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江国霖的一首试帖诗 《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孙仁权 江国霖,四川省大竹县周家镇八角村人,生于己于1811年,卒于1860年,他就是大竹相传的“江探花”。 道光十八年(戊戌年,1838年)三月,江国霖再度进京城赴考,会试题目为“四书”首题《言必信,信必果》,次题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连考三场皆用八股进行论述。 所谓八股,其实只是一种科考制度下的文体,不带任何阶级性,也是论说文。不过不像今天所说的论点,论据,论证这样简单罢了,它分得更细,八股文体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 江国霖几次赴京考试,可说是考场老手,对八股作文已炉火纯青,文论布局、遣词造句和书写得心应手,占科子中的螯头已不在话下,试帖诗也是必考的程序之一,也是一道门坎,在试帖诗过关后才能进入殿试资格, 我们就来赏阅一下江国霖的试帖诗吧。录全诗在下: 《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一夜潺湲送, 新寒细细生。 重泉飞树杪, 万壑带秋声。 急点珠跳碎, 澄潭玉漱鸣。 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 暗绕花蹊转, 凉喧鹤梦惊。 似将天籁续, 真觉道心清。 地辟人俱静, 山空月自明。 何如宸赏惬, 太液灿朝晴。 先说什么是试帖诗,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江国霖这首试帖诗完全符合要求,也与他的其它诗一样,才气逼人。试析于后,供行家一笑。 一夜潺湲送, 新寒细细生。 重泉飞树杪, 万壑带秋声。 两联巧妙点题,不露痕迹藏于联语之中。这一夜只听见小溪的水缓慢的流着,不知不觉感到了有一丝丝的寒意;虽是细流然而流到涯处,便成小瀑,细流飞瀑,散落树稍,发出细细的,轻轻的响声,在秋夜也听得很明显。 急点珠跳碎, 澄潭玉漱鸣。 这一联与上两联一样,还是停留在作者因听觉而产生在想象中的,秋夜不可能看见水瀑如珠急急落入小潭中的碎影的,只能微微听得见小潭中如玉珠般在水中洗漱的声音。 前三句都是在细微地描写夜泉在各种动态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 此句妙不可言!虚实结合,松风、竹露可画可触,然而回半岭,浸三更就只可意会了,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神韵荡漾,虚空飘渺,把夜壑之美不但悬于眼前,更是入人心神。 暗绕花蹊转, 凉喧鹤梦惊。 暗字代替夜字用得好巧,与凉字正对。人在深夜里绕着长满野菊的小路上行走,;凉字本是一种感觉的冷,可偏要用一声响词喧借比相配,把野鹤的梦都惊醒了,此联用得多灵动呀!不难看出,此联还是在写一个寒声。 似将天籁续, 真觉道心清。 从此联起,就在因景而发感叹了。看着这夜壑中小泉细流发出的声响,好似要把天籁之声永远延续下去,此时我感觉到天地间大道的清心是无穷无尽的了,人生的暂短,比起大自然的恢宏久远,就显得渺小了。 地辟人俱静, 山空月自明。 此联还是继续写深壑,言之这荒辟的沟壑,没有人的一点声音和人世的繁杂,唯独一轮月在空旷的山野显得更明朗。这里面蕴藏着多少禅意呀,不难使读者去体会出,只有在这夜色朦胧的辟野中,才是最清心之处,才是没有勾心斗角,虚假,险恶的地点,从而才能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给与的美,才能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色。 何如宸赏惬, 太液灿朝晴。 结联是江国霖最重要的要表达出的愿望,言之如果能得到圣明的皇上的赏识,明晨的太阳照在天地间将更加的灿烂辉煌。不难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也可理解为,如果圣明的皇上满意开心的话,明晨的太阳照在天地间将更加的灿烂辉煌。我为何要对结联产生这样的理解呢?其由有三,一,此诗是试帖诗,试帖诗要积极,要歌颂皇帝功德;二,江国霖的三考政论已显山露水,得到考官的好评,名列前茅了;三,他希望能得到皇上的青睐,那他的仕途就会一帆风顺,从而走向更高的阶梯。所以这是符合江国霖写试帖诗时所应发的感叹的。 此诗虽然是试帖诗,但在写作上却有着他的不同于一般的歌功颂德的诗歌一样,它在艺术风格,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细细分析试帖题,它分三个必须表现的部分,泉细、寒声、夜壑,似同唐代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用五个字来表达,字字描写。江国霖不但把三个词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诩诩如生,如把泉的缓、急、轻、重,静态动态声响写得惟妙惟肖;写寒声,更是用笔深重,新寒是细细生,水滴树杪的声音形容成万壑带秋声,巧妙写竹露浸三更,凉喧鹤梦惊;写夜壑,是把夜壑置放在整个大环境,作为在此境中去写泉细,去写寒声,并且借助在夜壑中发生的一切而发感叹。此诗有动有静,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形有声,有景有情,虚实相应,空灵虚幻,警句甚佳,不愧为一首特别好的试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