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6|回复: 13

[梦溪笔谈] 如何看待《作文大体》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1-29 22: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虎溪三笑 于 2023-2-1 07:51 编辑

关键词:《作文大体》、二四、二九、对避、三连

‘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来自于日本的《作文大体》,其是日人辑录的中文,语当出自于白居易;《作文大体》于编四库全书的那群学者加了序言,《作文大体》并序曰: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作文大体》第二: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汝同归。


按:二四不同所指的是一句中之句律,二九对避之所指的是两句中之联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所指的是五言下三字必须规避三连声病,云云当是日人辑其语之说辞-如此如此、如此说、这样说的意思;二四不同所指源于蜂腰,参见:‘’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这里的蜂腰病不存在平仄二元之说而当是四声碎用,‘’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上面的这句话和注就说得很明确了,其余也可参见诗例:万去,三飞。里与南、春与北皆二四不同也;不月,得归。知与岁、与和同亦皆二四不同也;可见二四不同是五言的常态,但是,蜂腰病中还有句平声不为病的说法,这个说法体现在日人的五言作品中也是允许的,参见:

《资父事君》〔真臻韵〕菅三品文时卿  
  题目。怀忠偏得仁,至孝自成人。
  破题。拔白何轻死,含亲。
  譬喻。王生犹有母,曾子岂非臣。
  述怀。若向宫廷论,应知两取生。

《与儿孙诗》[用歌韵。自平声起,付第二字平声定之。]纪纳言长谷雄作  
  六旬余日少,三多。
  不义非吾富,儿孙没奈何。  
  
  《秋夜月诗》[用清韵]菅三品〔文时〕
  病思,愁送夜情。
  莫言偏待月,多是睡难成。

含丹在头亲和三途苦时多都用于对句也都是二四同平之句,病容近秋思则用于出句也是二四同平之句,可见二四同平之句于日人的理解中无论是用于出句还是对句都是允许的。

接着要说的是二九对避之了,前面已经说过二九对避之所指的是两句中之联律,这个二九对避之所指的是五言第二字与第九字须当相对规避,对避之,相对规避的省文,之,语助词;二九对避之所指源于鹤膝,参见: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从这里可见的是所谓二九对避之仍是四声碎用,参见诗例:万人南去,三春雁飞。里与北一上一入也;鹤膝中还特别提到了‘’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的是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三连病者所指皆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这就无须赘言了,举凡三同平、三同上、三同去、三同入皆属三连病。这里的所谓他声是其它的意思,所指的是平声之外的其它三声,参见: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其余参见其谱: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从上可见的是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也无论是四句还是八句的制谱都没有三连的现象。
五言的  ‘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清楚了七言的‘’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就无须赘述了,惟不同的是‘’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所‘’指的也是句律也是四声碎用,参见诗例: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无与力、有与文、日与知、风与水皆是二四不同,而无与先、有与尽、日与计、风与时皆是二六对避之、平声非病,平声非病在《文镜秘府论》中蜂腰鹤膝难以分辨并随执用已有所表述,此不赘。
      
