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9|回复: 23

孫文聯驚張之洞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981

帖子

45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7
贡献
494
金钱
226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3-12 0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江遊子 于 2014-3-21 23:45 编辑

孫文聯驚張之洞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出句張之洞
行千里路破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文對句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3-16 0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出句有点意思。但是,惊动张之洞,就有点让我惊讶了。

268

主题

981

帖子

45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7
贡献
494
金钱
2263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0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謝版主回應!孫文以布衣之身敢求見一品大臣并令其惊訝;可見孫大炮之火藥威力了。問好!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3-18 2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一个出句就惊动张之洞。如果是配成一副协调的对联,那当震动张之洞了。看来,伟人就是不一般。

268

主题

981

帖子

45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7
贡献
494
金钱
2263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3: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孫文聯驚張之洞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出句張之洞
行千里路破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文對句

点评

这副对联真的值得称赞!我也看过不少对联的人文典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对联故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7 22:02

197

主题

1078

帖子

5063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诗词论坛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396
贡献
409
金钱
2769

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4-3-22 0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联贵在气势,但平仄就欠奉恭了。

点评

也许是出句的上联先有平仄失律的现象了,对句的下联,估计就以“人无忌吾亦无忌”的“对仗”来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2 00:31
今天发帖量突破1万8千,可喜可贺!!!
貂狗狸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3-22 13:1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3-27 0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貂狗狸 发表于 2014-3-22 13:19
欣賞先生出句,亦欣賞孙中山先生嘅雄才偉略,傲視群雄:

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張之洞)

这位先生似乎心里有怨气。可以理解。我们这里是香港诗词学会网的诗词论坛。我们论坛是围绕中华诗词楹联议题的。中华诗词,就是以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学为主旨。中华诗词无法用英文等外文表达。

点评

对联,请自己出句。有新鲜感的,「焰坯镇海楼」好对。 勿将前人古人的东西在此乱点。拜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0 11:17

89

主题

1046

帖子

61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20
贡献
1018
金钱
2846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3-28 0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意很不错,赏一个!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4-7 22: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江遊子 发表于 2014-3-21 23:46
孫文聯驚張之洞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出句張之洞

这副对联真的值得称赞!我也看过不少对联的人文典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对联故事。

295

主题

23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7
贡献
2203
金钱
4489
发表于 2014-4-20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


观下联平仄甚有瑕疵,若略加矫正问题减少而意義無變。班门弄斧,试拟

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
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 志士能任胜


想孫先生不以急才見稱,那就平仄欠奉了...

点评

确实,这样仔细推敲,平仄似乎接近于音韵合掌了。有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感叹。  发表于 2014-4-22 00:37

525

主题

4563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8Rank: 8

威望
1759
贡献
3903
金钱
8838

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4-4-20 1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粟多美 发表于 2014-3-27 01:24
这位先生似乎心里有怨气。可以理解。我们这里是香港诗词学会网的诗词论坛。我们论坛是围绕中华诗词楹联议 ...

对联,请自己出句。有新鲜感的,「焰坯镇海楼」好对。

勿将前人古人的东西在此乱点。拜托。

点评

看来,草桥先生是位治学严谨的人。谢谢草桥先生。  发表于 2014-4-22 00:39

197

主题

1078

帖子

5063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诗词论坛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396
贡献
409
金钱
2769

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4-4-20 2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草桥建议:“勿将前人古人的东西在此乱点。拜托。”!还是来点自己的东西为好!
今天发帖量突破1万8千,可喜可贺!!!

295

主题

23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7
贡献
2203
金钱
4489
发表于 2014-4-21 06: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又是一个杜撰故事… 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治学甚严,曾以 “钖苶壸” 三字突击考验门生及下属,若答 “锡茶壶”的,今生的仕途就此休矣。观此下联,是光有气势而平仄欠奉,在张之洞的眼光水平已不及格。

若张之洞肯接见孙文,必就其它政治、人事因素而作考虑…

孙先生于1895年加入杨衢云的兴中会,后杨在香港中环百子里被清廷刺杀,而孙又与尢烈等人(合称四大寇)被清廷通缉;假若他真能会见一品大官张之洞,我倒有兴趣了解会面详情 (前因、后果以及周边环境);

张之洞如何没有因 “擅放朝延钦犯” 而被被弹核、丢官、杀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各位高人,可否解答?

点评

这个说法,确实是有道理。本人阅读量少得可怜,对这个人文典故不清楚。但是,这个推理也是有道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2 00:42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4-22 00: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涂墨 发表于 2014-3-22 08:11
此联贵在气势,但平仄就欠奉恭了。

也许是出句的上联先有平仄失律的现象了,对句的下联,估计就以“人无忌吾亦无忌”的“对仗”来对了。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4-22 0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鈿花の子 发表于 2014-4-21 06:14
可能又是一个杜撰故事… 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治学甚严,曾以 “钖苶壸” 三字突击考验门生及下属,若答 “锡 ...

这个说法,确实是有道理。本人阅读量少得可怜,对这个人文典故不清楚。但是,这个推理也是有道理的。

295

主题

23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7
贡献
2203
金钱
4489
发表于 2014-4-23 15: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相信張之洞接見梁啟超,二人對聯如下: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張之洞)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梁啟超)


梁在维新运动之前未被牵连,能谒见一品大官是希望身价飊升,而张亦喜认识天下名士。

295

主题

23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7
贡献
2203
金钱
4489
发表于 2014-4-24 23: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の子 于 2014-4-27 10:11 编辑

张之洞(1837-1909),26岁中探花,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任大学士,升任军机大臣,1909年病死。而孙文孙中山(1866--1925)于1895年加入兴中会,稍后被清廷通缉。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为该会的双花红棍、秋瑾为白纸扇,而刘道一为草鞋…

计时间推断,1889-1905年张任湖广总督,而孙在 1892年前在香港,1892-1907年在国外活动;于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在1907年归国主持镇南关起义,于时间上不脗合。

孙为人谨慎,党人在广东起事时,孙只作指示 (怂恿?) 而不会亲身犯险,七洲田之役、七女湖之役、钦廉三那之役、黄花岗之役、一律如是。他归国后栖于上海租界,怎會孤身犯险,乘船西进武汉?。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后人可能张(之洞)冠李(鴻章)戴。(這成語是否由此而起? 一笑!)

又他在自己名片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显然不配合当时的社会身分。毕竟二人阶级有别,年龄相差29岁,又不相熟,若写上“草民孙文为归置学者,求见总督大人”就贴切合适。

各位高手,如有更详尽资料者请告之本人,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