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精华22
注册时间2018-11-28
威望3226
金钱15911
贡献7688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威望- 3226 点
贡献- 7688 次
金钱- 15911 枚
 
|
《“三平尾”是一个伪命题》摘疵
芙蓉书阁|邓旺林
网上读到程宝庆先生的《“三平尾”是一个伪命题》一文【注1】(下简称“程文”),对于其提出的观点,我觉得有商榷之必要。
如同程先生所言:“ ‘三平尾’ 又称 ‘三平足’ 或 ‘三平脚’,是指格律诗韵脚句句尾三字均为平声。” 程先生说他 “关注 ‘三平尾’ 问题多年,收集了许多资料,最后的结论是:‘三平尾’ 是一个伪命题!”
程先生的理由有三,一是 “ ‘四声八病’ 中没有 ‘三平尾’ 之忌 ”。二是“ 诗仙诗圣没有忌讳过‘三平尾’ ”。三是 “ ‘三平尾’ 出处不明,并无权威典籍记述。”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三点(顺序上有调整)。
一、关于 “ ‘四声八病’ 中没有 ‘三平尾’ 之忌”
“四声八病” 是南北朝齐梁时沈约(441~513)、周颙(出生于公元473年前后)等人针对五言诗创作提出的声律方面的问题。而“三平尾”是近体诗声律方面的问题。近体诗是唐代(618—907)形成和成熟的。一般认为是在盛唐时期(712—762)【注2】成熟的。能要求沈约、周颙他们给百余年后的诗歌形式提出什么规范来吗?程先生提出这个理由只能说明他的思路有问题。
二、关于“ ‘三平尾’ 出处不明,并无权威典籍记述”
程先生说:“ ‘三平尾’ 词典中没有词条,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无论述,在沙地先生的《萨氏诗词格律》中也无论述。笔者倒是在吴丈蜀先生《诗词格律讲话》一书中有见,但吴丈蜀先生也没有论述 “三平尾” 犯忌的原因,规则的出处。可见,基本可以断定“三平尾”是一个人云亦云的论点。”
看来程先生可能没有读过或没有认真读过清代王士祯【注3】的《律诗定体》、赵执信【注4】的《声调谱》、翁方纲【注5】的《石洲诗话》和当代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十讲》【注6】和《汉语诗律学》(增订本)【注7】,否则就不会说什么“‘三平尾’出处不明,并无权威典籍记述”了。
从《律诗定体》可知,王士祯是将“三平尾”视为近体诗之戒忌的,本人在《从〈律诗定体〉看王士祯的声律“三忌”》一文【注8】中已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赵执信的《声调谱》收入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时,《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注9】等曾在关于该书的“提要”中说:“其例古体诗五言重第三字,七言重第五字,而以上下二字消息之,大抵以三平为正格。” 纪昀等人还给予赵执信的《声调谱》高度评价,称 “其说颇为精密”。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第十中说:古体诗 “五言则对句之三四五字,七言则对句之五六七字,自必以纯用三平为正调。” 要作进一步了解,可参阅拙作《“三平尾”是“古风之句式”》一文。【注10】
“三平尾”是古风之典型句式,在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十讲》和《汉语诗律学》(增订本)都有明确的阐述。《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说:“如果是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宜,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王力教授在第八讲《古风》中说:“自从有了律诗以后,诗人们写古风的时候,尽可能少的用律句,多用拗句,以求格调高古。拗句的平仄特点,主要是:五言二、四字同声,七言二、四字或四、六字同声。……如果从三字尾看,拗句有这样四种三字尾:1仄平仄;2仄仄仄;3平仄平;4平平平。” 在《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中,王力教授将五、七言律句各分为a、A、b、B四式。其中a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A式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B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力教授在《第一章》(近体诗)《第七节 关于“一三五不论”》中说:“由上文所举诸例【注11】看来,b式和B式的变例颇多,a式和A式的变例则甚少。因为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仄平仄’,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平平平’,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见下文第廿八、廿九两节),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 在“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 和 “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 各字下面,王力教授还加了“着重号”。
王士祯视 “三平尾” 为近体诗平仄之戒忌,赵执信、翁方纲和王力教授等人分别将“三平尾”视为古体诗平仄之 “正格” “正调” “标准平仄”,由此看来,程先生作出 “ ‘三平尾’ 出处不明,并无权威典籍记述” 的论断显然是极主观武断,也是极草率的,这是治学欠严谨的一大表现。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