综上,《作文大体》的声律理论依据仍是初唐的调声术和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论,没有必然的平仄依据,多呈四声碎用之特征,诗体上明显遗齐梁格调。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2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解作文大体中的一些问题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可见作文大体跟元兢的说辞【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异曲同工。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此论律问题,理同换头;去,人相违之意,不去之是不违它、不违背它的意思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此论首句用韵问题,首句用韵则不为病,不用韵而同声则是病。随四声诗分别之指的是随着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诗体分别对待;发句指第一、二句,连韵指第一、二句接着用韵;尤避之,尤含特别、特别注重之意,避之即避免这个病。病例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曰:“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按若以“家”代“楼”即发句连韵,此非病也。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此亦论句律问题,是特别注重的而应当避免的声病问题,五言第二字与第四字应该不相同声,这个相同的叫做二四不同矣,相同的则是蜂腰病了,故天宝集曰:二四不同。病例可参考“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二四平声不为病可参考“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日人所理解的蜂腰病相类于刘滔的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七言第二字与第四字应该不相同这个相同的也叫做二四不同矣,相同的则是蜂腰病了,故天宝集曰:二四不同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这里的二四平声不为病跟文镜秘府论中的主要注重避初腰类似,但上句已指明了只用于出句,但者,只也,云云,如此如此;至于日人之作连对句也不避二四同平则不知是否日人误解或是没注意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是应该不相同,这个相同的叫做二九对,相同的才是应避的鹤膝病,故天宝集曰:二九对避之;七言则仅论出句,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应该同声,这个相同的叫做二六对,相同的才是应避的鹤膝病,句例‘’今日不知谁计会‘’,日为入,计为去,故白氏文集曰:二六对避之;‘’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说的是不过他声诗【仄声诗】用他声的韵【仄声韵】,可以不论鹤膝病,平声诸如绝句诗、四韵、长韵,依此就可以明白了【按,此段断句有问题而造成索解尤难】;此五言论句与句之间的联律问题,七言则是论句律问题,下三连病者其它文献罕见,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说明无论平上去入凡三连声均属病,去,人相违之意,不去之是不违、不违背的意思,念,常思也,常思鹤膝和下三连两病近来不违它、不违背它。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指同一首中有【不规则】重字的也属此病,同字,重字之意,同心,暂不知所指;此病跟文镜秘府论中的鹤膝病论的是白脚句末问题有所不同,应予注意。

按 :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这里的同心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应是指诗的白脚句末同声之病,跟王力先生所论的律诗的上尾是相同的,诗例参见:

题慎言法师故房储光羲
  精庐不住子(上),自有无生乡。
  过客知何道(上),裴回雁子堂。
  浮云归故岭(上),落月还西方。
  日夕虚空里(上),时时闻异香。
  石瓮亭储光羲
  遥山起真宇(上),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日人用同心表述虽奥涩了点,但可谓高明。


以上四病用了两句近来不去之两句近来尤避之均是不违背它和尤其避免它之意,这跟【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的说法是相符的。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者,逾也,越过,超过的意思,越韵病即出韵病,原因是误用邻韵也;是尤可去的去字却是离的意思,可引申为避免,是尤可去,这病尤其应远离【即避免】。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越调病之调不是指声调而是指字不足、句不足和多出了句子,属于体裁上的问题,譬如三句半之类,也是应避免的。



按 :   黑体字为抄来的《作文大体》中的诗病,调整了标点符号和重新断句,余为试解。注:天宝集曰:二四不同来自于五言诗,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白氏文集曰:二六对避之来自于七言诗, 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按:二九对避之和二六对避之中的对避之都是相对廻避的省文,二六对避之不应是‘二六对、避之’的断句而是‘二六,对避之’,二九对避之同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23: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1-29 23:31 编辑

一直有个可能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无论是作文大体还是文镜秘府论中所载的都有明显的齐梁遗风,推论是初唐对前代诗体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说下升华,一是完成了平与上去入的对举,这对于稍后平仄的形成有极大意义,二是对八病中的前四病进行了升华,从而制定出了拈二之诗律,三是拈二诗律的制定对齐梁体和初唐早期中存在的没有必然的对、粘规则进行了纠正和有了个约束,这也对稍后律诗的形成有极大意义,四是之所以不定句律是因为初唐还没形成律诗而只有调声的格诗,所以也就对粘二的后三不再细分,只有到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律诗形成,律诗与格诗才渐次分野,于有唐一代而言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科考也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所以,无论是作文大体和文镜秘府论于后人的角度观察的话也都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诗律,即便是再后来的宋代贡举条式仍是这样的不制定律句的局面,这点应该也跟有宋一代既考律诗也考格诗不无关系。

如喜欢的就探讨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472

帖子

2791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26
贡献
598
金钱
106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30 1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文章版面格式也很重要——货卖一张皮。嘿嘿

