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7|回复: 21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指疑

[复制链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发表于 2023-2-3 22:2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门外谈诗 于 2023-2-3 23:07 编辑

山有乔松写了一篇长文,我觉得有两点漏洞,1、文中说唐宋科举考齐梁体(乔松所谓格诗),所以《文镜秘府论》和《作文大体》所论都是齐梁体,所以《诗章中用声法式》,及至宋代《贡举条式》所论平侧皆指齐梁体。对此论述有一疑问,齐梁体应该是讲四声八病的,什么时候讲过平仄?讲平仄的还能叫齐梁体吗?

2、文中说先有拈二(即第二字粘对律),后有句律,原文是这么表达的:“三是拈二诗律的制定对齐梁体和初唐早期中存在的没有必然的对、粘规则进行了纠正和有了个约束,这也对稍后律诗的形成有极大意义,四是之所以不定句律是因为初唐还没形成律诗而只有调声的格诗,所以也就对粘二的后三不再细分”,这个论述与现代学者的研究相矛盾,现代学者认为,先产生二四分明的句律,后产生粘对律,粘对律的形成标志了律诗的形成。《文镜秘府论》中有粘对篇律而无二四分明句律,而且唐代律句平平仄平仄的存在,二四并不分明,需要认真研究这个矛盾,王力只能按特拗处理,咱们要理清矛盾,按三羊的话,切不可“管头不顾腚”,按下葫芦浮起瓢。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22:3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外谈诗 于 2023-2-3 22:32 编辑

更有人说《文镜秘府论》一书不是谈近体的,只是谈齐梁永明体的,劝这些人静下心来,读一读《文镜秘府论校注》任学良对五言正律势尖头的注,引了《作文大体》平他谱。任学良的国学功底好过王利器,王利器又好过卢盛江。现在那个敢说比卢盛江还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2-3 22: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白乐天吧,简单:

金针诗格    白居易

元和中,有诗友数十人,爱相酬唱。独得诗之深者刘梦得、元微之,二公尤知其 理,时人多以元、刘为先,号曰〔刘白〕、〔元白〕。故知元、刘之诗,知诗之骨髓 ,而播在人口,莫非骚、雅者也。梦得相寄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此二联神助之句,自能诗者鲜到于此, 岂非梦得之深者乎?

居易贬江州,多游庐山,宿东西二林,酷爱于诗。有《閒吟》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閒吟。 自此,味其诗理,撮其体要,为一格目,曰《金针集》。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除。诗病最多,能知其病,诗格自全也。金针列为门类,示之后来,庶览之者犹指南车,而坦然知方矣。



诗有内外意

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 二曰外意,欲尽其象。像,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 蓄,方入诗格。

诗有三本

一曰有窍。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体。凡为诗须 具此三者。

诗有四格

一曰十字句格。二曰十四字句格。三曰五只字句格。四曰拗背字句格。

诗有四得

一曰句欲得健。二曰字欲得清。三曰意欲得圆。四曰格欲得高。

诗有四炼

一曰炼句。二曰炼字。三曰炼意。四曰炼格。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

诗有五忌

一曰忌格懦。二曰忌字俗。三曰忌才浮。四曰忌理短。五曰忌意杂。格弱则诗不老,字俗则诗不清,才浮则诗不雅,理短则诗不深,意杂则诗不纯。

诗有八病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旁纽。 八曰正纽。

诗有五理

一曰有美。〔都来消帝道,浑不用兵防。〕美君有道德,以服远人。

二曰有刺。〔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去尚征徭。〕刺赋敛之重也。

三曰有规。〔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规圣人行号令有不明时。

四曰有箴。〔日暮碧云合,佳人期不来。〕箴佞人进而使贤人不仕也。 五曰有诲。〔明河川上没,芳草露中衰。〕诲明时草泽中,贤人不得用也。



诗有三体

纪帝德曰颂。〔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颂也。明时,太平也。 干王道曰雅。〔才分天地色,便禁虎狼心。〕雅也。君臣正,父子和。 讽上曰风。〔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风也。君不用正人。

诗有四得  

一曰有喜而得之者。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二曰有怒而得之者。其辞愤:〔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三曰有哀而得之者。其辞伤:〔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四曰有乐而得之者。其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诗有四失

一曰失之太喜其思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曰失之太怒其思躁。〔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崙便不清。〕

