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2

[理论探讨] 科考所用的韵书 刚刚编辑整理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3 15: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考所用的韵书   刚刚编辑整理
正式的科考从唐朝开始。唐代科举考试用当时通行的《切韵》作为考试用书,《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分193韵,反映的是隋代至唐初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由于它既保存了一些古音,又参考了当时南北方音,朝廷遂以此来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士子诗赋用韵的标准。《切韵》是每个考官和士子必须严格遵守的、最具权威性的韵书。《切韵》是一部意在审音辨韵、规范读书音的韵书,它是实际语音的反映,《切韵》音系的语音系统尽量从严,韵目繁多,不利于士子选词押韵的实际需要,写诗很受拘束。唐初朝廷接受大臣许敬宗等建议,规定有些相近的韵部可以“同用”,也就是说不同的韵部被注为“同用”的,则可以把它们当做同一个韵看待,比如先、仙、删、山之类就可合并,合并之后,《唐韵》由206韵变成112韵。此后,后代无论时代相隔多么久远、实际语音变化有多大,都遵循着《切韵》所反映的中古语音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继承,既不打破中古语音系统,但不是一成不变,在同用独用例上便可有稍许变动。也正因为局限于微小变化的继承,韵书与现实语言慢慢脱节,越到后代越显得遥远。
北宋于960年立国,宋代初期的40年,科举考试仍沿唐制,到1007年颁行《景德韵略》。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对《切韵》进行校订,并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的修订目的在卷首交代得很清楚, “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而旧本既讹,学者多误。”而几乎与《广韵》同时成书的《广韵》略本《景德韵略》,择取了《广韵》中的常用字,合并了同用的韵部,专为科场服务,便于士子学习查检。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又组织力量编纂了《集韵》,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编成景佑《韵略》,即俗称的《礼部韵略》。《集韵》共收录韵字53525个,而《礼部韵略》则只保留9590个常用字。从景佑四年直到宋朝灭亡的两百多年里,《礼部韵略》一直是科场不可或缺的考试用书。因为由国子监统一刻印颁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监韵”。《礼部韵略》原有206韵,功令允许窄韵同用,并韵后只有117韵,后又允许13处临近韵通用,这样就大致接近一百零六韵了。这种关于临近韵部通用的规定,主要是为方便士子作诗选字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实际语音的变化而作出的灵活处理。当然,《礼部韵略》是沿用了隋唐《切韵》系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有较大差异。宋代的韵书编纂为后世诗韵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金代的的科考韵书是金人王文郁的《新刊韵略》,王文郁正好也是山西平水人,其书因此也称为《平水韵》(全称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王书于金正大六年(1229)初刊,分韵一百零六部。钱大昕在《与谢方伯论平水韵书》中指出:“(刘)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读者误以为渊所作耳。”并据此推断:“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刘渊书刻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与王书大同小异,只有韵部数不同。刘书分韵一百零七部,王书分韵一百零六部。应是刘渊删除王文郁书前许古序文,又从上声迥韵分出拯韵,变成一百七部,并将书名更改为《壬子新刊韵略》。在学术界普遍认同平水韵出自刘渊的大背景下,钱大昕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卷五:“《平水韵略》乃金王文郁所撰,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斋见元椠本,卷首有河间许古序,题正大六年己丑夏。己丑在壬子前二十三年,其时金犹未亡,至淳佑壬子则金亡矣。意者宋刘渊重刊之,故误为渊作耳。其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一皆王文郁韵母,如此正与今韵同。王在刘之前,则并韵非始于刘渊,即并上声拯韵入迥韵者亦非阴时夫矣。”
元朝,汉人实际上亡国,官方文字是蒙文。至元前用的是畏兀字,至元(1269年)颁布新蒙文字八思巴蒙古字。元人败北后仍以畏兀字为基础,改造为今蒙文。因此元朝科考用的是蒙元所编订的《蒙古字韵》,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15韵,距离唐宋的206音韵体系甚远。当然不是汉人的韵书。此书在明朝被销毁,已无人知其原貌了。元末《中原音韵》是从元曲中归纳整理出的韵书,所以说是作曲主要参考的韵书。但是它既然符合北方的实际读音情况,自然也会用到诗方面,明朝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中原音韵》。这时刘渊的《平水韵》也印出来了,因此当时有三部韵书在使用。汉文化的同化力量是巨大的,蒙古贵族、色目人也有学习汉诗词的,因为自古以来,除了科考规定,民间选韵一向自由,他们用韵可以平水韵也可中原音韵、也可切韵。
明代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旨编著《洪武正韵》。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七十六韵,洪武十二年,再编而成的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正式完工,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洪武正韵》反映的是明代中原雅音的“读书音”。与实际读音还是相差很远,所以朱元璋多次表示不满,反复要求修改,但就是因为继承中古音系统的原则,结果每次都失败,但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在这点上,朱元璋是值得敬佩的。其时离元末周德清编《中原音韵》(1324)仅隔51年,如果没有特别的政治、社会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洪武正韵》当与《中原音韵》无甚大别。然而事实是《洪武正韵》音系不仅有异于《中原音韵》,反而与具有“清浊上去入声”之分的“沈韵”、“等韵”相符。保存全浊,这都不符合‘中原雅声’”,但其《序》偏偏说:“以中原雅音为定”,这又自相矛盾。《中原音韵》中所言的“雅音”指代的是已深受《蒙古字韵》影响的“全浊声母消失”,明代的“雅音”却是“南京音”。要论地理位置,大都和南京都不能算作“中原”之代表地,二者都是错误的。
清代极力贬斥《洪武正韵》,不许再翻印。康熙四十三年由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76人奉敕编纂《佩文韵府》,该书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在内容上以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全书一百零六卷,共收字10252个,按平水韵分106韵,《佩文韵府》严格的遵循着平水韵系统。随着乾隆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加试五言诗后,《佩文韵府》及其简缩本《佩文诗韵》成为科场的用韵标准。平水韵的形成和发展,是科举考试诗赋取士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并韵,只是为了便于士子自由选字押韵,它参照前代韵书的独用同用例,简单的将二百零六韵合并成一百零六韵,并没有语音上的合并。平水韵虽然离实际读音越来越远,但由于它是科举考试和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凡作格律诗就必须根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否则就被认定是“出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77

主题

2421

帖子

94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64
贡献
2733
金钱
3344
发表于 2023-1-3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刚老!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5

主题

2006

帖子

9762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54
贡献
1890
金钱
422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1-10 12: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珍贵,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7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