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所谓的“杂体诗”,大致可分为这样 三种:一、有异于“正体”而言,即不同于传统正宗诗体的某些类型的 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 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而除此 以外的杂言、杂句,以及不按传统范式用韵的作品,皆被归为杂体。 这类所谓杂体诗,实际上就是不囿于传统诗歌体式的自由体。而从 诗歌内容或创作主旨来看,或言志、抒情,或叙事、明理,与传统诗歌 并无大的区别。二、在诗歌艺术构思或修辞上,独出心裁,因别具特 点,往往也被归为杂体诗中,如禽言、叠字、双关、五嗯、四愁、联句、集 句、依韵、次韵等。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独有特点,进行巧妙的 分、离、编排和组合,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构成形形色色的体式,这一 类杂体诗,主要带有游戏性质,如杂名、杂数、回文、离合、嵌字、盘中 等等,多以逞奇斗巧为能事,它们在形式上既大异于传统诗体,内容 上又多无关宏旨。由此可知,历来所谓的“杂体”,是属于相当模糊的 概念,是需要通过研究加以辨析,并予以分别定位的。 (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