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0

诗歌句子从四言到五言的过渡

[复制链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5
金钱
2968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8 0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句子从四言到五言的过渡


       汉语诗歌句子从两言“杭育、杭育”过渡到四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经历了多少岁月已不可考;但从四言过渡到五言,则是有朝代可查的。粗略统计,秦汉时期还多是四言: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就是代表。但到了曹操的儿子“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已证明从四言过渡到五言的成熟了。从二言到四言再到五言,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的逐步丰富多彩,必须增加单个诗句的词汇容量而适应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就两层意思;“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每句增至三层意思了。五言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则已相当成熟。例如人们最熟悉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但这一时期沈约的“平上去入”四声论还未出现,陶诗的句子声调还处于任意组合组状态。当后来四声论被发现并用于诗句,这五言句子才进入到一个划时代的阶段:诗的构成从只要求押韵这单一标准,发展到句中论声调铿锵与句末论押韵两重要求了。
       诗歌的押韵早先是产生在一个汉人部落中,韵字天成;当后来部落分迁,语言的韵音各地就必然有所不同起来。当分散的六国进入到秦朝的统一全国,统一诗歌押韵也就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统一声调的韵书就出现了。从曹操到陶渊明的用韵一致,可以看出他们是有一个统一的韵书标准的。后来的谢眺、沈约,他们的用韵基本上也与三国时期的用韵一致。这用韵标准基本上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诗韵即平水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4 1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