曲。再如清代心铁道人的[南仙吕•解酲歌•道情词]就是套曲:
[解三酲] 问大众凭谁生长,非畜类怎忤爷娘。
家家活佛该供养,除假意发真良。
休听妻语搬弄忙,总要亲心快乐长。
[歌排] 人不孝,有灾殃,从来孝顺召嘉祥。
天感格,福昭彰,也养个孝儿郎。
劝大众家庭和让,怪连枝骨肉参商。
世间难得同胞养,须久共忌分张。
兄怜弟爱终吉祥,别弟离兄不久长。
人在世,男敦节义女贞良。
谈不尽,做来香,这些趣味要全尝。……
道情歌曲的作者宋元以来,有不少是文人向往道人的出世生活而写的歌曲,反映了他们隐居出世的思想。如元邓玉宾的[正宫•叨叨令•道情]:
一个臭皮囊包裹着千重气,
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拖刀计,为家私费尽担山力。
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
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明清以来文人写作的道情套曲特别多,冯梦龙《古今谈概•佻达部第十一•唱莲花道情》载:“苏郡祝允明、唐寅、张灵,皆诞节倡狂。尝雨雪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沽酒野寺中,曰:‘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又尝披氅持篮,相与虎丘,为道人唱。有客吟颇涩,乃借笔疾书数韵,云烟满纸,翻然而逝。客踪迹之,不得,遂疑为仙。”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一些文人的心态。有不少道情诗歌,从单纯的宣传道教宗教内容,演化为歌咏世俗生活的出世思想,如明杨慎有词体《折桂令•道情》(四首)之一:
唤玲珑莫唱黄鸡。
我自在日眠高卧,一任他月晓争啼。
懒听龙吟,休惊鹤梦,稳伴鸾栖。   

檀伐槐槐伐檀、蚁穴里难分彼此,
蛮攻触触攻蛮、蜗角上不辨东西。
万丈丹梯,千仞青溪。
休要待钟乳抟风,石髓成泥。
除词体的道情,元明清时期,还出现曲体(包括俗曲)的道情,如明薛论道有《道情》(功成名遂)与《道情》组曲四首,已从修道演变为歌颂出世避俗。这类歌曲文人创作甚多,影响较大,如清代名医徐大椿的《时文叹》、《读书乐》与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影响较大。
“道情”除用于歌唱道家修道思想与文人用于歌咏出世之情外,也有用这种形式来用于嘲讽市俗之弊的,如清徐灵胎(徐大椿)以道情形式写有《时文叹》、《时光叹》、《行医叹》、《戒酒》、《戒赌》、《读书乐》等,就是运用“道情”形式来讽刺市情民风的,足见这种形式是人们所喜哀的一种文艺形式。
(主要参考《三百六十行祖师的传说》)
《九真》《承天》注: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6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新唐书》卷12《礼乐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6.演唱形式
凡歌此曲者,从无伴奏乐器,完全徒歌,仅一手执简板,一手抱渔鼓,相击成声,音调简古。
7.小结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
道情的体制,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明末清初才完型为以七言为主的唱词形式。
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渔鼓、简板,是道情艺术最主要的特色乐器,它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色别致,风格独特,数百年来与艺人们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已成为道情艺术的象征,民族乐器的瑰宝。
渔鼓,因首创于渔家而得名,义乌方言称之为“道情鼓”。郎英的《七修类稿》载,最早的渔鼓是在一根细长的竹管上蒙以皮革而发音,其皮革相传为河豚之腹膜。现代的渔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形制的改革发展而成的。现多为径二寸半(8厘米),长三尺三寸(100厘米)。其蒙皮,因河豚不易捕得,改由猪或羊之护心膜替代。由于此类隔膜太薄而易受气温的影响,因而渔鼓的音调亦随着气温的变化而起伏变化,为了尽可能维持音调不变,演奏中,艺人随时以口水调节鼓皮的松紧。
简板,拍板的一类。“简”即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片,以“简”为板,故曰简板,简板即两片竹板,每片厚三分,宽八分,长二尺二寸,一端弯曲为弧状,两片分上下,以手持之,互击而发音,用以制节。考究的简板,弯头内侧雕有檐鼠或卧蝉等饰物,亦有缀以铜铃者,以铜铃为对,径约八分,随着简板的打击而互撞发音,成为简板与铜铃的合奏声,谓之“两响”。