三曰失之太哀其思伤。〔主客夜呻吟,痛入妻子心。〕

四曰失之太乐其思荡。〔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诗有上中下三等

一曰纯而归正者上等也。〔几席延尧舜,轩辕立禹汤。〕

二曰淡而有味者中等也。〔閒欹太古石,醉卧洞庭秋。〕

三曰华而不浮者下等也。〔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诗有四不入格

轻重不等,用意太过,指事不实,用意偏枯。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诗有扇对格

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诗有魔

好吟而不工者才卑也;好奇而不纯者格卑也。

诗有三般句

一曰自然句;二曰容易句;三曰苦求句。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也;命题率 意,遂成一章,归于容易也;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也。

诗有数格

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 一进一退。

诗有六对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春树、秋池是也。

诗有四字对

一曰叠韵字对;二曰叠语字对;三曰骨肉字对;四曰借声字对。

诗有义例七

一曰说见不得言见; 二曰说闻不得言闻; 三曰说远不得言远; 四曰说静不得言静; 五曰说苦不得言苦; 六曰说乐不得言乐; 七曰说恨不得言恨。

诗有二家

一曰有诗人之诗;二曰有词人之诗。诗人之诗雅而正;词人之诗才而辩。

诗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 。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虫鱼草木,各以其类之大小 轻重比之。



补遗

第一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又如海鸥风急,鸾凤倾巢,浪拍禹门,蛟龙失穴。

第二联谓之〔颔联〕,欲似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 〕者,言其雄赡遒劲,能捭阖天地,动摇星辰也。

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 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

第四联谓之〔落句〕,欲如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点评

古人表述模糊蜂腰鹤膝不离口,以至某人著书认为古人律诗格律就是蜂腰鹤膝,当然这人还不是三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3 2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22:5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是写诗,抱一本王力《诗词格律》就行,如果要研究诗律史,那怎么能抛开《文镜秘府论》?现在诗律学上孤平,拗救争论不休,如果研究通《文镜秘府论》,这些争论就不会存在,原来无论律句,拗句,特拗句,三仄尾,这些唐诗常见现象,都能在《文镜秘府论》中找到理论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23:0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外谈诗 于 2023-2-4 08:32 编辑
大碗茶 发表于 2023-2-3 22:43
读白乐天吧,简单:

金针诗格    白居易


古人表述模糊,蜂腰鹤膝不离口,以至某人著书认为古人律诗格律就是蜂腰鹤膝,当然这人还不是三羊。

点评

白居易(772年-846年),日本和尚 (774~835),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一个伪命题,毫无疑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07:5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文中说唐宋科举考的大多是格诗,即齐梁体诗,此言显然不确,大概是看了个别诗话产生误解,没有考察具体诗例。咱们看专家学者的研究:
1、邝健行在《唐代省试诗体式叙论》一文说:省试诗中,绝大部分是六韵律诗,占全体数目85%左右。所谓六韵律诗,指全诗十二句,每句五字,押平声韵、依律调写成。其他15%的省试诗,则是采用其他体式。其他体式包括:
甲:四韵律诗。乙:八韵五言及七言律诗。丙:非律体(“非律体”诸作,有些接近古体,有些则是齐梁体。齐梁体是由古体到近体的过渡的诗体,说是近体不是,说是古体也不是。为了说明准确,个人定出“非律体”一名。
先说齐梁体。大抵说来,齐梁体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可用平声韵或仄声韵。二、诗中多用对偶。三、一联之中,声音关键部位(二、四字)基本上平仄相反。四,后世的所谓律句,诗中出现次数较多。文宗开成二年(837),帝自出诗题《霓裳羽衣曲诗》,要求“依齐梁体格,任用韵”。当年宗室李肱中状元,其诗今存)

点评

此评显然有违原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07:5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镇景兰在《唐代省试诗的格律》一文说:

一、省试诗的体式

1、 五言律诗
大部分的省试诗都是五言律诗,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一是因为四言诗已经在唐以前的汉末魏晋六朝衰落,七言诗虽已产生但并未形成气候,而五言诗已经“据文词之要”(钟嵘《诗品序》),成为流行诗体。这时期主要作家的著名作品,大都用五言体写成。唐初承袭齐梁诗风余绪,仍视五言诗为“正宗”的诗歌体裁,所以省试诗采用五言的形式也就十分自然了。二是因为肇端于南齐永明年间,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手的五言律诗,对格律形式的讲究给诗歌增添了一种新的风姿神采,与当时社会上崇尚华丽、追求形式美的文风正相吻合。加上五言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便于试官掌握标准,考校优劣。因此,它就被用来作为省试诗的标准格式。
根据句数的多少,省试诗又可分为:
(1)五言六的十二句律诗。
唐代省试诗绝大部分都是五言六韵律诗,全诗十二句,每句五字,押平声韵,中间八句对仗工整,每联内部平仄相间,各联之间粘对严格。如天宝十年辛卯(751),"科试《湘灵鼓瑟诗》。钱起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2)五言四韵八句的律诗。
如贞元十四年(798)《青出蓝》题下注明“限四十字成”,即八句四韵。有吕温诗: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08: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09:01 编辑

拜读,帖中有些不错的资料和思考可资参考,本人原文略有改动,主要是添加了最后一段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

                                                    --《文镜秘府论》、《贡举条式》、《作文大体的一点读后感



关键词:《文镜秘府论》、句律、齐梁体、笼统性。
提要无论是作文大体文镜秘府论于后人的角度观察的话也都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诗律,即便是再后来的宋代《贡举条式仍是这样的不制定律句的局面,这点应该也跟有宋一代既考律诗也考格诗不无关系。

无论是《作文大体还是《文镜秘府论中所载的都有明显的齐梁遗风,推论是初唐对前代诗体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说下升华,一是完成了平与上去入的对举,这对于稍后平仄的形成有极大意义,二是对八病中的前四病进行了升华,从而制定出了拈二之诗律,三是拈二诗律的制定对齐梁体和初唐早期中存在的没有必然的对、粘规则进行了纠正和有了个约束,这也对稍后律诗的形成有极大意义,四是之所以不定句律是因为初唐还没形成律诗而只有调声的格诗,所以也就对粘二的后三不再细分,只有到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律诗形成,律诗与格诗才渐次分野,于有唐一代而言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科考也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唐开国即以诗赋取士,尝见唐昭宗诏曰:“开科取士,宜仍旧贯,以齐梁为归”云云。是唐初本为齐梁,迨后变而为律,故诏复之。但习久难返,故至今沿用耳。齐梁为唐之所宗,初唐早期即蹈袭齐梁之一体,故声律未密,诗体上的律体也就不太成型了,而逮至中晚唐又随着白居易等人的复古之风和皇帝诏令科考复考格诗,故整个有唐一代都可以说是格、律并行,直至宋代的科考,此种格、律并行的科考形式都没有改变,如司马光奏折说:至于以诗赋、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所以,无论是作文大体文镜秘府论于后人的角度观察的话也都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诗律,即便是再后来的宋代《贡举条式仍是这样的不制定律句的局面,这点应该也跟有宋一代既考律诗也考格诗不无关系。

问:
你说的格诗是不是齐梁体?《作文大体》有平他谱,《文镜秘府论》有五,七言尖头律,这都是指近体诗律,现代近体律有粘律和替律,粘律在《文镜秘府论》有明确规定,指第二字相粘,到清代依然这么表述,一脉相承。至于替律,唐代文献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三羊一直诟病的,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宋代《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这些已经涉及到平仄安排,说他们与近体律无关是勉强的。明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是对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的简化,现代人由此归纳出交替律,所以替律是现代观念。

答:
格诗是齐梁体,《作文大体》的平他谱之所以说平他而不言平仄正有其妙处,他即它,其他或其它之意,《文镜秘府论》的诗律所述也类似,都没有明确的平仄表述,说明只是完成了平与其它三声的对举,离平仄还有一小步没完成,这点很关键,另一点是《作文大体》的诗例有齐梁体,《文镜秘府论》的《诗章中用声法式》也类似,客观上虽具有了比较明显的二四平仄交替的特征却又不完全如此,至于拈二也是此现象,只说其前二而不论后三,这些说明一个问题,要说他们是律诗的证据总嫌理据不足,要说他们不是律诗的证据又具备律诗的好些特征,总是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贡举条式》明显是在沈宋之后几百年,可以说律诗已经定型了,至于《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却也已经涉及到了平仄安排,这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所以才怀疑这三者都是沈宋律诗和齐梁体的综合表述,也可以说是模糊表述,既适于沈宋律诗也适于齐梁体,也所以才总是带有对八病中如蜂腰鹤膝等的解释。