至少,可读性必须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08: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1-31 08:36 编辑

门外谈诗:

你说的格诗是不是齐梁体?《作文大体》有平他谱,《文镜秘府论》有五,七言尖头律,这都是指近体诗律,现代近体律有粘律和替律,粘律在《文镜秘府论》有明确规定,指第二字相粘,到清代依然这么表述,一脉相承。至于替律,唐代文献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三羊一直诟病的,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宋代《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这些已经涉及到平仄安排,说他们与近体律无关是勉强的。明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是对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的简化,现代人由此归纳出交替律,所以替律是现代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08: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1-31 08:37 编辑

山有乔松:

格诗是齐梁体,《作文大体》的平他谱之所以说平他而不言平仄正有其妙处,他即它,其他或其它之意,《文镜秘府论》的诗律所述也类似,都没有明确的平仄表述,说明只是完成了平与其它三声的对举,离平仄还有一小步没完成,这点很关键,另一点是无论是《作文大体》的平他谱及其诗例都有齐梁体,《文镜秘府论》的《诗章中用声法式》也类似,客观上虽具有了比较明显的二四平仄交替的特征却又不完全如此,至于拈二也是此现象,只说其前二而不论后三,这些说明一个问题,要说他们是律诗的证据总嫌理据不足,要说他们不是律诗的证据又具备律诗的好些特征,总是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贡举条式》明显是在沈宋之后几百年,可以说律诗已经定型了,至于《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却也已经涉及到了平仄安排,这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所以才怀疑这三者都是沈宋律诗和齐梁体的综合表述,也可以说是模糊表述,既适于沈宋律诗也适于齐梁体,也所以才总是带有对八病中如蜂腰鹤膝等的解释。

唐宋都是既考律体也考齐梁体,这点很关键,如不是这样的综合表述或者模糊表述的话就会很费事,这对于惜墨如金的古人来说不太可能,当然,古代的诗话也多是这样,造成后人的索解不易,须相互印证才能去得结论
有明一代已经不考诗赋了,时间上也是宋后的百多年,所以出现平谱与仄谱共存也就不奇怪了
三羊的怀疑与质疑要说其全无道理也不客观,但抛出25大唐律就明显荒唐了,正如苏版所说,早在刘滔的24同声之病甚于蜂腰都能说明24的异声早就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

言之凿凿地说《作文大体》的平他和《文镜秘府论》的平与三声对举就是平仄明显是以今律古之误,这点于理论而言并不可取。

当然,以上不持定论,要是有其它文献佐证就好了,或者说当代学者对《作文大体》《文镜秘府论》《贡举条式》这些的研究也可以参考印证,不知你有没这方面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0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3 11:52 编辑

门外谈诗:
有当代学者对《文镜秘府》与作文大体的研究文章,但不太深,且有误。

山有乔松:
我也留意到了一些,总的来说是泛泛的多。

有关《诗章中用声法式》,好象你介绍过,卢盛江说《诗章中用声法式》本不是律体的用声法式而只是探讨平声的用声法式,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诗例也全是六朝诗,如果是探讨律体的话,初唐早期虽仍蹈袭齐梁,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声病,但仍不乏有相当数量的律体诗,如此的话不引初唐诗例似乎也确是说不过去,《文镜秘府论》其余所引诗例也大致如此,引前代诗以释诗病。

所以,客观上说,《文镜秘府论》含《诗章中用声法式》所探讨的就可能真不是律体,但也比较趋近于律体了,只是缺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这一小步而让沈宋成就了千秋之盛名。

点评

俺最近正在写一点儿东西,就是想告诉丁卯大伽们,《文镜秘府论》究竟有多少针对近体诗的。不学无术者,断章取义,胡说八道,令俺不忍再看下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31 0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61
贡献
23714
金钱
2959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31 08:5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3-1-31 08:34
门外谈诗:
有当代学者对《文镜秘府》与作文大体的研究文章,但不太深,且有误。


