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8|回复: 7

[梦溪笔谈] 读书、引文须当辨义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5 15: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6 08:03 编辑

关键词:省文、借名、形式与内容
提要:读书不辨其义误己,引文不辨其义则无异于误己误人,故,读书、引文须当辨义。

《围炉诗话》中有几段有关格诗的段落,为免繁杂,兹不悉引,摘录于下:

唐时有格诗之名,与律诗并举,未得的据,疑是八句有声病而不对偶者耶?

冯定远云:“沈约、谢、王融创为声病,于时文体不可增减,谓之齐、梁体,异乎汉、魏、晋、宋之古体也。虽略变双叠韵,然文不粘缀,取韵不论双只,首不破题,平仄亦不相俪。

又云:“齐、梁声病之体,自古不谓之古诗,诸书言齐、梁体者,不止一处。唐自沈、宋以前,有齐、梁诗,无古诗也,气格亦有差古,而皆有声病。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直追阮公,遂有两体。

此三段均涉声病,但此声病与彼声病是有区别的,辩析于下:
一,疑是八句有声病而不对偶者耶之问是相对于近体律诗而言的,此声病是平仄、对仗、押韵之病,余参考其二。
二,沈约、谢、王融创为声病,此声病则为四声八病之省文,但段末最起码指出了相对于律诗而言的三项声律之病,1,文不粘缀,此失粘也。2,取韵不论双只,此落韵也。3,平仄亦不相俪,此失对也。
三,齐、梁声病之体,此亦四声八病之省文;而皆有声病则同上,是相对于律诗而言的声律之病的意思。

书不可读死,引文则当辨义,看见都有声病二字就以为是一个意思是死读书,跟看见有个律字以为就是近体之律诗的弊病差不多,都是不辨其义。

此类名同而实不同的不只限于此,譬如借名现象也类此,如蜂腰体、鹤膝体,兹引一段网文以辨其区别:

部分文格名目虽借用于诗格,但内涵却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如林图南《论行文法》有所谓“鹤膝体”、“蜂腰体”等,“鹤膝体”举陈惇修《孔子用于鲁论》为例,然后解释道:“所谓鹤膝者,犹接花木者必用鹤膝枝乃易成也。论指《孔子用于鲁论》本是孔子,乃用孟子插入来,故如接花木而用鹤膝枝也。”唐人言诗病已用“鹤膝”为格名,如《文镜秘府论·南卷》“文二十八种病”第4种即为“鹤膝”,释曰:“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显然,这与林氏所谓“鹤膝”的概念全然不同,林氏乃指接花木的鹤膝枝,也就是瘦枝宋史容注黄庭坚《急雪寄王立之问梅花》“莫遣寒侵鹤膝枝”句,注谓“借此以言梅花之瘦也”,只不过在“瘦”这点上,二者意思有相通处。至于“蜂腰体”等,大致与此相类,可不论。于此既可窥文格名目的来历,也可见宋人对它的改造。

从所引的网文中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林图南《论行文法》中的所谓“鹤膝体”、“蜂腰体”跟《文镜秘府论·南卷》中的蜂腰、鹤膝的区别甚大,林图南《论行文法》所论《孔子用于鲁论》为例纯属借名现象,这样的借名现象也体现于诗体上,如《蜂腰体》的释义:凡颔联不对,即以十字叙一事,而意与首二句相贯。至颈联方对者,谓之蜂腰体,言已断而复续也。

诗词理论中还有一种偷换概念而论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如果读者稍不留意未加辨义的话就可能误入岐途,如诗格、格诗之别:

诗格和格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王昌龄诗格中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段话中说的是诗的风格、格调,这属于内容方面,根本就不包含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
格诗是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指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这种诗歌创作趋势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与革新,除了体现在盛中唐诗人的具体创作或诗评中,也反映在当时的诗格类著作中22。如旧题王昌龄所撰《诗格》云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旧题王昌龄撰《诗格》卷上《调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48页23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0页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2页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3页 。据此可知,王昌龄所云诗之“格”,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意旨24。若诗之立意高,诗之“格”即高。同书还指出,古文、古诗颇重立意,多能“见意”,故而“格高”: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1页 】   。

