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杂体诗的定义 鄢化志

[复制链接]

435

主题

5868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3
贡献
5902
金钱
813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1-8 18: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4 14:15 编辑

杂体诗的定义
  根据以上界定,可以在历代对杂体诗所作论述的基础上,参考当前各种工具书和有关著作对杂体诗的介绍,为杂体诗重新规范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精确的定义。
1.古人对杂体诗所作论述的缺憾
  中国古代各种诗歌论著虽然屡次提及杂体诗,但或追溯源流,或列举诗体,似乎都未从定义的角度做过正面论述。比如皮日休《杂体诗序》云:  
  讽赋既兴,风雅互作,杂体遂生焉……由古至律,由律至杂,诗之道尽乎此矣。
  王睿《炙毂子》云:  
     杂体诗又曰杂题诗。……杂题多起于齐粱。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
  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两头纤纤、盘中、回文、反复、离合,至于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为法也。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
  徐师曾《文体明辨》云:  
  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体之变也。
  吴讷《文章辨体》云:  
     ……杂体之诗类……,其为体厥各不同。今总谓之杂者,以其终非诗体之正也。
  胡震亨《唐音癸签》云:
  “诗自风、雅以降,一变有离骚,再变为西汉五言,三变有歌行杂体……”“杂诗,自孔融离合、鲍照建除、温峤回文、傅咸集句而下,字谜、人名、鸟兽、花木、摹仿日烦,不可胜数。”
  以上对杂体诗的论述,均限于表象描述或平面介绍,而无概念判断和理性思辨。虽然也可以给人以杂体诗的大致印象,但犹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终有泛泛而谈,不得要领之感:皮日休仅指出杂体诗是古体、律体之外的“另类”诗体。至于“另”在何处则阙如。王睿、严羽、徐师曾等人只是“举例说明”,而无抽象的本质概括。吴讷、胡震亨亦仅论及杂体诗乃诗之变体而非正体。因此,古人列举的杂体诗各种名目虽可供我们界定其体裁范围,但古人评点式的论述却使我们很难得出杂体诗的完整定义。
2.现代工具书中杂体诗的定义及其不足
  由于杂体诗一直被诗家轻置,几乎从未有人将杂体诗纳入诗歌体系以进行文化层面的深人思考。所以迄今为止,各种工具书对杂体诗词条的释义仍是介绍的而非阐释的,是说明的而非判断的,是流动的而非确定的。例如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对《杂体诗》辞条的释义。几乎一字不动地照搬《文体明辨》,大陆出版的各种书刊对杂体诗的释义虽有所概括,但仍是偏重于说明现象,对性质问题或避重就轻,或语焉不详。如:
  《词海·文学分册》⑧,“杂体诗”条云:《杂体诗》:诗体中的一类。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常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
  其余各类书刊,多是敷衍《词海》文意,或加少许润饰,并无实质性拓展。试看几例:
  (1)“《杂体诗》:古典诗歌正式体裁之外的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回文……,不少为六朝时所创制⑨。”
  (2)“《杂体诗》:诗体的一类。始见于汉孔融《离合诗》。这类诗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方面独出心裁,带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回文……等⑩。”
  (3)“《杂体诗》:诗体名,指与一般诗体的常格不同,另具有关文字形体分合、语言顺逆回环和声律、韵律方面特色的、往往带有文字游戏意味的诗体。常为论者称道的有藏头诗、离合诗、回文诗……等。”
  (4)“《杂体诗》:诗体名。指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等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类作品,多游戏之作,非正式诗体。此体名目繁多。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归纳为拗体、蜂腰……,皆诗之变体也。”其他如藏头、神智体等。也都属于此类。杂体诗多为汉魏六朝文人所创制,唐宋以后诗人代有试作。虽是游戏之作,也可见得人的才智高下与心思的机敏。文人集会把酒临觞时,不可或缺,因此一直流传不歇。
  (5)《杂体诗》:诗体名。指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类作品。此体名目颇多,徐师曾归纳为十九种,他如藏头诗,神智体亦属此类,多为汉魏六朝文人创制,唐以后历代诗人间有试作。唯带有游戏性质,故极少成功佳作。
  以上列举的几种词典或书籍对杂体诗的定义阐述,其基本观点和关键字句实皆源于《词海》。仅第四、第五种略有增饰,但实质上也并无改观。上述关于杂体诗定义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杂体诗是在语言形式(即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的与正体诗格不同的诗体;二、杂体诗是带游戏性质的众多诗体。这两点当然属于杂体诗的特征,但并非全部特征,且标准也非明确具体。如果要看一首任意举出的诗是否属于杂体,单凭这两条浮泛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仅介绍某些特点而未做本质剖析和明确界定,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法落实,读者就只能见木不见林,难以获得明确印象和准确概念。对于希望通过这一词条了解杂体诗的读者来说,起码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