唐宋都是既考律体也考齐梁体,这点很关键,如不是这样的综合表述或者模糊表述的话就会很费事,这对于惜墨如金的古人来说不太可能,当然,古代的诗话也多是这样,造成后人的索解不易,须相互印证才能去得结论。逮至有明一代已经不考诗赋了,时间上也是宋后的百多年,所以出现平谱与仄谱共存也就不奇怪了。
言之凿凿地说《作文大体》的平他和《文镜秘府论》的平与三声对举就是平仄明显是以今律古之误,这点于理论而言并不可取。

卢盛江说《诗章中用声法式》本不是律体的用声法式而只是探讨平声的用声法式,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诗例也全是六朝诗,如果是探讨律体的话,初唐早期虽仍蹈袭齐梁,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声病,但仍不乏有相当数量的律体诗,如此的话不引初唐诗例似乎也确是说不过去,《文镜秘府论》其余所引诗例也大致如此,引前代诗以释诗病。
所以,客观上说,《文镜秘府论》含《诗章中用声法式》所探讨的就可能真不是律体,但也比较趋近于律体了,只是缺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这一小步而让沈宋成就了千秋之盛名。
《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之诗例也跟《文镜秘府》西卷论病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举三平尾句: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六平声:朝朝愁向犹思床 。桃花蓲蘛无极妍 。春山兴云尽如罗。
以上之句例明显有违刘氏的声律观,刘氏在文镜秘府》西卷论病中谈到平声的用法时说得很明白:【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这里有个重点说的平声用法,如果五言用四个平声的话则不能处于第四的位置,第四的位置是五言用四个平声的要点位置,第四的要点位置应该用上去入三声,但以上所举之诗例秋雁双双飞、儒道推桓荣及七言的朝朝愁向犹思床均明显有违刘氏的用声法则,同一部书中竟然出现这么明显的矛盾之处,也就难怪后来的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作文大体》中的平他谱若依今人之观而视之把其作平仄去套的话应该也不是啥大问题,如果把平他中的他换作仄的话,哪么其四个基本句型与当今汉律学的四个基本句型无异,其所引之白氏语也吻合当今汉律学的避三平尾、三仄脚的普适性避忌,但其所引之诗例就明显有齐梁格的特征了,如: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又如: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象平平仄平平这样的句式用于律诗对句的话则无论如何说都是拗律的。于律诗而言,出句偶用古风句尚能用拗救、例外、仿拟等解释的话,对句用古风句则是不允许的,在后人诗体的归类上,不是把此类直接归为齐梁体、古风就是归为拗律,类似这样的古风句的运用同样也就难怪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早在初唐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平侧的说法,此无疑是对初唐早期的元兢之平与三声对举的重要转折,这样的转折也就决定了向简约的二元化之律诗的形成,按理来说,《贡举条式》远在沈宋之后几百年是应该对句律有所阐述或诠释的,但无论是《文镜秘府论》、还是宋代的《贡举条式》均无明确的二四六分明的句律理论,只在
《炙毂子诗格》中的讦调体上能反向地推导出二四六分明的句律来,清代所传回的《作文大体》记载了白居易的诗话也能隐约地推导出二四六分明的句律来,如此看来的话,古代诗话如《文镜秘府论》是因为还没发展到律体、而用之于场屋的《贡举条式》也并不明确二四六分明的句律似乎也就有合理性的解释了,即适之于科考的既考律诗也考格诗的笼统性之总括,这个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却不失为别开一个视角之想法。

也许是根于对格诗的不重视,唐宋两代的律诗与格诗并存的局面给后来的诗集在分类上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故而多把一些有声病、不对仗、仄韵的格诗也归到了律诗名下,但是,事实却是唐人早就把格诗和律诗分得很清楚,如《白氏长庆集》等,清代的学者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而直指其中之弊,如赵执信就指出了格诗乱律诗的情况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于沈宋。开元天宝间或未之尊也。大历以还,其途判然,不复相入。由宋迄元,相承无改。胜国士大夫,浸多不知者。不知者多,则知者贵矣。今则悍然不信,其不信也,由不明于分之之时。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常熟钱木庵良择,推本冯氏,著唐音审体一书,原委井然,可以采,名流问辨咸不及。可惜的是赵执信的‘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也并没有引起当代网络研究诗律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了一些混乱,这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
《诗学渊源》卷八
卢盛江《论平声赊缓》
《文镜秘府论》西卷
《谈龙录》




