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26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3-1-26 12:58 编辑
当然要是说用语浅白,取象鄙俗就不能带给读者审美享受的话也不全对
我们先来看清代郑珍所写的一首诗《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这首的用语、意象不可谓不俗,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里说的:“《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在赏析郑珍的诗里,透露出作者所经历的忧患,郑珍写一路上的经历,是写实;写经历中的苦事,从这些苦事中,透露出这一路上人民的贫困生活,那末所谓“尽俗”,含有尽当时世俗贫困生活的意味。写这种世俗生活,用的是当句对,所以说“别饶姿致”了。如首联的“出衙”对“居衙”,相当于“愁事”对“异事”;次联的“逢树”对“(逢)村”,相当于“与牛”对“(与)豕”,又同样省去一个“逢”字和“与”字,又“便停”对“便宿”,相当于“同寝”对“同兴”,一联中有两个当句对,更为突出;三联中“昨宵蚤”对“今宵蚤”,相当于“前路蝇”对“后路蝇”。郑珍之诗用语、意象虽俗但其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时代诗人内心的忧患,所以钱先生盛赞其是“写实尽俗,别饶姿致”。
郑珍的《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能够得到钱忠书先生“写实尽俗,别饶姿致”如此的高赞,哪么,同样是写实尽俗的诗两首问题出在了哪里呢?首先是不懂审美境界的构建与传达,其次是艺术思维上的欠缺,第三是篇构上的流水账,第四是表达拙劣,第五是自恋于自己的浅陋之见而不知天下之事系于诗人之心,所以也就无从谈忧患与人文情怀,其它问题就暂且从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