演唱时,艺人将渔鼓斜托于右手肘,鼓面朝向左下方,左手拍击鼓面,右手执简板。击鼓心发出“嘭嘭”音,手指叩击鼓边则成“笃笃”音,简板互击则发出“唧唧”音。两种乐器,三种声音,通过艺人节奏强弱快慢的变化,演奏出器乐效果。
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则有汤头、正本之分。“汤头”篇幅短小,且大多幽默活泼,用以招徕听众。汤头过后,往往先凑份子,由店主或召集人向各位听众集钱,多寡不论,这是艺人赖以生活的来源。汤头以一曲反复,只唱不说,既可单独演唱,也常常加在“正本”之前作为序曲或曲头。这种形式实际就是“道情鼓子词”;汤头与正本组合演唱时,即“直叙式鼓子词”。“正本”篇幅长大,有唱有说有表,且多分以章回。一部《济公传》可由正月唱到腊月,内容连续不断,听众坐不离席,不仅艺人的收入稳定,而且茶社、歌馆的生意兴隆。
以其音调与特点而言,道情可分为法曲道情与俗曲道情两大类。义乌道情当属俗曲道情系列。
所谓俗曲道情,泛指法曲与宫廷音乐以外的社会民间音乐。俗曲道情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民性的通俗、优美的大众化艺术,虽然也不免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在一些传统节目中仍有菁芜并存之弊。
在俗曲道情中,声腔音乐的分化,大体可分为两类:即诗赞系和乐曲系。义乌道情属诗赞系。诗赞系者,是由“经韵”和宗教原有的“诗赞”所构成,其文体全为整齐句的韵文,在音乐上它基本不使用繁杂的曲牌,因而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如属诗赞体的义乌道情,唱词主要是七字句,它的“正本”唱腔音乐有“慢板”、“哭板”、“快板”之分,实际均是行腔中的功能性规范,而义乌道情音调的高昂、紧凑,更为艺术界所称颂。
此外,道情的音乐体制主要有联曲体、曲牌体、板腔体及主曲体等,义乌道情为主曲体;传统演唱形式有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小乐队伴奏,有主唱和帮唱,并有小乐队伴奏,而义乌道情一般为一人自打自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
——以道情起源和说唱方式为中心
张泽洪
摘要: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是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道教  道情  渔鼓  简板  道士  黄冠体
张泽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道情原是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历史上道士的唱道情,是传播道教思想的一种说唱,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学界对道情的研究,首推李家瑞1935年发表《唱道情》一文。当代学者陈汝衡从说书史的角度,高国藩、刘守华从民间文学角度,詹石窗从宗教学角度,都对道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道情作为中国民间俗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主论道教的唱道情,侧重探讨道情的起源及说唱方式。
        一、道情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
道情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形式,它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被称为“黄冠体”。学界对道情起源的探讨,一般追溯至唐代的道曲和道调。唐代教坊音乐中的道曲和道调,是具有道教神仙思想特色的一种仙乐。唐代道教被尊为国家宗教,道教开始渗入国家礼乐文化,是道曲和道调创造的直接原因。关于道曲、道调出现的时代,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说:
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
道曲、道调出现于唐高宗时期,是高宗崇道措施下的产物。尤其在尊崇道教的唐玄宗时期,道曲、道调制作形成高潮。唐玄宗时期的工部侍郎贺知章,撰作有《紫清上圣道曲》,太常卿韦绦作《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首道曲。唐代道士也参加了道曲的创作,《新唐书•礼乐志》载唐玄宗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九载: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帝制《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于太清宫奏之。”唐代太清宫是唐王室的家庙,也是国家祭祀的法坛,当时的道曲、道调,属于国家礼乐中的雅乐。《唐会要》卷三三《雅乐下》“诸乐”载:
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钦明引,玉京宝轮光,曜日光,紫云腾,山刚改为神仙,急火凤改为舞鹤盐。……
上云曲,自然真仙曲,明明曲,难思曲,平珠曲,无为曲,有道曲,道调曲。
唐代乐府演奏道教题材的音乐,又称为道调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道调子”条说:“懿皇后命乐工敬纳,吹觱篥,初弄道调。上谓是曲误拍之,敬纳乃随拍撰成曲子。”1唐南卓《羯鼓录》“诸佛曲调”类,记载有《九仙道曲》、《御制三元道曲》。唐代的道曲、道调,可登宫廷大雅之堂,是教坊音乐演奏的曲目。在以重文治著称的宋代,仍循唐制在宫中设置教坊。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记载,宋代上元观灯所奏十八调、四十大曲,其中第三为道调宫。法曲部包括的两种曲目中,第一就是道调宫《望瀛》。宋代小曲二百七十中,有道调宫九种曲目。宋太宗时通用的四十八种曲中,道调是位居第二的曲目。宋代教坊音乐中仍有道调,说明道情与道曲、道调还是有所区别,道情简易的乐器和通俗的演唱,与教坊雅乐的道调更明显不同。
早在唐末五代时期,“道情”一词已见载于文献。王梵志《道情诗》曰: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唐代僧人贯休有《道情偈》诗四首,分别收录于《全唐詩》卷八百二十八、卷八百三十五。敦煌文书S.5648号,有佛教《道情诗如意园》写卷。王梵志、贯休以道情为诗题以抒发胸臆,这与道教的唱道情明显有区别。
至迟在南宋时期,已有唱道情的明确记载。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六月初一日,宋孝宗游览杭州飞来峰,至清心堂时众人听见:
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
南宋杭州小厮儿说唱的道情,宋孝宗称之为鼓子词。道情鼓子词显然与道教有关,《全宋词》收录张抡《道情鼓子词》,用十种词调咏春、夏、秋、冬、山居、渔父、酒、闲、修养、神仙各十首。王庭圭、吕渭老、姚述尧、侯寘、欧阳修等都撰有鼓子词。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则是叙事性鼓子词的名篇。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之“大鼓色”,有“张守道,唱道情”。4《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其中“唱耍令”十五人中有“叶道道情”,此叶道应是姓叶的道士,说明当时已有唱道情的道士。而“弹唱因缘”的伎艺人有童道、费道、李道、沈道、甘道、俞道、张道等,说明从事“弹唱因缘”的也主要是道士。
20 世纪90年代在西夏天都海原,出土一个宋代耀州窑青釉小碗,内壁以汉字铭文刻《道情》词一首曰:
世人临通几时休,从春夏至秋。忽然面皱与白头,问君忧不忧。
速省悟,莫回头,除身莫外求。价饶高贵作公侯,争如休更休。
这首《道情》的词牌是【阮郎归】,道情词文充满道家色彩,说明南宋道情已流播至西夏境内。
道情的产生与宋代说唱艺术的兴盛有关,宋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称为“瓦肆伎艺”的说唱深受欢迎。宋谯郡公《宣政杂录》“通同部”条说:
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这里说北宋靖康(1126-1127年)初民间用竹制作的鼓,就是道情演唱的渔鼓。因唱道情有打渔鼓的显著特征,因此又以渔鼓代称道情。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渔鼓》说:“渔鼓始于宋,名通同部。”7明王圻《三才图会》记“鱼鼓简子”的制作说:
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
文献记载用竹制作的渔鼓,是用皮蒙住竹筒的一端。元李衎《竹谱》卷四《竹品谱》,记载绵竹的竹品特点,就说“道家渔鼓,惟此有声”。2清颜孝嘉曾撰《渔鼓曲》一卷,其小令【北般涉调耍孩儿】咏《渔鼓》之特点曰:
取元音断竹筒,透天关一窍通,敲翻海底潮声涌。道情打入渔樵话,今古乾坤瞬息中,劳劳自把光阴送。且沉醉烟波渺渺,听清歌渔鼓鼕鼕。
渔鼓简板是道情演唱的专用乐器,持渔鼓简板是唱道情者的典型形象。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载道士吕洞宾出场:“(正末云)贫道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唱)‘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元杂剧《竹叶舟》道士列御寇出场,也是手执渔鼓简板的形象。清卓晚春《渔鼓》诗曰:
奇音清韵出林邛,不向时人俗耳投。
三尺影横明月夜,数声响彻碧云秋。
府台敲处神仙乐,阴壑闻来鬼魅愁。
别是一般方外曲,和风吹上小瀛洲。