点评

事实却是唐人早就把格诗和律诗分得很清楚,如《白氏长庆集》等,清代的学者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而直指其中之弊,如赵执信就指出了格诗乱律诗的情况 …… 白居易的格诗指古诗杂体,赵执信的格诗指齐梁体,格诗并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0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09:13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2-4 07:50
山有乔松文中说唐宋科举考的大多是格诗,即齐梁体诗,此言显然不确,大概是看了个别诗话产生误解,没有考察 ...

此评显然有违原意,但探讨有益,一并谢过指谬,也欢迎继续批评、指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09:1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3-2-4 08:05
拜读,帖中有些不错的资料和思考可资参考,本人原文略有改动,主要是添加了最后一段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 ...

事实却是唐人早就把格诗和律诗分得很清楚,如《白氏长庆集》等,清代的学者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而直指其中之弊,如赵执信就指出了格诗乱律诗的情况

……
白居易的格诗指古诗杂体,赵执信的格诗指齐梁体,格诗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名称。

点评

白居易的格诗指古诗杂体----这点不对,其汉魏古风独为一体,名古调;格诗又独为一体,当然也有格诗、杂体相混的 格诗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名称-----这点同样不对,且先《白氏长庆集》而言,赵执信的声调谱都是把格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559

帖子

28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6
贡献
711
金钱
1064
发表于 2023-2-4 0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邝健行这个没说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09: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09:32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2-4 09:17
事实却是唐人早就把格诗和律诗分得很清楚,如《白氏长庆集》等,清代的学者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而直指其中 ...

白居易的格诗指古诗杂体----这点不对,其汉魏古风独为一体,名古调;格诗又独为一体,当然也有格诗、杂体相混的

格诗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名称-----这点同样不对,且先撇开《白氏长庆集》而言,赵执信的声调谱都是把格诗、半格诗独立于古体、律体之外的

其余可百度格诗也可见其余学者的观点,譬如汪立铭的话就很清晰

格诗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8501768?fr=aladd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09:3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杜晓勤《唐代格诗体式考原》

“格诗”是唐人对古体诗的概称。由于年代隔阂且词义变异,不少学者或望文生义,或据后世用法,在唐代“格诗”研究中提出了省试诗“格样”、省试诗、“齐梁格”、律诗等误说,有些说法相沿至今而未能得到纠正。如果仔细分析唐人“格诗”一词之用例和所指作品之体格律,即可发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中“格律兼收”之“格”,乃指与“律诗”相对之体,即此集所有古体诗,含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诗,苏涣《变律诗》亦属“格诗”。白居易和元稹所云之“格诗”,亦涵盖所有非律诗,并不等同于“古调诗”,更非单指“齐梁格”诗。中唐人标举“格诗”、创作“格诗”,反映了对近体诗因声律精切而导致骨格不存这一创作流弊进行反拨的艺术用心。...

点评

杜晓勤的《唐代格诗体式考原》并没错呀 原文收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9:56
七律是最吃不消的,古人写的有些还不错,今人写的有些就难受了,正是音律精切害了骨格的例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72
贡献
11276
金钱
1422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2-4 09: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2-4 09:37
看一下杜晓勤《唐代格诗体式考原》

“格诗”是唐人对古体诗的概称。由于年代隔阂且词义变异,不少学者或望 ...

七律是最吃不消的,古人写的有些还不错,今人写的有些就难受了,正是音律精切害了骨格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09: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11:26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2-4 09:37
看一下杜晓勤《唐代格诗体式考原》

“格诗”是唐人对古体诗的概称。由于年代隔阂且词义变异,不少学者或望 ...

