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周冰:京都诗钟史料

[复制链接]

1071

主题

2057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闽海诗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140
贡献
2055
金钱
74540
QQ
发表于 2023-1-28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康新 于 2023-1-28 14:55 编辑

京都.jpg
周冰:京都诗钟史料

   清末民初,北京的诗钟活动风靡一时,对北京的杜会文化生活有相当的影响,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先后成立了十余家诗钟社,荟萃了众多社会名流,对于诗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清稗类抄》(徐珂)记载,诗钟风行于京都,光绪庚子初春,易实甫在京师,诗钟之作,风行一时。琉璃厂南纸铺之门,皆贴有诗钟题,征收试卷,标明彩物。波及内城,亦有发题并送卷者,不知何人所为也。逾数月,遂有拳匪之乱,此事亦遂废矣。
   据《旧京杂记》(夏仁虎)记载,“当时名流文酒之会率为诗钟”。北京地区先后成立了十余家诗钟社,几乎是当时文化精英挥洒文采的重要阵地,宣武门外的广和居就是他们的钟聚之地。参加诗钟的人,许多都是京城名流,如王闿运、樊增样、朱祖谋、夏敬观、严复、潘正声、叶恭绰、蔡乃煌、关赓麟、梁启超、夏仁虎等,都是历史和文坛上知名的人物。
   据《清末民初的东城诗钟活动》记载,在北京首先是“馆阁诸君多喜为之”。有这些翰林先生带头,流传很快。光绪年间已经有很多诗社,宗室和满族上层人士也组织了两个诗钟社。如盛昱(伯熙)是宗室,当国子监祭酒,在政治上属于清流,是一位影响很大的人物,他组织了“榆社”。当时琉璃厂南纸店门口都贴有诗钟题,征收试卷,标明“彩物”。在酒宴中间流行以作诗钟为雅兴,当时很多知名人物热爱诗钟活动。如张之洞就是著名爱好者,在各地当督、抚时推动了诗钟活动。张之洞是晚清诗钟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在任两江总督时,闲暇之际常召集幕友唱和作诗钟,光绪三十三年调京当军机大臣后,又促成了京师诗钟活动的开展。他平素爱结交才俊之士,入京后“无一日不有宴会。其宴会时又无往而不分韵题诗。即最仓促时间,亦必钩心斗角作诗钟一、二”。他住在东城,影响及于全市。
   据《清末民初诗钟社研究》(李思语),唐景崧在京师与李嘉乐等人开诗钟会,唐景崧的寓所“三矫堂”成为众人钟聚最常去的地点。乐泰、成昌等人在北京惠园钟聚。
   据《晚清民国文学史上的诗钟》(潘静如)一文,北京当时诗钟的盛行情况,颇见诸文献记载。易宗夔《新世说》云:“同光以后,盛行建除体,逐字对嵌,周而复始,名一唱以至七唱,都人士结为寒山诗社,月必数集,雅歌消遣。”陈锐《袌碧斋诗钟话》云:“光宣以来,诗钟盛行,朋酒之会,阄题赌胜,云起风靡,名联回句,美不胜收。”刘炳南《鞠社诗(钟)草初刊序》云:“辛亥壬子而后,时局沧桑,都士人咸厌谈世务,日以文酒相过从。”王闿运《橐园春灯话序》云:“近岁诗钟盛行,都人士会集名流数十人,分字拈题。”袁嘉谷《采云社诗钟序》云:“余游历京外,屡与斯席,光宣之间,尝合吾滇人与闽、浙、苏、皖、奉、吉、晋、秦、蜀、汴、黔、赣、两湖、两粤之彦,或十日一聚,或七日一聚,或一日一聚,或一日数聚,一聚七课,或一二课,或至十课,茗碗琴樽,挥毫缴卷,糊名易书。