道教修道讲究在山林,而竹筒简板出自林邛,其清韵的音色是“道”之象征。因此元刘履编《风雅翼》卷六《观丘壑美》说:“道情谓拯溺之情,由道心而发者。”
其实早在五代时期,演唱道情的形式就已产生,南唐沈玢《续仙传》卷上,记蓝采和手持大拍板行歌的情景:
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言曰:
            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璧落,暮见桑天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歌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将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却与之,或与酒家。
明王圻《三才图会》中图绘的蓝采和,就是右手持拍板,左手拖绳线的形象。道士蓝采和周游天下,持拍板踏歌说唱的特点,以及对布施钱财的态度,已具有后来道情说唱的特征。《太平广记》卷八十五“击竹子”条引《野人闲话》说:“击竹子,不言姓名,亦不知何许人,年可三十余。在成都酒肆中,以手持二竹节相击,铿然鸣响,有声可听,以唱歌应和,乞丐于人,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后行将羽化升天时,他“手击其竹,嘹然有声,杳杳而上”。《太平广记》所引《野人闲话》五卷,为宋乾德三年(965年)成都人景焕撰,书中主要记载五代后蜀时事。后蜀时成都酒肆中击竹子的道士,以唱歌应和乞丐于人,与蓝采和拍板击歌如出一辙,如此则唱道情起源的时间,还可以追溯至五代时期。
中国传统宗教的佛道二教,历来重视在民间讲经宣教,唐代佛教、道教的俗讲,就是向民众讲经的教化活动。宋代社会中逐渐兴起的道情说唱,应该是唐代道教俗讲的发展,是道教宣教的更为生动的形式。大致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都注重更为通俗化的宣传教化。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就说:
道家所唱有道情,僧家所唱有抛颂,词说如《西游记》、《蓝关记》,实匹休耳。
佛道二家说唱形式不同,说唱的主旨也有别,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其中说三教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可谓是三教说唱特点的准确概括。道情在宋代社会的传播,与宋代社会城镇商业的繁荣相联系,与道教发展的时代特点有关。宋代是道教发展的历史转换期,汉唐间民间蓄积已久的地方信仰,经历盛唐开放文化的整合,至宋代迎来了与道教结合的历史契机。道情发展至明代已相当兴盛,这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不无关系,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说:“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明代民间有打渔鼓送旧迎新的习俗,明沈周《送岁歌谢宗道士鼓板》诗曰:
打渔鼓,唱道情,说生说死说功名。唱道情,打渔鼓,说神说仙说今古。仙家自有山中乐,凡家自有世间忧。年头年尾忧不休,今夜又当年尾头。唱要高,鼓要急,主劝宾酬忘拜揖。蜡花烁烁白璧光,酒波濯濯青袍湿。客莫言辞主须醉,多情送年恐不及。年送去,还复来,渔鼓声中白发催。白发不可变,莫放掌中杯,鼓砰逢杯络绎,不知东方之既白,旧年已尽客亦散,门前又接新年客。新年别唱贺新郎,送旧迎新渔鼓忙。
道情作为道教的说唱艺术,被词论者视为至高至妙的曲体。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其中列举的唱曲门户有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4明程明善《啸余谱》卷五亦沿袭此说,并称“南音为歌,北音为曲”。5可见,元明时期道情为九种唱曲之一。元陶宗仪撰《说郛》卷八十《诗有四十门》,其中列举诗之题材的第六门即为道情。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论道情说:
道情之唱,由来最古。其声则飞驭天表,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其说相传如此,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也。
徐大椿论道情之风格意蕴,系沿袭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之《词林须知》的唱论。朱权(1378-1448年),即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臞仙。《太和正音谱》卷上论黄冠体的特点说:“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飡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丹丘先生涵虚子编《太和正音谱》,是中国曲史上一部重要文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17: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唱道情的形式与思想内容
