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1
金钱10408
贡献7951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1 点
贡献- 7951 次
金钱- 10408 枚
|
发表于 2024-7-4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7-4 20:43 编辑
概念化的东西毕竟比较枯躁,现在我们可以将形象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角形象、味觉形象等并举诗例以说明。
一、视觉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听觉形象。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再如项安世的《小雨怀张升之》: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蓬声。
又再如苏舜钦的《雨中闻莺》:
娇□人家小女儿,半啼半语隔花枝。
黄昏雨密东风急,向此飘零欲泥谁?
即用大家所熟悉的状写难以描绘的形象。由于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把握不住的,诗人往往利用大家所熟悉的声音比喻大家不熟悉的声音,以引起人们对某些声音的记忆与联想。(□处应为“女旁加一个矣字”)
再如韦庄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
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
凄凄清清松上风,咽咽幽幽陇头水。
吟蜂绕树去不来,别鹤引雏飞又止。
锦鳞不动惟侧头,白马爷听空竖耳。
三、嗅觉形象。如陆游的《早梅》:
东坞梅初动,香来托意深。
明知在篱外,行到却难寻。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如王安石的《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二首》之一:
与客东来欲试茶,倦投松石坐欹斜。
暗香一阵连风起,如有蔷薇涧底花。
四、味觉形象。如:
风欹众柳自成妍,雨泣残花不忍看。
急唤曲生尝杏子,及渠小苦未生酸。
雨沈飞絮绿阴寒,梅子枝头点点酸。
心事向来吟不尽,梨花院落一春残。
又如:
食豆兼食苗,豆苗瘦如缕。
不闻豆花香,惟带豆叶苦。
查慎行这首诗中的豆苗瘦如缕是视觉,豆花香与豆叶苦则是嗅觉与味觉,虽这嗅觉与味觉的描写不如豆苗瘦如缕具体。
五、触角形象。如大家都知道的荆轲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成功是死,不成功也是死。他用生命写就的这两句诗成了千古绝唱。作为当时社会矛盾的聚焦人物,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当然是巨大的。一个“寒”字,既包括了自然气候之寒,又包括了政治气候之寒;既包括了他皮肤所感到的寒冷,又包括了他内心所感到的寒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政治风云,与诗人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活动。
再如白居易的《寒闺怨》: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六、心理形象。如王建的《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七、场景形象。如老杜《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八、人物形象。如: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又如《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九、自然形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十、动物形象。如《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总的来说,诗词中形象牵涉甚广,不能一一详尽和概括,这还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去感悟和学习。
参考帖:大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hksc8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86994&extra=page%3D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