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转:中国的文学奖应加大透明度 作者 师永刚

[复制链接]

139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骈文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964
贡献
13339
金钱
1778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5-21 17: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名单在网上公示,252部符合参选条件的作品最终构成了长长的参选名单。而根据规则,评委要从这252部作品里面选出10部作为提名作品,今年7月底至8月上旬,评委会将在北京进行投票评选,最终会有不超过5部作品获得这届茅盾文学奖。

  短短的时间内,评委们如何读完两百多部小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1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关于评委只读一部分的猜测和批评已经铺天盖地。

  10多年来,国内文学奖遭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厉的批评,规则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成为批评的主要焦点,著名作家师永刚说:“文学奖中许许多多问题,几乎已经成了文坛雾霾。”

  读不完的大名单

  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公示180部作品,最终178部作品入围,这意味着从公示名单到最终评选之间的2个月的时间里,评委们每个人每天平均要读两本以上的作品。因此,关于评委只读一部分的批评和传言甚嚣尘上。

  事实也是如此,据公开消息,“茅奖”要求“每部小说最少要经3个评委读过”,这也意味着,它并不要求每部小说都要被所有评委读过,而是实行某种分组式的阅读和评选,而如何进行分配,则不得而知。

  以布克奖为例,它每年评选一次,同时它的评选规则更加公开,要求每个评委都要读完全部100多部参选作品,从中选出20多本初入围名单,再从这份名单中选出6本进入决赛,最后从这6部作品中选出一位获胜者。每一个阶段的名单都要及时公布。

  读完所有的作品,显然是一个评选基本的原则,师永刚说:“其实我也听说过有些评奖的规则,每个评委只负责阅读一部分,然后大家开会讨论一下。比如,某位评委阅读的范围是某个省的参选作品,他提出几个人的名单,其他评委亦如是,然后大家平衡一下。事实上,一个评委推荐的作品,其他人可能都没读过,那怎么选择呢?无非是谁的名气更大,谁的官位更高,谁的资历更老,或者说轮到谁了,谁就得奖。”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规则和流程,但人们总是在试图让它更加接近完美。师永刚说:“诺奖、布克奖等许多国际上知名文学奖,其实也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只有几个人负责评选,比如说评选者一定会有自己的偏颇、爱好等。这些东西,历来也都有很多批评,但是为什么大家仍旧觉得这些奖项是有公信力的,它们的荣誉是货真价实,而觉得我们自己的评奖则没有公信力呢?我想,规则的问题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评委都不读完所有作品,有什么资格评选呢?以什么标准评选呢?这些都应该有个说法。”

  追捧者和旁观者

  每每评奖前后,关于文学奖所引发的恩怨纠葛都会纷纷出现。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大打出手的有,冷嘲热讽的也有,旁观看热闹的也有。

  师永刚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写作者们对文学奖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体制内的作家往往特别看重这些评奖,因为得奖可以成为资历,可以带来职称的提升、官位的上升、前途的升华,得了奖,就能当上作协主席、副主席,就能有更好的前途。”

  另一部分则是自由写作者,师永刚说:“自由作家不靠这个升官发财,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会在意大奖落到谁的头上,也不会在意评奖规则的公正与否、合理与否。他们觉得这跟他们没关系,评不评都无所谓,往往冷嘲热讽的居多。”

  旁观和嘲讽的原因,实际上本身和规则有关系,师永刚说:“我虽然自己也写诗、写小说,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评奖。站在个人写作者的角度去看这些体制内的评奖,你会发现一些很明显的问题。第一,评委够资格吗?有些评委就是官员,莫非官越大,文学水平就越高?其二,许许多多揭露评奖恩怨的文章,都在显示评奖的内幕太多,这个说上面打招呼,那个说有什么特殊原因……这些文章并非都是圈外人士写的,也有许多本身就是评委或者参评者写的。这样的评选,还能有什么公正性可言呢。其三,即便是不谈那些暗箱操作、内幕之类的。仅就规则而言,不透明度也太高了,就比如说,评委都不读完所有的作品,还谈什么评选,自然也就不可能摆脱私相授受的嫌疑。”