元代杂剧中有道情说唱的曲目,明代小说中出现道情说唱的描写,都是道情在中国社会中流行实况的写真。在唐宋时期的史籍道经中,道教八仙的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并无从事道情说唱的事迹,但在元明时期的杂剧、小说中,三位仙人都被刻画为说唱道情的仙真。社会上道士说唱道情的实况,成为重新塑造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形象的素材,由此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的道情说唱,成为道教仙真虚实描写的典型。早在宋代教坊已有杂剧,北宋教坊例有献香杂剧演出,在杂剧最为盛行的元代,已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唱道情的描写。《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三折载“(正末愚鼓简子上)(词云)”,即该剧主角吕洞宾持愚鼓简子上,唱道情曰:
披蓑衣,戴箬笠,怕寻道伴;
将简子,挟愚鼓,闲看中原。
打一回,歇一会,清人耳目;
念一回,唱一回,润俺喉咽。
穿茶房,入酒肆,牢栓意马;
践红尘,登紫陌,系住心猿。
元杂剧将“渔鼓”写成“愚鼓”,取鼓声可以警醒愚顽之意。《韩湘子全传》第二十四回《归故里韩湘显化》,借韩湘子之口解释说:
窦氏道:“你为恁么只打渔鼓?”湘子道:“因世上人顽皮不转头,只得把那顽皮绷在竹筒上,叫做愚鼓。有一等聪明的人闻着鼓声,便惕然醒悟;有一等痴蠢的人,任你千敲万敲,敲破了这顽皮,他也只不回头转意。因此上时时敲两下,唱道情,提撕那愚迷昏馈的人,跳出尘嚣世界。”
元杂剧《竹叶舟》第四折,写道士列御寇执渔鼓、简板上台,声称要到长安市上,唱些道情曲儿警醒世人。
明代市井小说渐趋盛行,在一些道教题材的小说中,对唱道情有着详细的描写。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其中刻画八仙之一韩湘子唱道情,将道士的唱道情描画得最细致入微。《韩湘子全传》第十回《唱道情韩湘动众》说:
湘子下得山来,将头上九云巾捺在花篮里面,头挽阴阳二髻,身上穿的九宫八卦跨龙袍,变作粗布道袍,把些尘土搽在脸上,变作一个面皮黄瘦,骨格伶仃风魔道人的模样。手拿着渔鼓简板,一路上唱着道情。且说那道情是何等样说话?有《浪淘沙》为证:
贫道下山来,少米无柴。手拿渔鼓上长街。化得钱来沽美酒,自饮自筛。
渔鼓响声频,非假非真。不求微利与鸿名。一任狂风吹野草,落尽清英。
这种风魔道人的打扮,是道士说唱道情的典型形象。当时道士刻意打扮成这种清修模样,以示对宋代道门腐败风气的蔑视与抵制。金元全真道创教诸宗师的苦行修炼,被道门人士奉为修道楷模,当时道情说唱者的清苦打扮,固然出于点化世人的需要,但与金元全真道苦修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道士云游世间说唱道情,实在是一件备尝辛苦的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道情曲:“一顿饥,一顿饱,翻穿羊皮白衲袄。半头砖,一把草,侧卧横眠一任交旁人笑。”4既是道士唱道情生活的表白,也是唱道情者精神境界的写照。对于有弘道信念的修道者来说,这是苦中有乐的一种修行实践。《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吕洞宾唱道: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
饮余回首话归路,笑指白云天际头。
当时唱道情的道士,“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求生死路,乞化度春秋。”6对这种风魔道人的形象,一般世俗之人难以理解,而唱道情者则是我行我素。韩湘子《醉乡奉》道情就说:“打渔鼓高歌兴添,采灵芝快乐无厌。大叫高呼,前遮后掩。腾云驾雾,霎时间游遍九天。一任旁人笑我颠。”7元曲《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第二折,铁拐李岳点化牛员外,说唱道情道士的打扮是:“头挽双髽髻,身穿着粗布袍,腰系杂彩绦,手拿渔鼓简子。”8
《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莲净度梅玉出家,瘸子听骷髅入道》载:
中间一个道人,生的古貌长髯,戴着一个箬笠,身穿百衲道袍,黄绦草履,手执渔鼓、简板,正唱道情哩。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小学士俨为天下师,老封翁蓦遇穷途客》,载安老爷在涿州天齐庙书场听道士唱道情:
老爷看那道士时,只见他穿一件蓝布道袍,戴一顶棕道笠儿。那时正是日色西照,他把那笠儿戴得齐眉,遮了太阳,脸上却又照戏上小丑一般,抹着个三花脸儿,还带着一圈儿狗蝇胡子。左胳膊上揽着个渔鼓,手里掐着副简板,却把右手拍着鼓。只听他“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嘣”打着,在那里等着攒钱。
道士在民间唱道情的宣教活动,常常是沿街坊闹市处即兴说唱,以吸引过往行人驻足听唱。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十回《唱道情韩湘动众》,描写听韩湘子唱道情的情景说:
湘子打动渔鼓,拍起简板,口唱道情,呵呵大笑。那街坊上人,不论老的小的,男子妇人都哄拢来听他唱。见湘子唱的好听,便叫道:“风道人,你这曲儿是那里学来的?再唱一个儿与我们听。”湘子道:“俗话说得好:‘宁可折本,不可饿损。’小道一路里唱将来,不曾化得一文钱买碗面吃。如今肚中饥了,没力气,唱不出来。列位施主化些斋粮与小道吃饱了,另唱一个好的与列位听,何如?”众人齐声道:“酒也有,斋也有,只要你唱得好,管取你今朝一个饱罢。”那湘子便打着渔鼓简板,口中唱道:
十岁孩童正好修,元阳不漏可全周。金丹一粒真玄妙,身心清净步瀛洲。
二十以上取浑家,活鬼同眠不怕他。只怕金鼎走丹砂,撞倒玲珑七宝塔。……
韩湘子针对听众对施舍的态度,又即兴说唱一套《玉交枝》道情,告诫贪图酒色财气的危害,确有警醒世人的教化作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老封翁蓦遇穷途客》,记载安老爷在涿州天齐庙书场观道士唱道情:
那时正是日色西照,他把那笠儿戴得齐眉,遮了太阳,脸上却又照戏上小丑一般,抹着个三花脸儿,还戴着一圈儿狗绳胡子,左胳膊上揽着个渔鼓,手里掐着个简板,却把右手拍着鼓,只听他“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嘣”打着。在那里等着攒钱。忽见安老爷进来坐下,他又把头上那个道笠儿往下遮了一遮,便按住鼓板,发科道:
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小子风尘奔走,不道姓名。只因作了半世懵懂痴人,醒来一场繁华大梦,思之无味,说也可怜。随口编了几句道情,无非唤醒痴聋,破除烦恼。这也叫作“只得如此,无可奈何”。不免将来请教诸公,聊当一笑。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载东岳庙瞎老儿唱道情:
那瞽者听信众人,遂鼓动渔鼓简板,先念出四句诗来道:“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桥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念了这四句诗,次第敷衍正传,乃是《庄子叹骷髅》一段话文,又是道家故事,正合了李清之意。李清挤进一步,侧耳而听,只见那瞽者说一回,唱一回,正叹到骷髅皮生肉长,复命回阳,在地下直跳将起来。那些人也有笑的,也有嗟叹的,却好是个半本,瞽者就住了鼓简。
小说中描写瞽者说唱的道情,是《庄子叹骷髅南北词曲》,为明代社会流行的叙事道情刊本。庄子叹骷髅的本事,见于《庄子•至乐篇》,该篇说庄子到楚国,路见空髑髅,因而发出喟叹。在《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莲净度梅玉出家,瘸子听骷髅入道》中,有《庄子叹骷髅》的全部唱词,并有栩栩如生的演唱环境之描写。清吕景儒以【耍孩儿】作《庄子叹骷髅》,则为散曲套数的表现形式。
道情说唱被视为方外之音,内容多为道教劝世之伦理说教,说唱者主要是云游道士,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当时社会上的道情说唱者,多是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各色人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李哥贞烈》说:
灞州倡女李哥,年十二三时,母教之歌舞。哥泣曰:“女率有工,繄我独为此乎?”母告以业不可废。……自是不粉泽,不茹荤,所歌多仙曲道情。
明代小说《金瓶梅》第六十四回《书童私挂一帆风》,说西门庆事先请了两名唱道情的,又请了一班海盐戏子,请薛内相和刘内相听说书。海盐戏子先唱《刘智远白兔记》:
唱了还未几折,心下不耐烦,一面叫上两个唱道情的去,打起渔鼓,并肩朝上,高声唱了一套“韩文公雪拥蓝关”故事下去。……因叫唱道情的上来吩咐:“你唱个‘李白好贪杯’的故事。”那人立在席前,打动渔鼓,又唱了一回。
江南南京秦淮河一带,道情说唱更具民俗化特点。清捧花生《画舫余谭》说:
无业游民,略熟《西游记》,即挟渔鼓,诣诸姬家,探其睡罢浴余,演说一二回,藉消清倦,所给不过杖头,已足为伊糊口。擅此艺者,旧推周某,群呼为“周猴”。自入京为某公所赏,名遂益著。某公败,猴乃丧气而归,今且不知所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8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