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风致特邀顾问
精华453
注册时间2014-9-6
威望8484
金钱35952
贡献22488
论坛元老
紫荆风致特邀顾问
 
威望- 8484 点
贡献- 22488 次
金钱- 35952 枚
 
|
读唐诗为什么要学习平水韵
有一位老师说你必须学会平水韵,并说不要跟我解释不学的原因。后来,当我学会平水韵后,才明白老师的苦衷,不仅写诗时方便了,而且阅读古诗时也更晋升了一个境界,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对古诗的内容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平水韵也有了新的看法。
以读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其二》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早就熟悉,也感觉很好。在未学平水韵前,只是觉得押韵押得不够好,读shuai和回不押,衰读cui,但和来不押韵。学了格律新韵以后,又发现第三句识字是平声,在这个位置应是仄声啊!你要说这么大的诗人写的这么好的诗,能有这么大的缺陷吗?当学了平水韵后就豁然开朗了。回衰来都是上平十灰部,在那时语音是押韵的,后来发生了变化才看起来韵脚别扭了。识现在读平声,那时是入声字,也是仄,这就说通了。
读诗也要掌握一些关于诗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旧体诗,这对诗的理解程度有关。欣赏诗和庖丁解牛有近似的道理。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所见无非牛也,也即看到的仅是外表的一个全牛;第二境界:三年以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时见到的已不是一个整体的牛,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无数部件有机组成的牛;第三阶段:到了如今则是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即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这是最高阶段,也是最高境界。我想读诗也是如此。第一层次,只是看到一首表面的整首诗,认识这些字,会读出来,甚至背熟,也大体明白其中的意思;第二层次,掌握了格律后,即看到诗的内部有机组织结构,譬如句数、字数、用韵、平仄(七律)、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音步等等;第三层次,即不用对照格律,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符合格律,即知道是新韵还是旧韵,即可以按格律吟诗,也即口占。还可以分析出它的艺术特点和深层次蕴含意义。也即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地步了。这一步很难达到,但这是一个爱诗人所苦苦追求的境界。
无限风光在险峰。要领略这美好的风光,这绝顶的广阔深邃悠远的境界,很难,但也不是高不可及,自是苦中有乐,也是一种难得的高雅的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