  文学奖的问题,并非一家的问题,师永刚说:“目前国内这几个比较大文学奖,都有问题,公正性、公平性、公信力都非常弱。茅盾奖在国内算是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它都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和批评,遑论其他。”

  清除文坛的雾霾

  没有人给李白、杜甫评奖,没有人给韩愈、苏轼评奖,但是千年之后,他们的作品依旧天下传诵,师永刚说:“历史会给他们评奖。相比他们,现在的评奖,都是过眼烟云,甚至是雾霾,挡住阳光,让我们呼吸困难,但是却全没分量,风一吹就没了。”

  因此,怎样清除文学评奖中的雾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急切的工作,如果不做,后果会是连锁性的,师永刚说:“人们从质疑文学奖开始,然后会质疑文坛,乃至质疑文学。从许许多多的评奖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国文坛几十年来的怪现象,而在今天,这些怪现象、假老虎应该破除了。”

  如何清除文坛雾霾,清除文学奖中的雾霾,师永刚说:“应该慢慢地国际化,学习国际上那些知名的文学奖的做法,比如评委怎么选,规则如何制定等。我们今天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依旧奉行原本那一套,而不肯国际化,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走出去。”

  另外一个就是文学奖和市场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利益链条的一部分。师永刚说:“我们的文学奖把利益固化为系统性的制度,比如职称、待遇、官位等。反而对市场视若无睹,那些市场极好的作品,在体制内的文学奖看来一无是处,虽然这几年邀请了几个网络作家,但装点门面的意义显然大于实际。而在国际上,那些好的文学奖,只给作者奖项的荣誉和奖金,其他的一切收益,都来自市场,都是读者们一本书一本书堆起来的。”

  精简泛滥的文学奖也是一种办法,师永刚说:“文学评奖不宜太多,而我们现在官方的、民间的加起来就太多了。最好只保留一个,变成一种国家性的大奖。文学奖应该保持文学的纯粹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和国家行为完全分开,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就可以看做一个国家行为,关键在于,它应该有完善的规则去保障文学性。比如说公推有名望的、有公信力评委团,比如说建立公开透明的评选规则等。甚至在今天文学评选的信誉已经差到这样的程度时候,是不是可以学习选秀的方式,让读者也参与到评选之中,把读者的投票也作为评选的依据之一呢?这或许是一种权益之计,我不知道是否有用,但我想,应该做出各种尝试,去建立一个更能让人接受和信服的评选规则。”

  一以贯之的利益

  国内文学奖屡受批评的原因,师永刚用一句话表达:“一以贯之的利益驱动。”他说:“几十年来都是如此,文学奖和太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彻底地摆脱利益,显然不可能,不论中外都是如此,但是太多的和利益勾连,则会让一个文学奖最终失去文学性,也失去人们对于它的信任。

  师永刚说:“国内诸多文学奖,一直以来都是和作家一生的利益、前途挂钩,余秀华就是最好的例子,余秀华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当她成名之后,很快就当了作协副主席,实际上,可以说余秀华是‘被副主席’的,但是这至少表明,我们有这样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可能有的人不在乎,但这样的人毕竟不多。所以,这样的利益系统,造成体制内的那些写作者疯狂地追逐,内部人士不断地战斗、争夺,也让外面的人慢慢看到了许多里面的东西,可能只是一鳞半爪,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奖究竟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自由写作者们对文学奖不满,体制内的写作者同样不满,师永刚说:“我们缺少一种让大多数写作者都认可的、都愿意参加的文学奖,这个文学奖不和职称、待遇、前途等挂钩,只和文学相关。”


  和体制内评奖相对应的,近些年来,民间的评奖风起云涌,但结果却没什么不同。师永刚说:“民间的评奖兴起,最初可能让许多人觉得这会成为文学评价的一个新天地,但结果却让人失望。据我所知,国内民间的文学奖可能有几十上百个,这些文学奖打着公平公正、注重文学性等旗号,但最终仍旧在使用传统评奖的逻辑,请几个作协主席、政府官员来颁奖,就觉得特别高端大气,甚至把奖颁给官员等。最终,这些民间的文学奖变成了小圈子化的评奖,和体制内的评奖相互争斗,又延续着体制内评奖的逻辑和做法。”

  师永刚

  作家,著有《最后的骑兵》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4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