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3|回复: 0

[探讨争鸣] 无法确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乃诗评家们最大的软肋

[复制链接]

6

主题

1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4
贡献
16
金钱
68
发表于 2022-11-11 12: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法确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乃诗评家们最大的软肋

     《毛诗大序》有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
       “ 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此,我们无意探究从言志说到缘情说的历史性进步,也无意探究叶嘉莹先生有关好诗标准的历史性倒退。若就诗之根基而言,《毛诗大序》和叶嘉莹先生所言显然都没有错。《毛诗大序》提纲挈领,叶老先生解读到位。此处涉及到二事一序,二事者,情与言也;一序者,情动于中在先,而形于言在后。当然还涉及到两个处所:情生乎心,言发乎口抑或诉诸笔端。换而言之,心之灵层面原生之情在先,为因,口头上抑或笔头上艺术性的表达在后,为果。
      
       以上二事一序、两个处所及其先后次序、因果关系至关重要,乃是作者、读者、评者均应切实弄懂搞清的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问题。如果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一知半解甚或稀里糊涂,那就实在难免瞎写,更实在难免瞎评。遗憾的是,不仅众多初学者未能弄懂搞清,众多资深匠人和老干迄今也未弄懂搞清,更有甚者,众多戴着诗词学者高帽的死读书、读死书型伪学究们居然也未弄懂搞清。更为荒唐的是,在根本无法确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大前提下,我们的诗评者甚或著名诗评家们竟敢瞪眼说瞎,口若悬河,一顿神吹,直吹得唾沫星子四溅。
       众多落马官员诗人都曾出过所谓诗集,都曾被吹鼓手和轿夫们吹得神乎其神,都曾被中基层诗者抱过粗腿,甚至被忽悠到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之类大雅之堂上举办所谓作品研讨会。在为落马官员诗人李某臣诗集《大地情怀》所作序言中,著名诗评家张某吾先生便曾有过“《大地情怀》中的诗篇,大多是风臣今年六月至七月的作品,不管是即景生情,还是友朋酬答,不管是对酒当歌,还是遐思畅想,都倾吐了他热爱生活的深挚感情,表达了他正直的道德操守和高尚的人格精神”、“他做为大地之子,以诗的形式表现了他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人格精神,足以令人钦敬之类不实之词,随后惨遭打脸。
       张先生为李贪官所谓诗集作序时对纸面上高大上的肯定、拔高与宣扬,已有《李诗人如此高大上,张评论是怎么看出来的?》提出强烈质疑,《纸面上的高大上和正能量根本不足为凭》更对整个诗词界的瞪眼说瞎式诗词评论予以彻底否定。有兴致的朋友尽可自行搜读,此处不赘。
        笔者想要重申和强调的是,在长期摒弃“知人论世”、全面转而“就句论句”、“以句及人”、“知人论诗”的恶劣环境下,其实根本无法确信作者当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既是当代诗评家们最大的软肋,更是当代古典诗词界最大的悲哀之一。
       整个业内均须思之、慎之、戒之、改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