俺最近正在写一点儿东西,就是想告诉丁卯大伽们,《文镜秘府论》究竟有多少针对近体诗的。不学无术者,断章取义,胡说八道,令俺不忍再看下去了。

点评

好,欢迎探讨 丁卯大伽们确是过分,无原则地把律诗时期往前延伸到到南北朝去了,说白点都是为了贩卖自己的所谓理论之一己私心作祟,典型的如无论怎么绕也绕不出大雾诗的这个坟头、格诗律诗不分以诋毁王力诗律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31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1-31 08:56
俺最近正在写一点儿东西,就是想告诉丁卯大伽们,《文镜秘府论》究竟有多少针对近体诗的。不学无术者,断 ...

好,欢迎探讨

丁卯大伽们确是过分,无原则地把律诗时期往前延伸到到南北朝去了,说白点都是为了贩卖自己的所谓理论之一己私心作祟,典型的如无论怎么绕也绕不出大雾诗的这个坟头、格诗律诗不分以诋毁王力诗律论的、大唐律是天足律大清律是缠足律现代律是缠到三寸金莲之下律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的一句话可概--乱律无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3 13:18 编辑

《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之诗例也跟《文镜秘府》西卷论病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举三平尾句: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六平声:朝朝愁向犹思床 桃花蓲蘛无极妍 春山兴云尽如罗

以上之句例明显有违刘氏的声律观,刘氏在文镜秘府》西卷论病中谈到平声的用法时说得很明白: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同一部书中出现这么明显的矛盾之处,也就难怪后来的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作文大体》中的平他谱若依今人之观而视之把其作平仄去套的话应该也不是啥大问题,如果把平他中的他换作仄的话,哪么其四个基本句型与当今汉律学的四个基本句型无异,其所引之白氏语也吻合当今汉律学的避三平尾、三仄脚的普适性避忌,但其所引之诗例就明显有齐梁格的特征了,如: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又如: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象平平仄平平这样的句式用于律诗对句的话则无论如何说都是拗律的。于律诗而言,出句偶用古风句尚能用拗救、例外、仿拟等解释的话,对句用古风句则是不允许的,在后人诗体的归类上,不是把此类直接归为齐梁体、古风就是归为拗律,类似这样的古风句的运用同样也就难怪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6: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4 08:02 编辑

唐宋为何不见律诗的句律理论?

                                                    --《文镜秘府论》、《贡举条式》、《作文大体的一点读后感



关键词:《文镜秘府论》、句律、齐梁体、笼统性。
提要无论是作文大体文镜秘府论于后人的角度观察的话也都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诗律,即便是再后来的宋代《贡举条式仍是这样的不制定律句的局面,这点应该也跟有宋一代既考律诗也考格诗不无关系。

无论是《作文大体还是《文镜秘府论中所载的都有明显的齐梁遗风,推论是初唐对前代诗体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说下升华,一是完成了平与上去入的对举,这对于稍后平仄的形成有极大意义,二是对八病中的前四病进行了升华,从而制定出了拈二之诗律,三是拈二诗律的制定对齐梁体和初唐早期中存在的没有必然的对、粘规则进行了纠正和有了个约束,这也对稍后律诗的形成有极大意义,四是之所以不定句律是因为初唐还没形成律诗而只有调声的格诗,所以也就对粘二的后三不再细分,只有到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律诗形成,律诗与格诗才渐次分野,于有唐一代而言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科考也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唐开国即以诗赋取士,尝见唐昭宗诏曰:“开科取士,宜仍旧贯,以齐梁为归”云云。是唐初本为齐梁,迨后变而为律,故诏复之。但习久难返,故至今沿用耳。齐梁为唐之所宗,初唐早期即蹈袭齐梁之一体,故声律未密,诗体上的律体也就不太成型了,而逮至中晚唐又随着白居易等人的复古之风和皇帝诏令科考复考格诗,故整个有唐一代都可以说是格、律并行,直至宋代的科考,此种格、律并行的科考形式都没有改变,如司马光奏折说:至于以诗赋、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所以,无论是作文大体文镜秘府论于后人的角度观察的话也都是格诗和律诗并存的诗律,即便是再后来的宋代《贡举条式仍是这样的不制定律句的局面,这点应该也跟有宋一代既考律诗也考格诗不无关系。

