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1

[探讨争鸣] 厘清诗词用韵上的一些认识误区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3-1-19 10: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叫韵,韵简言之同声相应谓之韵,“韵”只是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和声母,但要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于不同的韵。什么叫押韵,押韵即押韵腹韵尾声调相同,对于古韵来说,因切韵分韵过细,许敬宗奏请同用独用而合并了一些韵目,这样的合并即后来的平水韵之前身,同时这样的合并也是韵的宽用,即变韵腹相同为韵腹相同和韵腹相近,如二冬与三钟是有韵头无韵头之别合为一韵,如十三元魂痕也是有韵头无韵头之别,元的韵腹音跟魂痕近故元魂痕合为一韵,押韵,严格意义上只指用同一韵,同一韵就是诗律学的本韵。

     什么是邻韵,邻韵是韵音相近者,这是对平水韵而言的,韵音相近指的是韵腹音还能够比较接近,但韵尾和声调仍必须是一样的,这相对于平水韵合并了切韵的韵腹音相近而言是更宽的相近。什么是押邻韵,指的是押平水韵中韵腹音尚能相近的韵读音,押邻韵也即诗律学术语中通韵。

       这就很明显了,押韵和押邻韵的区别于诗律学而言是本韵和通韵的区别。

       所谓的通韵,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只押本韵并且一韵到底的近体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近体从宽【这个所谓从宽无疑是受王力先生的影响,即现代人作格律诗可从宽,宽至邻韵甚至以词韵为诗韵,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近体用韵规则】的意义上来说还有其它三种用韵方式,1,允许通韵,即邻韵相押;2,有孤雁出群格有孤雁入群格两种,孤雁出群即首句用邻韵,孤雁入群即末句用邻韵;3,借韵,借韵也叫衬韵,因唐人格律习惯于以韵数计,如绝句称二韵体,小律称三韵体,律诗称四韵体,科考多用十二句称六韵体,而律绝之首句素来都是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的,故诗人可以投机取巧用邻韵和旁借、利用它韵以衬托本韵,这种用韵方式跟用邻韵的方式是有区别的,1,就所用位置而言,借韵只出现于首句,而通韵可出现在任何一句,孤雁格出现于首末句;2,就韵音而言,借韵比邻韵更宽,宽至相当于古风的用韵方式的通转中之旁转,它最宽可宽至阳声韵与阳声韵、阴声韵与阴声韵通转而假借以衬托本韵,除声调相同外不必管什么韵腹韵尾;


      由此可见,借韵是比押邻韵更宽的一种用韵方式,跟用本韵的押韵隔得就更远了。

      落韵,落韵也叫嫌韵和出韵,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用韵出于可通的范围之内;相对于严格意义只押本韵的近体而言,不论韵出于任何一句均是落韵,不论它是否邻韵,而对于从宽意义的近体而言,邻韵是可通韵的,相对于可通的邻韵而言则不叫落韵,非用邻韵则可叫落韵,对于更宽意义的借韵而言,则不论其是否本韵和通韵均不叫落韵,但是对于非阳声韵跟阳声韵、阴声韵跟阴声韵的旁转则是落韵了。

     诗各有体,体各有规,近体有近体的用韵规则,古风有古风的用韵规则,词有词的用韵规则,曲有曲的用韵规则,各体的规则是不可随意混淆的,大致而言,近体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北曲用中原音韵,南曲用中州音韵和洪武正韵;另外,各体用韵所依的韵书和历史情况也是不同的,近体所用的平水韵所依的是切韵,带有官韵性质,切韵的性质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取百家字书韵书精要的读书音性质,其取字取正体,其取音取雅正,不以俗读音、异读音、上古音、时音、方言音为定韵,故非一时一地之音;而词不带任何官方性质,词本曲子辞,是需要谐乐而歌的,词的用韵上在宋朝语音已流变的情况下会用上个别俗读音、时音、方言音是正常的,词韵所依的韵书也跟诗韵是有所别的,词韵依集韵,相对于取字正体取音雅正的切韵而言,集韵虽出切韵而跟切韵有别,其一是录入了异体字,其二是录入了一些俗读音、异读音、上古音、时音和方言音,总而括之故谓之集,广韵承切韵,相校之广韵的标准读书音性质,集韵可以说是音系不纯的一部韵书了;北曲另辟谿径,入派三声以广其用韵;古风用韵复杂相对于近体而言也宽泛得多,有本韵、通韵、借韵、转韵、通转、嫌韵诸般方式,从略。

      简说一下古今音别,中古与上古有别自无须多言,中古与近古也略有差异,但不论中古还是近古都是平上去入的四声性质,有闭口韵和入声,现代汉语是以新华字典为字书以普通话为准读的白话和白话文音读,其完全取消了古汉语的闭口韵和入声,闭口韵音尾m一律流为n尾。

      可见,把不同的诗体、不同的用韵方式、不同的韵书性质、不同的古今音读、不同的诗学概念混淆一气,以古风、词、曲的用韵去怼近体的用韵无异于关公战秦琼,学人之不屑也。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10: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韵之碎语

韵,语出自然,这点没错,无论山歌民谣还是文人诗词本质上从开始均如是;
有开始就有演变,诗从诗经始演变到唐代之格律、近体已经脱离了纯口语化而走向了规范的文体化,押韵也跟随着规范化而只取官定之韵书;诗体的演变也是同样的道理,走的都是文体规范化之路,从古风到格律、近体到宋词到元曲都如此;
作为文体的规范化之押韵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所锤炼而成的,近体如是,宋词如是,元曲如是,所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应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遵循文体的规范化之道;
分清诗体和诗体的进程及演化才能正确认识押韵的基本规律,这点很重要,于格律诗而言即须分清格诗和律诗的分野才能正确认识近体的押韵之基本规律;
所谓平水韵对于规范化的文体具有约束性--譬如科考、应制、应征和文人循规范之诗、联,而对于非规范化的文体不具备约束性但会受时代风气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严则一韵到底,所谓宽不碍严,宽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近体用韵之宽仅限于首、末句可用邻韵,且可用邻韵的前题是必须保持韵数完整,宽不能宽至格诗,宽至格诗则流于格诗,与格诗何异又何必仅言其韵?其替、对、粘均可格诗化,又何必以格诗而乱近体?故,邻韵通押之论可适用于格诗而决非近体用韵之规,近体说邻韵通押之论可以休矣。
平水韵之于近体跟词林正韵之于宋词、中原音韵之于北曲是一样的道理,诗各有体,体各有规,诗遵平水韵,词从词林正韵,北曲依中原音韵,历来如是,纵前修未密也后出转精;
新韵也者,一时之音也,一时之体也,不必跟唐所形成的近体和近体的用韵规范等同,另作一体看待可也,作鱼目混珠之论者,附庸风雅而不辨诗史、诗体又懒于学习之懒人逻辑耳,不足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