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俺那一道街----其二

[复制链接]

2457

主题

9456

帖子

4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话义薄云天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688
贡献
9532
金钱
17199
发表于 2023-2-12 19: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俺那一道街----其二
      以下就一户一户挨着门顺序的谈谈俺街道这一组的居民吧——
      街道拐角一家姓王,和我是同学,房屋不少院落狭窄很紧凑,他说只有二十来亩地,地主。门牌3号姓何,何老头两个媳妇没有孩子,领养一个女儿也是我的同学,老头做绸布生意,地主,自己一个深院,房屋挺好。4号姓曹,什么成份不清楚,一个独院院子很小,拉地排车为生,街干必须得闲,他拉车劳累,街上的事什么都不问。5号姓吕,原来三间高门台门面,卖百货,生意还不错,地主,基督教浸信会教友,以后越过人越少,只剩一个吕老头,门面也拆卖吃了,做一个小挑在小学门前卖学生用品,高兴了还小声唱赞美诗。6号姓陈,祖上广西,在济宁做官落到济宁,地主,夫妻俩无子女,原来前后两个院子,以后前院完全拆卖吃了,后院改成小门,只剩两间堂屋,陈先生喜爱围棋下得很好。7号姓梁,吹喇叭,济宁州叫鼓手,好成份,居民组长,组长是任命的从来不选举,梁组长不太会讲话,老实人也是老好人,对谁都一团和气,后来年纪大,组长免了。8号深宅大院高门台,本来是姓张的房产,大地主,张先生在北京是高级厨师,张太太住最里边小院,三间堂屋,布置很精致,生活挺富裕。前院卖给姓戴,一个妇女领养一个男儿,很积极喜欢管事,可是四清定案漏网地主,没法再积极了,运动中孩子的父亲来认亲,说当年贫穷怕饿死把孩子送人了,并且打官司到法院,孩子坚决不承认情愿当地主,街上人都认为是好孩子有情义;再一家姓夏,比较贫穷,闲事不问。中间院子一家姓王,军属;一家姓孙,与张家是亲戚,大地主,孙状元后人的二支,也不知道是不愿意还是不敢回乡下,一直住亲戚。9号姓焦,自己一个独院,焦三解放前干过什么差事,在工作单位经常被批斗,文革中跳井死了,焦三太太领着好几个孩子生活很苦,被遣送到乡下去了。10号空一个号,不知谁家种点蓖麻啦玉米啦什么作物。11号姓刘,好说积极话,对邻居说三道四,街道却不用他,老头间断的下乡种地,一个儿子什么都不干,人都说他有花柳病,三十多岁死了,无儿无女。
      12号至27号在北头,情况不清楚,是另一个居民组。
      路西28号姓刘,茶馆,人缘很好。29号姓高,只一个老太太,有年纪却没人。30号姓张,院子拐弯抹角很深,地主,卖豆腐,自己推磨做豆腐,自己挑上街去卖,体力劳动很重,挺辛苦。前院住一个中医,姓李,名气不是很大,也是地主。31号是我家,爷爷弟兄四人,三个地主,只有过继的大爷爷不是,叔父教中学,大姑教小学,解放后母亲也教小学,从爷爷那一辈开始信奉基督教,属于美以美会。32号原来姓顾,苏州人,经营酱菜,字号是“聚源酱园”,地主,顾先生说话听不懂,顾太太的话可以懂,笃信佛教,当时佛教在家已经不让念了,每逢阴雨天顾太太就敲磬,俺就知道顾家又念经了,顾家有门面,七八间屋,后院很大,放酱缸还有打米的机器,一个儿子去了台湾,没有音信,以后卖了房产回原籍了。置买家姓陈,陈大夫烟台人,基督教圣公会教友,因为圣公会与其他基督教派差别很大而类似天主教,以后改奉天主教,地主,右派,运动中劳动教养,改革开放后甄别;陈太太基督教家庭会教友,善于理家,喂一大群奶羊还养蜂,自己东跑西跑放羊还给客户送奶卖蜜维持生计,有信仰支撑甘心劳苦。33号住好几家,前院姓李,很穷,孩子多并且缺乏教育,女儿十好几穿的不像样,儿子十好几还赤身从街上走到坑里去洗澡,小儿子曾经公安局勒令家长严加管束。里院大,堂屋姓朱,成份好,四清运动认为原来组长都是老好人,换朱家当组长,运动开展的好,以后升官了而且步步高升,成了市里主要领导。西屋一家姓杨,原先在街上问事,四清发现解放前干过什么差事,不让他问了。另一家姓史,成份好,种二亩洼地,领养一个女儿,没文化不问事。34号姓滕,有一个男儿,四清定案是逃亡地主,解送回原籍了。35号姓姚,姚家是大户,人多,他家是姚十,祖籍镇江,做官落到济宁,地主,老太太两个儿都教学。36号姓张,院子很大,人也很多,地主。三间南屋姓薛,很洋气善吹口琴,乡下薛口的大地主,因为姊妹三个先后在城里上学居住于此,以后也不回乡下去了。37号姓李,乡下的农民,成份好可能也不是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是很难在城里购置房产的,年轻人在农村种地,梁组长下去后,换这位李组长,更是老好人对人更和善并且不愿意多管闲事,四清运动罢免了。
      居民组的全部情况就是如此,这样的情况阶级斗争是难以开展的,所以街坊邻里都能和睦相处,从来没有过什么纠纷。我家与北邻张家、南邻顾家其后陈家、对门焦家张家孙家王家夏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运动一起,先是四清工作队、后是红卫兵,才掀起革命的高潮,大清老底,二次土改,地主都要搬家,房产没收,搬迁到狭窄的房屋去。不过话又说过来,地主的孩子们大多已经就业,尽管工作不太好,也另有地方居住,搬迁的几乎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当时政治上要划清界限,运动要求工作人员回避,当然老人更感觉晚景凄凉了。
      接着就谈谈我家和我个人的情况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6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