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4|回复: 0

诗词中虚词的运用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11-13 20:0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半实:力、雄、文、武、光、雷……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半虚:上、下、中、内、外.里……助字:之、也、然、哉、焉、何……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为之我们需要掌握好虚词的运用,以及对仗与联句写作方面的一些禁忌。
   能够将诗句、对联写得有味道,这是每个真心热爱创作的朋友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韵味,让写出来的句子摆脱死板的“实词满塞”式?学会虚词的妥当运用不外乎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我们以前讲的流水对,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也是一个诗词创作者在“提高自我水平”之路上,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一、关于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在句子中不承担成分的词,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虚词相比实词而言,虽然不存在什么“活用”上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会受句子语法与逻辑方面的限制,所以运用起来还是很考验我们的语言功底。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比如这首诗颈联中的“敢将”、“不把”皆为虚词,它们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妥当地衔接前后句内容,将清晰的脉络体现出来。
二、虚词分类及掌握
1、副词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用来表示范围、程度和时间等。如:曾经、皆、很、极、十分等等;看例子:
远笛听来皆是恨;
深杯饮尽几成伤。
这两句中的“皆”、“几”就是副词,它们加强了句子的语气,而句子的意思也因为它们而更加丰满。
2、 连词
用来连接词、词组以及分句,比如如:及、同、或、并、和、跟、而等等;
举例:梅同春有约;云与鹤相谙。
“同”与“与”就是连词,分别将前后的两个名词联接起来。
3、 介词
  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它常用在
  名词、代词或词组之前,相互形成一定的结构(比如我们常见的介宾短语)。
  介词包括:在、于、因、由、以、向、与、对等等;举例:
树因春泛绿;
花为雨添红。
这两句中的介词“因”、“为”就分别表示原因和状态。
4、 助词
   助词常用在句前、句中,或句尾,它是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用来表示某种语气的词,如:乎、焉、矣、耳、也、吗、呢、哉、者等。
   助词在格律诗中用得比较少,在对联中用得较多,因为对联的句式比格律诗要灵活多样,可以很好地将助词运用进去。举例:
人事几多皆远矣;
湖山十万尚青焉。
“焉”、“矣”分别用在上下联的句尾,它们本身不承担任何成分,但却起到语气上的“帮助”作用,所以句子的形式和韵味也就与普通句子有所不同。
5、 叹词
  叹词一般独立存在,与句子分开来用,是对事物有慨叹时用到的词语,如:噫、吁、嗟、唉、呜呼等;当然这类词也是对联的好帮手。
   举个典型的对联例子: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
上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如此;
下联: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三、诗词中对仗与对联之禁忌
   诗词中的对仗与对联可谓孪生兄弟,它们不但要遵循格律方面的原则,还要遵循内容与意境等方面的规则;所以我们写作格律诗或对联,就得按照规则来。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玩开心,随心所欲地去写作真没什么,愉悦自己,练习文笔,这是好事;但最好不要以格律诗或者对联的名义去“标榜”,以免误导、带偏初学者。
有了前几章内容的基奠,现在我们再来捋一捋关于诗词中的对仗与对联方面的一些禁忌,相信通过这次的总结,大家心里都将会有一杆秤。
1、隔景隔意
关于隔景,我们之前都仔细讲过,错过课程的朋友可以回头翻看前面的章节。这里做个梳理:
隔景: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色不能完全融合在同一幅画面中。
隔意:上下句的情感色彩不能完全统一。
2、上下联轻重不一
这主要是针对两句的内容、风格和气势而言。比如上联的风格与下联的风格要能够匹配,不可相差太悬殊;看例子
寒云十万压城郭;
小杏一枝探竹扉。
上联重下联轻,一宏旷一清新,也就失去了平衡。
3、上下联同声收尾
   这个简单,上下联的句尾字永远是一仄一平,不能同为仄声或同为平声。
  另外这里强调一下:上下联的尾字也尽量不要用韵母一样的字。虽然对联不过分强调,但是格律诗却有这方面的忌讳,因为格律诗是需要押韵的,如果上下联尾字的韵母一样,就会造成撞韵的情况。这个我们在后面讲格律诗的时候会讲,今天提到尾字,就顺便说一下,大家平时多注意是不会有错的。
野雀桥头啼野树;
老翁石上读闲书。
“树”、“书”同韵母,在格律诗中会造成撞韵的危险。
4、不规则重字
  诗与对联中可以有重字,但是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重字的诗句与对联都是重得很有规律,并不是随便乱重。举例:
我见青山还似旧;
青山见我不当初。
   这就是有规律的重复,从形式上与内容上皆妥当、流畅。
一天烟雨醒花色;
十里桃花连水村。
上下联的“花”无规律重复,导致下联的“花”完全是多余的一个角色。
5、合掌
  合掌是诗句与对联中的大忌,它指上下句所表达的内容几乎一样,我们前面讲到过,这里就不再举例细说了。
6、三平尾与三仄尾
  要求上联的最后三个字不可都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三个字不可都是平声;这个很好理解,且在刚开始的章节中也讲过,这里不再举例。
7、孤平
  对于孤平,诗联界历来采用王力先生的定论,即:除尾字外,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便视为孤平。
(强调:仄仄仄平平这种五言正格除外。)
造成孤平的句式:
七言:中仄中平中仄平;
五言:中平中仄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