主事甲乙,揭晓唱名,或及第而夸卢肇之标,或不服而扣欧阳之焉,一时韵事,耿耿不忘。民国以来,进步尤速,秩然焕然。”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同光而后,诗钟创作,蔚为大观。辛亥革命以后,光宣文人群体尤乐此不疲,借以消遣余生。这方面的情况,以阙名《稊园吟集缘起与复课经过》的记载尤为翔实:都门觞咏之会,肇于民初,实甫首倡,樊山继响,海内胜流,如水赴壑,著籍者达四五百人,每集三四筵,稊园实董此局。其时罗瘿公、王书衡、郑叔进、顾亚蘧、沈砚农、夏蔚如,乃常至之客。后由高阆仙、曾重伯、李孟符、侯疑始、靳仲云、丁阁松、宗子威发起,以稊园园主而名社。与城西诗社互为犄角,寒山社友遇春秋佳日,于游宴之暇,迭有唱酬,延至二十年不衰。稊园旧例,兼倡钟钵,于即席成咏外,复增邮课,以广嘤求。国都南迁,稊园在宁,别创清溪诗社,东南人俊云集,以冒疚斋、胡眉仙、游云白、彭云伯、黄茀怡、关吉符、靳仲云、黎铁庵、翁铜士、王惕山为翘楚。国难忽乘,旧雨西徙,在渝仍袭旧号吟章。自寒山并入稊园,钟声绝响。稊园又与林子有、郭蛰云,另组瓶花簃社,郭氏捐馆,更名咫社……这里记载的仅是北京地区的诗钟盛况,而且主要集中在易顺鼎、樊增祥领衔的寒山社和关赓麟继续主持的稊园社,遗漏甚多。不过,寒山社、稊园社确实是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影响最大的诗钟社。
   寒山社于1912年之后的短短几年间举行诗钟赛会60多次,参与者多达数百人。寒山社解散以后,关赓麟又在其住宅稊园中别举稊园诗钟社以继之,先后大会都中士人200次。这两个社留下了大量的诗钟创作集,如《寒山社诗钟选》甲乙丙三集、《稊园二百次大会诗选》、《折枝吟》等。此外,同光以来,北京还有陶情社,艺社,盛昱领衔的榆社,袁保龄领衔的雪鸿吟社,乐泰、庆珍等人领衔的惠园诗钟社,顾准曾领衔的潇鸣社,陈宝琛领衔的灯社,陈任中领衔的联珠社,周登皞领衔的余社、篸社等诗钟社,大多也刻行了同人的诗钟总集。其中,又以潇鸣社的规模最大,与寒山社大致相当。其他的像射虎社(谜社)、晚晴簃诗社(选诗社)也都不定期的举行诗钟或击钵吟活动。参与诗钟创作的成员,极一时之选,都是同光以来最负盛名的文人。
   据《晚清民国诗钟研究》(庄德友)一文的统计,北京地区的诗钟社大略有:
荔香吟社(道光年间)曾光澄、杨庆琛、林鸿年
雪鸿吟社(1872)袁保龄
榆社(1886)盛昱、萨克达·成昌(子蕃)
惠园诗钟社(1903)乐泰
陶情社(1907)张瑜
灯社(光绪末年)陈宝琛、严复、张元奇
著涒吟社(1908)沈宗畸
寒山社(1911)易顺鼎、樊增祥
潇鸣社(1913)顾承曾、顾准曾、朱庆佑、曾重伯
艺社(1914)袁瞿园、沈宗畸、曾温甫
稊园社(1915)高阆仙、曾重伯、李孟符、侯疑始、关赓麟
朔社(1933)陈伯南、石岱霖
   其中寒山社是整个诗钟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著述最多的诗钟社团,对民国时期的诗钟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寒山诗钟社历时近二十年,举会凡九百余次,为诗钟题数千。社员著籍者前后达四五百人。一时全国各地的朝野俊彦、时贤名流云集于社,梁启超、王闿运、樊增祥、朱祖谋、易顺鼎、冒广生等皆参与唱酬。
