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7

诗论两则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7 00: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论两则
其一
以品格意境意趣说诗事,无误。然,品格不是真假而是高低。真高假低,以偏概全。意境不是善恶而是有无,善有恶无,也不全面;意趣也如是。美丑不是意趣的必然条件。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关怀人类终极命运,虽为大善,但此大善非诗所能承担,是善人职责。善人虽可以有善诗,但不必然有善诗。诗之品格,如人之品质。虽与艺术性不无关联,但主要还是思想性决定的。有人民性,正确性,正能量,自有高品格。意境与意趣属艺术性范畴。主要解决真不真、美不美、妙不妙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诗的思想性解决诗对不对、正不正的问题,而诗的艺术性解决诗真不真、美不美、妙不妙的问题。只有思想性、艺术两性皆好,才能谓之好诗。
其二
诗者,感之韵言也。感者,情也,悟也,皆心动之表现也。心是灵与智生发之所。是人性之源。
诗是心之律动。此律动载之以声,载之以言,然后传之于世。故有韵律的文字为诗。韵律者,有节奏之起伏也。
故诗词歌赋皆诗。词曲歌赋者,诗之别体也。此数者,本质无异,异在形式。犹男女皆人是也。
古人曰诗言志。志者,何也?感之情,感之悟而已。志与情,本质无异,异在侧重。志有公私,情有内外,如此而已。故言志也抒情也。抒情也言志也。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7 07: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产生比文字还要早,差不多与语言同龄。当原始人感到某种情感在心中激荡而无法抑制时便纵情地呼号或嗟叹,这便是原始的诗歌。《说文》,“诗,志也”。其实诗与志原是一个字,闻一多认为志有记忆、记录、怀抱三个基本意义。这三个基本意义实际上也代表诗的三个发展阶段,诗产生在文字之前,当时凭记忆以扣耳相传,诗之有韵及整齐的句法,都是为了便于记忆。文字产生后,以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故记载亦谓之志,古时几乎一切文字记载都称做志。《管子.山权数》:“诗所以记物也。”可见诗的功用即在于记载事物,因为韵文早于散文,所以最初的志多为韵语,后来社会日趋复杂,人事纷繁,以韵文记事受到许多限制,因而散文应运而生,诗与史也开始分野而逐渐与歌合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7 07: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诗歌与声律并提,“诗言志”,指的是言诗人之志,这个志,指主体的怀抱、志向,标志着由客观记事转为主观述志,已走向与歌合流了。

点评

诗之始,就是抒情的。始于抒情。客观记事是后来的一个分枝。只是一个分枝。因为从未成为主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7 0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0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7 07:44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诗歌与声律并提,“诗言志”,指的是言诗人之志, ...

诗之始,就是抒情的。始于抒情。客观记事是后来的一个分枝。只是一个分枝。因为从未成为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7 07: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金建 于 2022-12-7 08:18 编辑

到了汉代,对诗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毛诗序》是个杰出的代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感叹之,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这段话于言志之外,又提出了抒情,明确地把抒发情志看做诗的本质特征。后来虽有“诗缘情”说,特别看重情的因素,以及与之对立的重志即重理派出现,但情志并举始终是中国诗歌史主流。一般说,志藏之于心,为主体所固有,情则有感而发,由外物所感召,情志并提,则兼主客体相互感发而言,认识比较全面。

点评

诗言志的志。 诗言志的志,虽然也包含“志向、抱负”的意思,但绝不是只有这个意思。这里的志外延很大,是感觉,感悟,感情,感慨的合称。“诗者,志之所之也。”意思是诗是志的外在表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7 0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7 0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那些最为流行最有价值的诗学理论是各种思想合力的结果,而从中起主导作用,用以熔铸融液的仍是诗歌创作自身经验的积累、总结、升华。但不得不指出意境说的产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便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至于意趣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09: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7 07:55
到了汉代,对诗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毛诗序》是个杰出的代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

诗言志的志。
诗言志的志,虽然也包含“志向、抱负”的意思,但绝不是只有这个意思。这里的志外延很大,是感觉,感悟,感情,感慨的合称。“诗者,志之所之也。”意思是诗是志的外在表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诗是志的言化、声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感叹之,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意思是心中的志发生情化然后言化、然后声化,如果言化声化还不足以很好表达就唱且手舞足蹈。实际上这就是在描述一个从感觉到感悟到感情到感慨的过程。由此可见,诗言志的志,绝不仅仅是个“志向或抱负”那么单纯。对“诗言志”之志的简单化理解,是“诗言志,词抒情”的这一分化论的根源,是诗词分化论的根源。诗包括诗词曲歌赋诸形式。诗是一个大概念,志是一个大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6

帖子

15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1
贡献
354
金钱
631
发表于 2022-12-7 12: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先生所论是有所针对的,建议把所针对的观点列出来,这样更容易明白先生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