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解古风之岁暮 古风 岁暮----此标题属虚晃一枪,大致相当于无题。本诗每四句转一次韵,基本符合古风规范。古风,非格律诗也。非格律的意思是除韵声应该和谐外,可以不讲究平仄,对仗之类小技巧。古风诗的生命力隐藏在其内在气韵贯通之中,外在形式灵活之中,整体诗意浑然之中。一般认为古风包括歌行吟三体,实际上也就是所谓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一是篇幅可长可短,二是保留着古乐府诗把记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传统,三是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四是句式比较灵活,五七言皆可,甚至其它也可。由此可见,古风是一种比较适合抒情、叙事,甚至写景,议论的诗体。古风诗是从汉乐府诗演变过来的。古风看似要求不高,其实比格律诗还难写。难就难在它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参照,是纯诗思、纯诗气自主运作或运行的结果,从内在到外在都具有唯一性。一匹纯野马,好骑手可以乘之飞舞,劣骑手则会被摔得鼻青脸肿。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写古风了,畏其难也。因在网上发生了关于古风的争执,所以又写了这首诗。即兴之作,不免粗陋。但也不信服有关人士关于此诗的评议。自解如下: 往年腊月近年关,今年到处涌黄泉。雪花六角皆噩耗,哭声更比风声寒。----一联,出句,兴也。兴者,以旁(辞)物引发正(辞)物也。一般具有比喻的性质。但此处以赋笔起兴。具有扣题的功能。对句,赋笔,写景象。这两句是一个无理的对比或排比。但无理不等于无趣,不等于无力。二联,出句状物,对句叙事。为后续营造一种赖以存在的气氛或氛围。 奈何桥上人如潮,此浪彼浪竞比高。桥前去者携杂病,桥后来者聚白毛。----这两联写景叙事。转入虚拟场景的描写。写虚拟的东西,属浪漫主义创作方式。影子虽然是虚的,但却是实体的反映。 远处哭声入耳来,返顾如何不徘徊?黑白无常催鞭急,鞋里铅多脚难抬。----是对上两联的拓展或细化。 既然再也无归途,且借回光畅一呼。不论亲人与仇敌,不要继续死无辜。----一联,转折也,以此实现记事到语言或言说的过渡。二联,言语或言说也,即所谓“呼”的内容也。自此至结尾,皆是死者之言说。 人间不好人间好,但愿人人三顿饱。天灾或许不由人,人祸切记先减少。----一联,感觉与感悟;二联,呼吁。 听说放炮能驱邪,那就多多放一些。放炮总比打仗好,小疵不过是扫街。-----这两联是写祝福,死人对活人的祝福。或以为这两句很轻,其实是没有把这两句当作死者言语来对待。实际上也可能是根本就没有把此诗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是把诗这个活的生命体肢解成了一堆器官。如果把活体肢解成器官,就可以认为豹子的尾巴是多余的。诗中有的读者未必有,诗中没有的读者未必没有,这很正常。诗本来就不是一种普适的大众商品。另外就是诗意。诗意在诗中。诗人只要把诗意写到诗中,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往诗里写诗意,又有直写曲写,硬写软写之分。诗人写诗,只考虑自己的感觉,只考虑诗的自恰性,不必考虑读者。读者既是东西南北,更是春夏秋冬,是照顾不到的。既照顾不到,就无须照顾。此诗不好处,在言辞不古,如同顺口溜。好在文字古朴甚至古奥,不是诗语言的基本要求。对诗语言风格问题,不在此展开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