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羽 于 2015-5-26 09:42 编辑
诗词的语言表现艺术初探(之二)
妙用动词 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 准确的动词,你就可以安心地写你的句子了。”这确实是经验之谈。被誉为“诗中有画”的王 维,他在诗中创造的许多生动而优美的画面,不少就是得力于动词的妙用。如《山居秋暝》的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幅有声风景画,除了竹、莲、浣女、渔舟等人像和 物像配合得非常和谐外,使画面大放异彩的是两个关键性动词:一个“喧”字,把浣女们的欢 声笑语和盘托出;一个“动”字,把渔舟晚归穿过莲丛的情景写得摇曳多姿。 陆放翁的《东篱杂题》中有一联能传闲适生活情趣之神的名句:“莺声如妒梦,花气欲撩 诗。”莺声婉转,春梦温馨,中间用一“妒”字,使二者相得益彰;花气袭人,诗情难抑,一 个“撩”字,不仅突出了花气的主动性,而且默默体现了诗人的爱花之情。试与“睡闻花气醉 闻莺”这样直叙句比较一下,其意境之浅深自见。同样,象“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四个 物象用两个动词串起来,就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片清幽的秋夜景色。“淡”字飘逸而自然,把 微云对河汉的神妙影响,写得逼真逼肖,这种景象,人们往往能得之于心而难形于言。“滴” 字俚俗而真切,它使人不但看到了雨珠,而且听到了声响,这声响,又和秋空中的一切景物都 是那么协调。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形容词作动词),把千里江南绿草如茵的春色, 简炼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既描绘了秦淮河月夜微茫 的景色,又衬托了诗人听到亡国之音后的迷惘心情。 有不少词调,开头两句八个字,便是一副工致美妙的对联。宋代名家,大抵皆向此等处见 功夫逞文采。而妙用动词在这上面所起的作用是举不胜举的。诸如“作冷欺花,将烟困柳”,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试看那“欺”字、“困”字、“叠”字、“垂”字,词人的慧性灵心, 情肠意匠,早已颖秀葩呈,动人心目。然而,要论个中高手,有人说应推秦郎。比如他那奇警 的“碧水惊秋,黄云凝暮”何等神笔!至于这首《满庭芳》的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更是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出场,便博得满堂哈彩!好一个“山抹微云”!“抹”得奇,新鲜,别 有意趣!竟用画家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微云(淡墨)中若隐若现的山峰妙不可言,其奇思 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同是这位词人,他在一首诗中却说“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同 样成为名句。他善用“抹”字,一是写林外之山痕,一是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 中之诗。且看他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满地秋 容惨淡气象,诗人的整个情怀便由此八个字里透发而“弥漫”·······秦郎少游在这个字上享了盛名, 故自古就有了“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就连苏东坡也要说一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 柳屯田”。由此可见其脍灸人口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