以上所引这段话中,杜晓勤先生已经把形式与内容厘得很清楚了,律诗、诗律的区别也类似,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至于所谓格律派或丁卯大咖之流举凡看见有个律字就拼命往近体、近体律诗瞎引、凑热闹就不足论了。读书不辨其义误己,引文不辨其义则无异于误己误人,故,读书、引文须当辨义。一点浅见,惟愿有所裨誉于初学。

按:欧德绪先生有《忌望文生义》一章,此有殊途同归之趣,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助词反用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也是读书、引文中须当辨义的问题,应当留意,此按姑记之以
便后来之相互联系以成文。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5 18: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跟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有殊途同归之趣,所以,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也是读书、引文中须当辨义的问题,应当留意。

点评

说得非常好。理解那些文本真实涵义,需要古文功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6 2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63
贡献
23734
金钱
296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6 2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3-2-5 18:09
此帖跟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有殊途同归之趣,所以,忌望文生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就不强塞进去了,但 ...

说得非常好。理解那些文本真实涵义,需要古文功底。

点评

古文功底是长年阅读、领悟古文所累积的,王力的《古代汉语》起码都得多读几遍 顺便转介下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开卷有益 忌望文生义 1.陈子言诗云:“春风漫扫生公石,敝筐长存死友诗。”“死友”非已故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0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63
贡献
23734
金钱
296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6 2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觉得,三羊兄,金池长老等古文功底不足,难以很快理解那些东西。

点评

也不指望他们理解,十多年的所谓研究哦,一但崩毁了可怎么受得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6 23: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63
贡献
23734
金钱
296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6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丁卯大伽基本上望文生义,不是贬低。

点评

望文生义能生得对都算烧高香了,如世无的目,望文生义,世即世上,无就是没有,的是明显的、确定的、确实的、实在的,目是名目,即名称,合起来不就是世上没有确定的名称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7 0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2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2-6 23:40
俺觉得,三羊兄,金池长老等古文功底不足,难以很快理解那些东西。

也不指望他们理解,十多年的所谓研究哦,一但崩毁了可怎么受得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0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7 00:05 编辑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2-6 23:41
那些丁卯大伽基本上望文生义,不是贬低。

望文生义能生得对都算烧高香了,如世无的目,望文生义,世即世上,无就是没有,的是明显的、确定的、确实的、实在的,目是名目,即名称,合起来不就是世上没有确定的名称么

许浑,字丁卯,你老人家除了给他们扫盲还能说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0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2-6 23:38
说得非常好。理解那些文本真实涵义,需要古文功底。

