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孙中山自幼成绩优秀,年少时受兄长接济赴夏威夷工作,天赋异票,后选择回国读大学。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主张天下为公,民族、民权、民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千秋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
(词林正韵·晁补之体)
大医医国,初探求民主。平水火,驱鞑虏。
重洋曾远渡,帝制崩于汝。联布共,农工抚助三民谱。
令策铺基础,方略谋强富。行正道,怜黎庶。
图成君早逝,愿遂吾方赋。今盛世,追怀俊杰无辜负。
注:布共--俄共与中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