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6-20 22: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典诗词还常常借助于双声、叠韵、叠音和拟声词来增加诗歌的音律美并使之声情和谐。
【双声】指的是声母相同,
如:“ 淋 漓、踌 躇、犹 豫、流 利、慷 慨、吩 咐、崎 岖、梗 概、孑 孓、宣 泄” 等。
上 述 双 音 节 词 的 两 个 字 的 声 母 相 同, 叫 双 声 词,它 们 也 都 不 能 拆 开 来 理 解 和 使 用。
【叠韵】指的是韵母相同。其音乐效果在于突出强调某一个声音以及由这个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使铿锵有力的更加铿锵有力,婉约细腻的更加婉约细腻,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更加促节。
例如: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是双声;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徘徊四顾望,怅怏独心悲”是叠韵。
【叠音】又叫叠字,即声音完全相同的字重叠,它能渲染气氛、增加情致,使诗歌婉转悠扬,悦耳动听,本身就具备音乐性。
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
《古诗十九首》中更是屡用,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等。近体诗词中也不少用,如下面唐代寒山的这首《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中主要写诗人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的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一个冷森森的奇特境界------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
第二联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啾啾”言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强化突出了山路的寂静清冷。
第三联“淅浙”,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诗人形象。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最后两句“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此诗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给全诗笼罩上了浓郁的冷寂色彩。
又如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颠倒重复,不仅使诗歌排沓回荡,音韵优美,而且更突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现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
据资料记载,凶手就是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
宋之问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十分欣赏,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送给他,作为他的作品,理所当然地被刘希夷拒绝了,致使宋之问“大怒”,遂“以土囊压杀之。
汉语中【拟声】词是对客观世界各种声音的模仿,它一般不表示什么意义,但它能直接传达出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用入诗词中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作用。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等。
另外,声情和谐还有韵位的疏密与换韵等问题,它们同样是由情感表达的需要来决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