问:
你说的格诗是不是齐梁体?《作文大体》有平他谱,《文镜秘府论》有五,七言尖头律,这都是指近体诗律,现代近体律有粘律和替律,粘律在《文镜秘府论》有明确规定,指第二字相粘,到清代依然这么表述,一脉相承。至于替律,唐代文献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三羊一直诟病的,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宋代《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这些已经涉及到平仄安排,说他们与近体律无关是勉强的。明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是对唐代《诗章中用声法式》的简化,现代人由此归纳出交替律,所以替律是现代观念。

答:
格诗是齐梁体,《作文大体》的平他谱之所以说平他而不言平仄正有其妙处,他即它,其他或其它之意,《文镜秘府论》的诗律所述也类似,都没有明确的平仄表述,说明只是完成了平与其它三声的对举,离平仄还有一小步没完成,这点很关键,另一点是无论是《作文大体》的平他谱及其诗例都有齐梁体,《文镜秘府论》的《诗章中用声法式》也类似,客观上虽具有了比较明显的二四平仄交替的特征却又不完全如此,至于拈二也是此现象,只说其前二而不论后三,这些说明一个问题,要说他们是律诗的证据总嫌理据不足,要说他们不是律诗的证据又具备律诗的好些特征,总是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贡举条式》明显是在沈宋之后几百年,可以说律诗已经定型了,至于《贡举条式》对句律的表述都不是交替律却也已经涉及到了平仄安排,这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所以才怀疑这三者都是沈宋律诗和齐梁体的综合表述,也可以说是模糊表述,既适于沈宋律诗也适于齐梁体,也所以才总是带有对八病中如蜂腰鹤膝等的解释。

唐宋都是既考律体也考齐梁体,这点很关键,如不是这样的综合表述或者模糊表述的话就会很费事,这对于惜墨如金的古人来说不太可能,当然,古代的诗话也多是这样,造成后人的索解不易,须相互印证才能去得结论。逮至有明一代已经不考诗赋了,时间上也是宋后的百多年,所以出现平谱与仄谱共存也就不奇怪了。
言之凿凿地说《作文大体》的平他和《文镜秘府论》的平与三声对举就是平仄明显是以今律古之误,这点于理论而言并不可取。

卢盛江说《诗章中用声法式》本不是律体的用声法式而只是探讨平声的用声法式,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诗例也全是六朝诗,如果是探讨律体的话,初唐早期虽仍蹈袭齐梁,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声病,但仍不乏有相当数量的律体诗,如此的话不引初唐诗例似乎也确是说不过去,《文镜秘府论》其余所引诗例也大致如此,引前代诗以释诗病。
所以,客观上说,《文镜秘府论》含《诗章中用声法式》所探讨的就可能真不是律体,但也比较趋近于律体了,只是缺了廻忌声病、约句准篇这一小步而让沈宋成就了千秋之盛名。
《诗章中用声法式》所引之诗例也跟《文镜秘府》西卷论病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举三平尾句: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六平声:朝朝愁向犹思床 。桃花蓲蘛无极妍 。春山兴云尽如罗。
以上之句例明显有违刘氏的声律观,刘氏在文镜秘府》西卷论病中谈到平声的用法时说得很明白:【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这里有个重点说的平声用法,如果五言用四个平声的话则不能处于第四的位置,第四的位置是五言用四个平声的要点位置,第四的要点位置应该用上去入三声,但以上所举之诗例秋雁双双飞、儒道推桓荣及七言的朝朝愁向犹思床均明显有违刘氏的用声法则,同一部书中竟然出现这么明显的矛盾之处,也就难怪后来的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作文大体》中的平他谱若依今人之观而视之把其作平仄去套的话应该也不是啥大问题,如果把平他中的他换作仄的话,哪么其四个基本句型与当今汉律学的四个基本句型无异,其所引之白氏语也吻合当今汉律学的避三平尾、三仄脚的普适性避忌,但其所引之诗例就明显有齐梁格的特征了,如: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又如: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象平平仄平平这样的句式用于律诗对句的话则无论如何说都是拗律的。于律诗而言,出句偶用古风句尚能用拗救、例外、仿拟等解释的话,对句用古风句则是不允许的,在后人诗体的归类上,不是把此类直接归为齐梁体、古风就是归为拗律,类似这样的古风句的运用同样也就难怪沈宋要廻忌声病了。

