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7-1 15:19 编辑
论绝句律诗格律的生命力
有韵为诗。诗者,论平仄粘对的诗分三种:绝句、律诗、排律。为什么这三种格律诗,在历史的长河中,最为悠久不衰;在各种人群中,最为广泛流传!?
汉语诗歌最早出现的是诗经,其历时的时间当然也很长,普及出也很广,但它最后还是跟不上语言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被同时还讲句中音韵的诗推向了次要的位置。过程中,汉诗的语言形式已从四言发展到五言乃至七言。到六朝时代,当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四声的存在并用于诗句中,诗句的形式要求就跃进到了一个暂新的时代。沈约的诗句要求“前有浮声,后必切响”,这种声别产生了诗句的平仄搭配。沈约的平仄搭配选择的五言句子,而不是四言句子或七言句子。因为四言句子只有二个音节,没有五言句三个音节便于浮声切响的交错发挥。而七言句子在沈约时代还不可能从实践基础上识到它的形式美(这只有交给唐人来完成了)。
同时,沈约时代只认识到一首诗的句子必须构成浮声切响交替,还未认识到句子之间的浮声切响关系,因此永明体是不讲粘对规律的。当这只讲浮声切响的五言句组合发展到六朝后期,才有部份诗家,进一步发现了使用浮声切响粘对组合,读起来更为音韵婉转;但这音韵婉转的规律又不得重复过长,止于八句中交替最为理想。超过八句就容易产生听觉重复疲劳;但少于四句又韵味不足。于是八句律诗、四句绝句这种形式就为继承者们所优选:而且它好读好记。此后是六朝的灭亡,隋朝的短命,这绝句律诗的继承重任就交给唐人了。唐人沈佺期、宋之问二人,是其提倡普及律诗、绝句的重要人物。继后,五言句式再发展为七言句式的最大功劳者,人们认为首推杜甫。至于十句以上的排律,尽管官方用于科考取士手段,但它的命远只是一块敲门砖,现实中人们并不喜欢。原因就在于它的韵味容易产生听觉上的重复疲劳感!
自此,律诗绝句这两种形式就经久不衰,不随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它都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后来在这浮声切即平仄粘对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词、曲、联这三种形式,但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能够超赿律诗绝句这种形式。在我看来,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汉语还存在,这律诗绝句就随之欣欣向荣、青春长在! 附:(一、六朝律诗) 江总:春夜山庭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萧悫:上之回 发轫域西畤,回舆事北游。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岁余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阴铿:昭君怨 跨鞍今永诀,垂涕别亲宾。汉地行将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汉雾,陇首暗沙尘。帏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张正见: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庾信:舟中望月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二、六朝、隋 绝句) 萧 悫:和司马铠曹阳辟疆秋晚 叶多知树落,香尽觉荷衰。山薮良多思,田园聊复归。 庾 信:和侃法师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望渭水 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哼瞑浦,应有落帆还。 徐 谦:短歌行 穷通皆是命,荣辱岂关身?不愿门前客,看时逢故人。 侯夫人:妆成 妆成多自惜,梦好却成悲。不及杨花意,春来到处飞。
秘洞扃仙卉,雕房锁玉人。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