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8

[国学纵横] 读书、引文须当辨义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5 15: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6 08:01 编辑

关键词:省文、借名、形式与内容
提要:读书不辨其义误己,引文不辨其义则无异于误己误人,故,读书、引文须当辨义。

《围炉诗话》中有几段有关格诗的段落,为免繁杂,兹不悉引,摘录于下:

唐时有格诗之名,与律诗并举,未得的据,疑是八句有声病而不对偶者耶?

冯定远云:“沈约、谢、王融创为声病,于时文体不可增减,谓之齐、梁体,异乎汉、魏、晋、宋之古体也。虽略变双叠韵,然文不粘缀,取韵不论双只,首不破题,平仄亦不相俪。

又云:“齐、梁声病之体,自古不谓之古诗,诸书言齐、梁体者,不止一处。唐自沈、宋以前,有齐、梁诗,无古诗也,气格亦有差古,而皆有声病。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直追阮公,遂有两体。

此三段均涉声病,但此声病与彼声病是有区别的,辩析于下:
一,疑是八句有声病而不对偶者耶之问是相对于近体律诗而言的,此声病是平仄、对仗、押韵之病,余参考其二。
二,沈约、谢、王融创为声病,此声病则为四声八病之省文,但段末最起码指出了相对于律诗而言的三项声律之病,1,文不粘缀,此失粘也。2,取韵不论双只,此落韵也。3,平仄亦不相俪,此失对也。
三,齐、梁声病之体,此亦四声八病之省文;而皆有声病则同上,是相对于律诗而言的声律之病的意思。

书不可读死,引文则当辨义,看见都有声病二字就以为是一个意思是死读书,跟看见有个律字以为就是近体之律诗的弊病差不多,都是不辨其义。

此类名同而实不同的不只限于此,譬如借名现象也类此,如蜂腰体、鹤膝体,兹引一段网文以辨其区别:

部分文格名目虽借用于诗格,但内涵却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如林图南《论行文法》有所谓“鹤膝体”、“蜂腰体”等,“鹤膝体”举陈惇修《孔子用于鲁论》为例,然后解释道:“所谓鹤膝者,犹接花木者必用鹤膝枝乃易成也。论指《孔子用于鲁论》本是孔子,乃用孟子插入来,故如接花木而用鹤膝枝也。”唐人言诗病已用“鹤膝”为格名,如《文镜秘府论·南卷》“文二十八种病”第4种即为“鹤膝”,释曰:“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显然,这与林氏所谓“鹤膝”的概念全然不同,林氏乃指接花木的鹤膝枝,也就是瘦枝宋史容注黄庭坚《急雪寄王立之问梅花》“莫遣寒侵鹤膝枝”句,注谓“借此以言梅花之瘦也”,只不过在“瘦”这点上,二者意思有相通处。至于“蜂腰体”等,大致与此相类,可不论。于此既可窥文格名目的来历,也可见宋人对它的改造。

从所引的网文中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林图南《论行文法》中的所谓“鹤膝体”、“蜂腰体”跟《文镜秘府论·南卷》中的蜂腰、鹤膝的区别甚大,林图南《论行文法》所论《孔子用于鲁论》为例纯属借名现象,这样的借名现象也体现于诗体上,如《蜂腰体》的释义:凡颔联不对,即以十字叙一事,而意与首二句相贯。至颈联方对者,谓之蜂腰体,言已断而复续也。

诗词理论中还有一种偷换概念而论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如果读者稍不留意未加辨义的话就可能误入岐途,如诗格、格诗之别:

诗格和格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王昌龄诗格中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段话中说的是诗的风格、格调,这属于内容方面,根本就不包含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
格诗是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指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这种诗歌创作趋势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与革新,除了体现在盛中唐诗人的具体创作或诗评中,也反映在当时的诗格类著作中22。如旧题王昌龄所撰《诗格》云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旧题王昌龄撰《诗格》卷上《调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48页23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0页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2页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3页 。据此可知,王昌龄所云诗之“格”,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意旨24。若诗之立意高,诗之“格”即高。同书还指出,古文、古诗颇重立意,多能“见意”,故而“格高”: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1页 】   。