   寒山诗钟社是全国诗钟活动中承前启后的大社。清末住在北京的有名望的诗人,如樊增祥(樊山)、易顺鼎(实甫)、陈宝琛(弢庵)、郭曾炘(春榆)、林纾(琴南)联络很多文人名士,经常聚会一起作诗钟。辛亥革命后,民国二、三年有甲辰科进士、曾任铁路督办的关颖人(名关赓麟)参加进来。民国三年关颖人在南池子官豆腐房胡同建成“稊园”(现在是北京市房管局宿舍),形成了有固定地点的寒山诗钟社。外地人时常以为寒山社是樊增祥和易顺鼎所建。从一些文字来看,它成为比较定型的组织,是以关颖人为召集人的。民国初年的社员吸收了当时在京的多数知名文士。如樊增祥(樊山),诗文都负盛名。据野史记载,慈禧太后在庚子之变逃到西安后,所发表的诏书就出自他的手笔。又如吴士鉴,是光绪年间“南书房”起草诏谕的主要作手。王式通(书衡)的骈体文水平很高,当时国内有南李(李审言)北王之称。他在诗钟活动中也是获奖的能手。寒山社中,他和另一同光体诗人陈三立(伯严)、音韵学家夏敬观(剑丞)以及上述易顺鼎、樊增祥,都是张之洞的座上客或入幕之宾。
   据《清末北京著涒吟社岁时活动考》(孙浩宇)记载,著涒吟社是国粹思潮中北方的社团代表,它延续了晚清以来满汉联吟的风习;其编印杂志、古籍,在保存国学上颇有贡献。该社活动于戊申(1908)到辛亥(1911)的四年间,期间参与者累逾200人。按早期《著涒吟社同人录》,入社的前三位是成昌、毓寅、瑞瑸,前后参与的旗人及宗室有20人之多,这种满汉联吟也是晚清以来京城吟社的普遍特点。其中成昌在清末民初北京的满汉文人圈中颇有影响。成昌(1859—?),萨克达氏,满洲镶黄旗人。其身为贵公子,性耽风雅,与王闿运、樊增祥、王鹏运、陈三立、文廷式、朱祖谋、易顺鼎等多有交往。
   陶情诗钟社是由张瑜(郁庭)于光绪三十三年组成。成员中有参加宗室、上层诗钟社的颜扎定信(可安)和萨克达成昌(子蕃),还有著名诗人沈宗畸(太侔)。光绪三十四年沈太侔在陶情社的基础上组成著涒诗社,又增加了著名作者易顺鼎和台湾诗人邱逢甲等人。张郁庭和翁偶虹是忘年交,大概也是由于有诗钟这一共同爱好。民国17年北京出版了《诗钟创格》一书,地址印的是净土寺胡同,由吴吝白(融斋)创造了110个新的诗钟格,翁偶虹为每一格写了一联例作。
   稊园诗社活动持续时间很长,直到1962年关颖人去世。在上述名单之后参加的有严复(几道)、熊希龄(秉三)、朱启钤(桂莘)、郭则沄(啸麓)、张伯驹(丛碧)等人。
   据《张伯驹先生与北京的诗钟活动》(周笃文),上世纪北京的吟坛,张伯驹先生有着特殊的贡献与突出地位。他天赋高,精通诗词、书画、戏曲,以贵公子、金融家和大诗人的身份推动诗词不遗余力。三十年代即是稊园诗社的中坚,写了很多诗钟佳句。解放不久,在1950年即创建庚寅词社。成员中有汪仲虎、夏枝巢等与周汝昌、孙正刚先生等小辈,少长咸集,非常活跃。1955年,张伯驹在京倡为饭后诗钟集,专为分咏诗钟,参与者有夏枝巢、陈紫纶、章行严、靳仲云、王公严、诸季迟、宋筱牧、黄娄生、沈仰放、谢稼菴、萧钟美、黄君坦、溥叔明、夏慧院诸人,月为一集,每为谐谑。《七二钟声》是1972年天津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先生和北京张伯驹的诗钟合集。陈宗枢先生在《七二钟声》一文中说:1969至1971年,寇、陈、张几乎无日不见,夏日共坐河边,冬日主要相会于张家或陈家,除联句外即以诗钟为戏,张伯驹先生亦喜此道,偶来津小住,亦选题补作,共积累二千余首。1972年经寇氏挑选九百余首,由陈氏抄写装订。因天津旧号“七十二沽”,又逢七二年,故取名“七二钟声”(见顾国华编《文坛杂忆》)。


【作者简介】周冰,网名冰洲企鹅,广东人。资深诗钟玩家。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北线诗钟社副社长,深圳市楹联学会粤港诗钟社评审委员。多次受聘担任兄弟诗钟社各项赛事词宗。
广交朋友,开拓视野,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