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从这里入海 宫 学 大 摄影撰文 长城与高山为伴 , 长城与大漠为伍 , 这一番壮景自然是诱惑游人的。只是对这景致 , 长城并不吝啬。在绵延万里的长城建筑中 ,随时慷慨地赐予游人。长城与大海相邀的壮景 , 惟独赐予了渤海之滨的老龙头。 老龙头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20 公里 ,东距沈阳 400 公里 ,西距北京350公里。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西出嘉峪关逶迤东行,踏过壮阔的西北高原,穿过苍莽的燕山山脉,一头扎进碧波万顷的大海里酣饮,用它巍峨壮观的驱体,装点着祖国的锦锈山河,滋润着中华大地。 时值春夏之际 , 应友人相邀 , 前去老龙头一睹长城与海相邀的壮景。我们乘坐的金通雪佛兰越野车 ,从沈阳出发 ,沿着京沈高速公路 ,3个多小时就开到了老龙头。走出越野车 ,抬头一看,只见高大的环城城墙把游人挡住 ,原来这个城墙是宁海城城墙。从立在售处旁的简介得知,老龙头初为明中山王徐达所修 ,后蓟州镇总兵戚继光于明万历七年 (1579 年) 修建了入海石城这重要 的一段。老龙头是万里长城中惟一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 陆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公元 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老龙头 , 将其烧毁。 1985 年至 1992 年分四期修复。现在的老龙头长城长 435 米 ,高约 19 米 , 伸入海中 22 米多。风景区由澄海楼、南海口关、靖卤台、入海长城和宁海城等五个部分组成,其它的还有海水浴场和海神庙。宁海城城墙高8米,厚4米,周长899米,有西、北两门,现在的北门正是龙头入口处。 我们从入口处 ,沿着一道凹凸条石铺砌的边门,登上了老龙头长城 ,映入眼帘的是上下两层重檐翼舒的澄海楼,它是仿明式大木架结构,是老龙头的精华部分 ,也是老龙头的最高点。长城如龙 ,老龙头是龙首 ,澄海楼便是高翘的龙角 ,气象非凡 ,十分壮观。当我们走到澄海楼一楼正南大门时 , 看到门额上悬着今人摹写乾隆御笔“澄海楼”匾额,以及对联:“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二楼顶檐下则悬着今人书写的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的“雄襟万里”匾。在一楼东西墙壁上还镶有今人书录的明代戚继光、蔡可贤、张时显和朱国梓四位将官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和道光四位皇帝诗作的卧碑。每一块碑石重达2吨,不少游人在此驻足细品。站在二楼,举目南望,只见烟波浩渺,海天一色。大海就在脚下,长城就在身后,只觉得一股浩然正气充盈天地间,令人胸襟为之开阔 , 豪情满怀。无怪乎,清朝有5个皇帝曾10次登临澄海楼,留下“危楼千尺压洪荒”(康熙),“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乾隆)的诗句。 走下澄海楼 , 往南下楼台石阶行走 5 米左右 , 便来到长城临海的第一座关隘 ,长城上惟一的海边通道——南海口关。它立于老龙头海蚀断崖之上 , 和澄海楼落差达7米 ,恰似龙头饮水 , 因此 ,又有“老龙口 " 的称誉。城台的西南方有老龙头古老的遗物《天开海岳》碑一座 ,字体遒劲有力 , 浑厚古朴。不少游人在此留影纪念。 离开"天开海岳 "碑,走过明长城一段残壁, 便看到了呈不规则四边形的敌台 , 这就是靖卤台。长城上敌台林立 , 而建在海上的 ,只有靖卤台一座。台四周筑有垛口 ,我站在台上 ,俯视大海与入海石城 ,回望澄海楼的雄姿 ,令我胆气顿生 , 心驰神往。 走下靖卤台 , 便到了入海石城。这是万里长城伸入大海的惟一 地段 , 长 22 米多 , 高9余米 ,结构为 9 层巨石砌墙。为保持旧貌 ,石墙的 4 —6 层用的是原遗址巨石 , 巨石每块重约 1 — 3 吨之间。 现城上立有《万里长城老龙头》碑一座。友人向我介绍说 ,为了使入海石城经得住海浪的冲击 , 全部以 1 — 3 吨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 , 端头部分有异形石块 , 石头上三面凿有马蹄形凹槽 ,为相邻之石互相嵌接所用。入海石城巧妙地利用了伸入海中 , 在海平面偶尔露头的老龙岗脉石为基 , 以石块夹砌期间 , 找平后 , 上面再起石墙。这种将自然山岩与人工砌体合而为一的做法 , 不仅省工、省料、省力, 还表现出集天工于本体 ,为长城增添雄伟气势的卓越技能。 此时 , 艳阳高照 , 我漫步在入海石城上 , 手扶垛口 , 遥望大海 , 海风扑面 , 令人心旷神怡 。极目西望秦皇岛海湾, 艘艘巨轮如林 , 货运繁忙 , 东眺姜女石 , 巍然如丰碑。一排排海浪像飞奔的骏马 , 从大海深处呼啸而来 ,向着脚下老龙头城墙猛然轰撞。这时 , 你才感到大海的力量 ,而固若金汤的入海石城却巍然不动 。你会从中得 到一点启示 , 天地间人乃万物之灵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