以上所引这段话中,杜晓勤先生已经把形式与内容厘得很清楚了,律诗、诗律的区别也类似,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至于所谓格律派或丁卯大咖之流举凡看见有个律字就拼命往近体、近体律诗瞎引、凑热闹就不足论了。读书不辨其义误己,引文不辨其义则无异于误己误人,故,读书、引文须当辨义。一点浅见,惟愿有所裨誉于初学。

按:欧德绪先生有《忌望文生义》一章,此有殊途同归之趣,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助词反用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也是读书、引文中须当辨义的问题,应当留意,此按姑记之以便后来之相互联系以成文。

47

主题

1739

帖子

7477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17
贡献
2065
金钱
2834
发表于 2023-2-5 15: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其义,知其义在当时是否正确,用现在文艺理论衡量其义。
比如说真实,古人说的真实是何意,不能盲目拿来给自己做支持。还有,古人理论,是否合乎现在?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过时等等。
一见到古人有谈真实,就以为找到了自然主义的根据,这是一种思想幼稚。

点评

所以对同名现象应细加辨析庶不致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5 16: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5 16: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鸣声韵 发表于 2023-2-5 15:50
知其义,知其义在当时是否正确,用现在文艺理论衡量其义。
比如说真实,古人说的真实是何意,不能盲目拿来 ...

所以对同名现象应细加辨析庶不致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178

帖子

56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30
贡献
1425
金钱
2208
发表于 2023-2-5 17: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古书、古论,要知其义,这是学习和讨论的前提。
知其义,即当时是何意,当时是辩方还是反方,拿来现在符合当代文艺理论否,这要懂,要明白。
不知其意,不知正反,不知是否合乎当代,于辩论无益。

点评

说的太对啦。别摸到胡子就是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10:10
此帖跟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有殊途同归之趣,所以,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也是读书、引文中须当辨义的问题,应当留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5 1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5 18: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榆 发表于 2023-2-5 17:32
对古书、古论,要知其义,这是学习和讨论的前提。
知其义,即当时是何意,当时是辩方还是反方,拿来现在符 ...

此帖跟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有殊途同归之趣,所以,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也是读书、引文中须当辨义的问题,应当留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7 1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3-2-7 10:11 编辑
老榆 发表于 2023-2-5 17:32
对古书、古论,要知其义,这是学习和讨论的前提。
知其义,即当时是何意,当时是辩方还是反方,拿来现在符 ...


说的太对啦。别摸到胡子就是爹
怕就怕这边忌望文生义,那边偏偏望文生义

点评

读书,或搞学问,大忌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本来是不应有的。但在论坛这块“学问之地”的不少“学问家”,却是一个基本功似的,专门赖此并好此。这是一个讽刺,更是一个悲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10:56
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739

帖子

7477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17
贡献
2065
金钱
2834
发表于 2023-2-7 10: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3-2-7 10:10
说的太对啦。别摸到胡子就是爹
怕就怕这边忌望文生义,那边偏偏望文生义
...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178

帖子

56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30
贡献
1425
金钱
2208
发表于 2023-2-7 1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榆 于 2023-2-7 10:57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3-2-7 10:10
说的太对啦。别摸到胡子就是爹
怕就怕这边忌望文生义,那边偏偏望文生义
...

读书,或搞学问,大忌之一:就是望文生义以及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又每每当真理在胸,这本来是不应有的。但在论坛这块“学问之地”的不少“学问家”,却是一个基本功似的,专门赖此并好此。这是一个讽刺,更是一个悲哀!

点评

现代文“望文生义”问题不大,因为它以双音节词为主,加上前呼后应、层层限制,句意便清楚了。 古代一是单音词,二是从简,三是概念不严密,四是站在古人层次的理解与今人有差异,五是一个术语可能是多个概念,六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7 16: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榆 发表于 2023-2-7 10:56
读书,或搞学问,大忌之一:就是望文生义以及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又每每当真理在胸,这本来是不应有的。但在 ...

现代文“望文生义”问题不大,因为它以双音节词为主,加上前呼后应、层层限制,句意便清楚了。
古代一是单音词,二是从简,三是概念不严密,四是站在古人层次的理解与今人有差异,五是一个术语可能是多个概念,六是古今词义的变迁,七是异体字假借字造成的歧义,还有许多原因,比如当时历史情况、避讳情况等。所以“望文生义”常出现“诗无的诂”的现象,这就是学古诗、学古代理论、研究古代理论出现的困难。因此我们谁都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们在古代文化面前都是矮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0 2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