古文功底是长年阅读、领悟古文所累积的,王力的《古代汉语》起码都得多读几遍

顺便转介下欧德绪先生的《忌望文生义》,开卷有益

忌望文生义
1.陈子言诗云:“春风漫扫生公石,敝筐长存死友诗。”“死友”非已故友人,死乃至死不相负之义。
2.朱熹《秋月》诗云:“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溪”喻月光,非字面义。
3.贺知章《送人之军》尾联云:“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有解“寄”为“寄信”者,望文生义也。此当作“托付”解,句意为:朝廷托付以万里长城般御敌于外的重任。“长城寄”后成语典见于诗词。明徐贯《寄长兄廷杰》诗云:“自惭叨受长城寄,姜被何时得再连。”
4.白乐天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吴小如先生曰:暖酒宜小火,此乃小火之炉,非火炉小也。
5.刘禹锡《台城》诗:“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万户千门指前朝宫殿,非百姓之千家万户。典出《汉书》“建章宫千门万户”。
6.苏轼诗云:“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又云:“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陆游诗云:“居人空巷看,疑是湖中仙。”又云:“巷无居人亦何怪,释耒来看空山村。”学者汪少华训曰:巷乃居巷,宅也。颜回“在陋巷”,居陋室也。此“巷”与“街巷”无关。(见汪少华著《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
7.杜甫诗:“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金圣叹先生解曰:“时”乃“是时”,不可释作“时时”。
8.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却,退也,返也,亦即首句之“回”也,非转折词。
9.老杜《禹庙》诗四联全对,尾联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早知”,指大禹为早知者,用作名词,与“早知当日,悔不当初”之“早知”不同。王贞白《送芮尊师》:“早知避世忧身老,近日登山觉步轻。”张载《八翁吟》:“早知悬解人间世,争知悬解不言中。”皆为“早知者”。早知义同先知,先知也有“先知者”的用法,如“先知孔圣”。杜衍《长平》:“四十万兵降死后,浑输括母一先知。”也当释为先知之人。
10.工部《玉台观》:“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浩劫”乃大台阶,非今常见之大灾难义。
11.杜审言《送崔融》:“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古北平”与“扫北平”,前者“古北”为地名,后者“北平”为地名。
12.《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业师张永鑫先生训“檀”为檀车,即栈车,为有棚之车。“伐檀”者,伐木制作有棚之车身,并列比类于二章之“伐辐”与三章之“伐轮”。故“伐檀”非砍檀树也。(见张永鑫著《论诗说赋》)
13.杜甫《客夜》:“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前五字不能望文生义。金圣叹先生提示,“老妻”二字后,须略作停顿,不然就成误读。 “书数纸”者系老杜,而非老妻。先生所解为是,世人难免有误读者。(见金圣叹《杜诗解》)
14.郑会《题邸间壁》云:“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敲断玉钗”通常有两解。其一,用玉钗敲烛花,因用力大,玉钗被敲断。其二,玉钗指烛花(烛花形似玉钗),敲“断”者,烛花也。此两说皆有望文生义之嫌。烛花非坚硬之物,赵师秀《有约》诗云“闲敲棋子落灯花”,烛花因敲棋而震落,怎会将玉钗敲断?再者,若敲烛花或可断玉钗,又怎会以玉钗敲之。至于玉钗喻烛花,于诗意亦仍有不合。除去烛花,红烛更明,怎会反而显“冷”。因此,“敲断玉钗”与“红烛冷”并非由烛花关联。闺妇敲玉钗,是思夫难眠、击节沉吟之态。明皇甫汸《题竹赠妓》云:“分明弄影碧参差,学得江南旧制词。敲断玉钗声似恨,粉痕留取未乾时。”此处敲钗显然是击节为吟唱伴奏之意。用玉钗击节,虽有可能敲而断折,但作为诗语,则是夸张手法,非真断折,只为突出敲击时间久长。全句之意为:因敲钗沉吟而忘时久夜深,红烛虽明,也觉夜寒矣。
15.老杜《咏怀古迹》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省”字为“省去”、“省事”之“省”。句意为“汉元帝贪一时之省事,凭画图择美人,终令美人抱恨绝域,惟有魂魄于月夜空自归来。”
16.宋人饶节《蔡伯世吕隆礼敦智李肃老求颂》诗云:“文章于道未为尊,争似无为实相门。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参达磨的儿孙。”第四句“达磨”指天竺高僧菩提多罗。“的”字与如今常用之助词不同,为“的是”之缩略,跟第三句“真”字意义相当。
17.中唐李益诗《同崔邠登鹳雀楼》,诗题中“同”字,非“跟……一起”之义。沈佺期诗《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金圣叹解题曰:“同,亦和也。和者,和其诗也;同者,同其题也。如张说和蔡起居《偃松篇》,亦曰‘遥同’。”独孤及诗《同皇甫侍御斋中春望见示之作》,“同”前无“遥”字,也是同其题而和之义,《斋中春望》系皇甫侍御诗题。故《同崔邠登鹳雀楼》题中,《登鹳雀楼》是崔邠诗题,李益作同题诗和之。又据《全唐文》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元和九年七月,序中所列与会者没有李益。此亦可证李益诗为遥和或追和之作。
18.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此泗水非鲁地孔子居于洙、泗之间之泗水。据考,乃朱熹家乡江西婺源县之泗水。朱熹不会也不可能到金人所占之地去寻芳于春日。(参见张景顺:《对几个与〈春日〉相关问题的辨析》,《现代语文》2009年 2 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0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