杜晓勤的《唐代格诗体式考原》并没错呀

当然,清代也有一些学者对“格诗”的理解与唐人同,用之指称“古体诗”。如朱彝尊《王崇安诗序》中所云:       今年冬,知崇安县事郃阳王侯琴伯,以《槐荫堂集》惠寄,发函伸纸诵之,格诗近体,各有其长。(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九,《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册,第328页)       此“格诗”即指与“近体”相对的“古体诗”。再如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五卷“五言格诗”(40),及张九钺《陶园诗文集》中的六首“五言格诗”(41),亦均为五言古诗。由此观之,清人汪立名和翁方纲对白居易集中“格诗”体式能有正确之理解,亦受当时用法之影响。今人陈寅恪、施蛰存、谢思炜等学者既参考了汪立名的看法,又不轻信之,而是能够自己去考察白集“格诗”的体式,治学态度严谨,故所论虽未全中鹄的,然偏误无多。

原文收藏

点评

唐代“格诗”体式考原 转自 飓风居主人 2023-02-04 发表于广东 私有 修改全屏朗读转Word生成长图 唐人对“格诗”之理解,与后人并不完全相同,有其历史性和时代特点。十年前笔者曾在《唐开成年间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0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09: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15:09 编辑

谢过门外谈诗所提供的杜晓勤之《唐代格诗体式考原》

大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hksc888.com/forum.php ... 6247&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2-4 1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2-3 23:00
古人表述模糊,蜂腰鹤膝不离口,以至某人著书认为古人律诗格律就是蜂腰鹤膝,当然这人还不是三羊。 ...

白居易(772年-846年),日本和尚 (774~835),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一个伪命题,毫无疑问

点评

懂甚叫伪命题? 伪命题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 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4 1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4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碗茶 发表于 2023-2-4 11:18
白居易(772年-846年),日本和尚 (774~835),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一个伪命题,毫无疑问 ...

懂甚叫伪命题?

伪命题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 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比如,“团结比原子弹还厉害”,“凡事都有例外”这类命题就属于伪命题。

依据白居易的生年和日本和尚 的生年能判断是不是伪命题?奇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3-2-4 2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格 [唐] --王昌龄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白居易 的格诗和律诗的分类是依此意。


点评

诗格和格诗就不是一码事 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王昌龄诗格中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段话中说的是诗的风格、格调,这属于内容方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5 0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5 0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5 03:07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3-2-4 23:00
诗格 [唐] --王昌龄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诗格和格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王昌龄诗格中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段话中说的是诗的风格、格调,这属于内容方面,根本就不包含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

格诗是形式方面的诗的格式、体例,指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这种诗歌创作趋势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与革新,除了体现在盛中唐诗人的具体创作或诗评中,也反映在当时的诗格类著作中(22)。如旧题王昌龄所撰《诗格》云: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旧题王昌龄撰《诗格》卷上《调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48页)(23)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0页)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2页)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3页)       据此可知,王昌龄所云诗之“格”,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意旨(24)。若诗之立意高,诗之“格”即高。同书还指出,古文、古诗颇重立意,多能“见意”,故而“格高”:       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1页)     

----这段话中,杜晓勤已经把形式与内容厘得很清楚了

点评

白居易 在自己的诗集里,划分出 “格诗”和“律诗”两大类。其中: 律诗,有近体诗的格律也就是受“声律” 的束缚。这也是 山有乔松 所说的 诗的格式、体例。--此是律诗的诗律。 格诗,如王昌龄所说的“意是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5 16: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3-2-5 16: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3-2-5 02:55
诗格和格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王昌龄诗格中的【凡作诗之体, ...

  白居易 在自己的诗集里,划分出 “格诗”和“律诗”两大类。其中:
  律诗,有近体诗的格律也就是受“声律” 的束缚。这也是 山有乔松 所说的 诗的格式、体例。--此是律诗的诗律。
  诗,如王昌龄所说的“意是格”。即  意高则格高,对近体格律诗来说是,声不辨兮律不清。--此是格诗的诗格

  如王力所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因此,白居易等人所说、所写之“格诗”,当为非律诗之谓, 是其对古体诗之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王力)”

   由此,格诗的诗格就是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诗格。

   而“半格诗”,是如 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云:"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


点评

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里的诗体分类是白居易诗集里的事,白居易金针诗格是金针诗格的事,这也混淆不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5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2-5 16: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3-2-5 16:15
白居易 在自己的诗集里,划分出 “格诗”和“律诗”两大类。其中:
  律诗,有近体诗的格律也就是受“ ...

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里的诗体分类是白居易诗集里的事,白居易金针诗格是金针诗格的事,这也是混淆不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