  (1)杂体诗作为一类诗体的总称,它在诗歌王国处于什么位置?和正体诗有什么联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杂体诗的种类繁多”,是个相对模糊的说法:在《文体明辨》所列十九种之外,多到什么程度?有无大体的数量范围?
  (3)如果说“在字形、句法、排列、声律等方面别出心裁”是杂体诗的特征,那么“别出心裁”与正常使用这些方面技巧之间,有无明确标准界线?
  (4)杂体诗作为传统诗歌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文化本质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杂体诗及有关现象?
3.修订后的杂体诗定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拟遵循工具书的词条释义规范,结合古今论著对杂体诗探讨的成果,并依据前面对杂体诗品类范围的界定情况,为《杂体诗》词条的定义撰写如下:
  [杂体诗]:古代诗歌类别名。有内容风格的杂体诗(见江淹《杂体诗序》)和体裁形式的杂体诗(见皮日休《杂体诗序》)两种概念。后一概念的杂体诗又称“杂题诗”(见唐王睿《炙毂子》)或“杂诗”(见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及清《四库总目提要·乐府古题要解提要》),系与正常诗格相对而言的诗体名称。这个名称在历代诗歌论著中又是个范围不断扩大的概念。在唐人皮日休《杂体诗序》和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杂体诗仅包括回文、离合、盘中、柏梁、字谜、建除、双声、叠韵等二十来种。但到元明清及近代的诗歌选集、诗歌论著中,被认定的杂体诗达二百余种。主要包括:(1)四、五、七言和自由句式古体之外的各种句式的杂言诗,如二言、三言、六言、八言、九言诗等;(2)律诗、排律、绝句和句数自由的古体诗之外的各种句数的杂句诗,如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五句体等;(3)在近体诗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建平仄韵律规范的杂律诗,如五平、五仄、双声、双韵、叠韵、短柱体等;(4)运用各种概念和语言文字形式别出心裁进行游戏娱乐的新奇诗体,如仿拟、缩脚、换位、神智体、打油诗等。杂体诗大多偏重形式技巧而不注重内容,以至纤巧轻佻,近于戏谑,是其严重缺陷。但六朝时期也有不少为探索诗歌体式而形成的态度认真的杂体诗。在游戏娱乐性质的杂体诗中,间或也有以特殊形式干涉社会生活之作。其余偏重在形式上争奇斗巧的纯游戏之作,虽无关宏旨,但在启发心智和文人品藻唱和方面也有相应的实用性。同时。杂体诗对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和表意功能研究,对诗歌体制形式发展和士大夫情趣心态的研究,也都有特定的参考价值。
  也许读者以为这个定义长了。其实,杂体诗的体式达二百多种,历代的作品篇数起码不少于《全宋词》的数量,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学、语言等方面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都颇值得开发。然而长期以来,杂体诗一直处于“准诗歌”地位而不为人正视,偶而提及,也每每以轻屑态度泛泛言之,以至在不少人心目中形成模糊甚至神秘感觉(这当然也与部分杂体诗源于谶谣符篆有关),这对杂体诗实在有欠公允。本书既欲系统清理杂体诗这份文化遗产,就首先要在正名正义上花费些笔墨,故而对定义的阐释尽可能详尽,希望能给读者一个较为科学的、全面的、明晰的杂体诗的印象,以便于后面各章对杂体诗做进一步论述。
  注 释
  ①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上》中,把诗歌分类划分四种系列:A.按时代分类,如建安体、永明体、元和体、元祐体等;B.按作家分类,如陶(渊明)体、徐庾体、沈宋体、诚斋体等;C.按内容题材分类,如玉台体、西昆体、香奁体、宫体等;D.按体裁的形式分类:如古体、乐府体、杂体等。这四种系列的前三种分类,依据的其实都是内容风格,最后一种才是依据体制形式,故四分法其实可归纳为内容与形式两大系列。
  ②学术界对“季札观乐”,或怀疑其事,或以为季札所观乐乃有声无辞。然而无确证。本书取通行说法,以为观乐之事未必是左氏杜撰,所观之乐亦当有诗。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
  ③见朱自清《诗言志辨》162页。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④词、曲之诗乐分离与乐府相比,既有重复也有变化。像宋词《鹊桥仙》、《杨柳枝》等作词牌即是题目,和乐府诗同样是“随题而制体”。后于词牌之外另行命题,则另命的诗题不再对诗体起制约作用。所以“随曲制体,体随题定”应是诗、乐分离之初的特殊现象。此现象首见于乐府,故而其中的题目对诗歌体裁的影响最大。
  ⑤对《离骚》合乐与否,颇有异议。但多数人认为:“离骚”的名称近于乐曲“劳商”,诗中的“乱曰”,也是合乐的标志。
  ⑥如《四库存书目录》即以为《乐府古题要解》分类不伦,系元人伪造:“且乐府自乐府,杂诗自杂诗。卷末所载,及建除诸体,并及字谜之类,其为捃拾,以足两卷之数……则是书为元人所赝造也。”
  ⑦由唐至明,有关杂体诗的作品选集或诗话论著尚有《松陵集》(皮日休·陆龟蒙合著),《回文类聚》(宋桑世昌著)、《诗人玉屑》(宋·魏庆之)、《元文类》(元苏天爵揖)、《三才图会》(明·王圻编)、《文章辨体》(明·吴讷著)、《陈学士吟窗杂稿》(宋·陈应行撰)、《冰川诗式》(明梁桥撰)等。因这些书的内容及作用都不如文中的所列六部著作重要,故拟在以后章节中论述。
  ⑧见《辞海》通行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⑨《汉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⑩《中国古代文学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2月版,王力、王季思顾问。
  《诗词曲知识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王季思顾问,洪柏昭等编。
  《中国诗学》第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5月出版,汪涌壕、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1月版,钱仲联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5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