早在初唐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平侧的说法,此无疑是对初唐早期的元兢之平与三声对举的重要转折,这样的转折也就决定了向简约的二元化之律诗的形成,按理来说,《贡举条式》远在沈宋之后几百年是应该对句律有所阐述或诠释的,但无论是《文镜秘府论》、还是宋代的《贡举条式》均无明确的二四六分明的句律理论,只在清代传回的《作文大体》记载了白居易的诗话能隐约地推导出二四六分明的句律来,如此看来的话,古代诗话如《文镜秘府论》是因为还没发展但到律体、而用之于场屋的《贡举条式》也并不明确二四六分明的句律似乎也就有合理性的解释了,即适之于科考的既考律诗也考格诗的笼统性之总括,这个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却不失为别开一个视角之想法。


唐宋两代的律诗与格诗并存的局面给后来的诗集在分类上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故而多把一些有声病、不对仗、仄韵的格诗也归到了律诗名下,但是,事实却是唐人早就把格诗和律诗分得很清楚,如《白氏长庆集》等,清代的学者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而直指其中之弊,如赵执信就指出了格诗乱律诗的情况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于沈宋。开元天宝间或未之尊也。大历以还,其途判然,不复相入。由宋迄元,相承无改。胜国士大夫,浸多不知者。不知者多,则知者贵矣。今则悍然不信,其不信也,由不明于分之之时。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常熟钱木庵良择,推本冯氏,著唐音审体一书,原委井然,可以采,名流问辨咸不及。可惜的是赵执信的‘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并没有引起当代网络研究诗律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了一些混乱,这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
《诗学渊源》卷八
卢盛江《论平声赊缓》
《文镜秘府论》西卷
《谈龙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559

帖子

28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6
贡献
711
金钱
1064
发表于 2023-2-3 18: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是日本人写的书,会不会由于日语是中文的某种简化之后的再造体系,他们取用中国文学规则,也进行了简化?正好反过来被中国文人所用,从而形成了近体律诗。

点评

《文镜秘府论》所记录的是中国的文献,《作文大体》才有日式化的表达,大致才是日语从中文的消化后之再造体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3 1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2-3 18:19 编辑
秋依 发表于 2023-2-3 18:04
《文镜秘府论》是日本人写的书,会不会由于日语是中文的某种简化之后的再造体系,他们取用中国文学规则,也 ...

《文镜秘府论》所记录的是中国的文献,但也不乏日人之注解,《作文大体》才大致是日本汉学家从中文的消化后之再造体系,其诗作也是日人的,故四库编者有序言曰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559

帖子

28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6
贡献
711
金钱
1064
发表于 2023-2-3 1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依 于 2023-2-3 19:02 编辑

《文镜秘府论》里面读出了些这位日本和尚自己的解读。

《作文大体》成书于939年,是唐朝以后32年了。引用融汇了中国的很多关于诗律的文献,而之后的几朝N代之中,中国这边反而没有什么此类文献。既然《作文大体》是近体诗个格律相关最老文献,又没有明确规定平仄规则,则咱们可以推理说,近体格律诗的严格格律的形成,是由一大批知名和不知名的诗人群体性形成的,而在这方面并没有哪个大师摇旗呐喊,成为理论的里程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8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