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8

恳请金筑子先生当众给个拿得出手的删帖理由!

[复制链接]

6

主题

9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14
金钱
65
发表于 2022-11-8 2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恳请金筑子先生当众给个拿得出手的删帖理由!


      昨日在本版发了两帖,结果均被无端删除。下面这帖是金筑子轮值首版删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屏蔽[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09:32您的主题 【网上文摘】中古平水韵的前世今生(上)金筑子 删除


       恳请当众给个拿得出手的删帖理由为盼!
       附无端被删帖:

中古平水韵的前世今生(上)

据与王力齐名的已故著名古音韵学家郑张尚芳先生考证,历代都有通行全国的类似于当今普通话的古代普通话,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叫法不同,西周、东周、秦、汉时期叫“雅言”;南北朝以后叫“正音”;明清叫“官话”;民国叫国语;新中国叫普通话。研讨狭义韵书,必须紧密围绕其所依托的广义韵书乃至现实语音系统进行,否则便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无异于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历代诗韵都是依托当朝或前朝普通话而存在的,中古平水韵便是依托唐宋正音《唐韵》、《广韵》及《集韵》而存在的,而《唐韵》、《广韵》及《集韵》又是依托现实语音系统而存在的。现实语音系统不存,对其正音的书面记录《唐韵》、《广韵》及《集韵》等等便只剩下纸面意义及研究意义了,依托这种书面记录的狭义韵书——诗韵也便自然而然地失却了声韵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该是无人能够确读的中古平水韵让出全国范围正统诗韵之位的时候了。
中古平水韵让贤后,将有大量旧转新诗者回归新声韵阵营。这些诗者以中老年为主体,对韵部所体现的入诗汉字音色的辨识已然不复年轻人之敏感,加之其中相当一部分朋友已经习惯于中古平水韵的无声状态,若采用相对较严的狭义新声韵韵书,一时之间恐怕难以适应。而在真正意义上振兴诗词的希望乃在青少年身上,大一统式新韵韵书又不能不以广大青少年为受众主体。这显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本章后半部分拟在对此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尝试给出一种弹性解决办法。
第一节  从中国古代普通话说起,
2008年4月23日洛阳晚报记者程奇先生,曾在郑张先生北京寓所对郑张尚芳先生做过专访,稍后将采访结果发表于2008年5月6日的洛阳晚报,并引起一时轰动。以下部分内容便摘自程奇先生的采访报道以及郑张先生博文《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新浪直播间聊天实录》。
一、普通话与读书音
众所周知,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普通话其实是现代标准汉语的一种通俗称谓,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郑张先生说,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面对地域方言多、沟通困难的问题。但汉语也有“统一”的一面:从黑龙江到云南,早就能实现“无障碍沟通”,这是近世官话方言扩展的结果。你如果研究过历史就会发现,在古代中国,官方办公、朝廷奏对、会议会盟、读书教学等都畅通无阻,这充分说明,中国早就有了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人们不禁要问:孔子究竟怎样授课,才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弟子都能听得懂呢?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孔子在讲课时,使用的都是“雅言”。
   郑张先生说,在古代没有“普通话”这个词,但早就有类似的共同语言,只是各个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时期叫“夏言”;西周、东周、秦、汉时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后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话”。
  从学术上讲,这4种古代“普通话”虽然叫法不同、相互并不完全一致,但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雅言”来源于“夏言”,“正音”脱胎于“雅言”,“官话”则是“正音”的延续。
  郑张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语言系统有两套:一套是官方的,古代的皇帝、大臣及上层知识分子,在办公、外交、教书和交流时都使用古代“普通话”;在民间,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则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话进行交流。
 那么,在古代这种“普通话”是怎么形成的呢?
 郑张先生笑着说,“夏言”、“雅言”、“正音”、“官话”,其实指的都是“读书音”。
所谓“读书音”,就是学生跟老师学习汉字时使用的标准语音。学生从认字时起,老师教的都是这种读音。
【辨析】
1)据说,夏商时期类似当今普通话的共同语是否称为夏言,“雅”是否通“夏”,学术界看法并不十分一致。不过没关系,叫个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知道我泱泱大中华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体现时代语音特色的全国通用的语音系统即可。这个在认知上应该不难,只需具备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力即可。
2)吟者只想强调,从古至今,我们汉民族的语言系统就一直有两套:一套是官方的,其使用者以读书人和官场人士为主体;一套是民间的,其使用者以各个方言区内的文盲、准文盲、半文盲为主体。就民间方言土语而言,由于仅仅限于在各自的方言区内交流,故此尽可十里不同音。
3)方言土语也能达成有效交流之目的,但受地域限制极大,不同方言区的文盲、准文盲、半文盲使用自家方言土语,一般只能在各自方言区及周边有限的区域内方可有效交流,不同方言区之间则难以有效交流甚或根本无法交流。比如,上海人就基本上听不懂温州话,哪怕是中老年人。
二、读书音之天下通用性及其标准音
为何“读书音”能够通行全国?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的私塾、太学制度非常严格,学生必须一板一眼地学,一旦念书不“地道”,轻则被罚跪,重则挨板子,这使得各地“读书音”虽稍有差别,相互通话却没有问题;二是“读书音”是所有读过书的人,也就是上层社会的通行语言,用“读书音”说话,标志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会“读书音”就意味着你“不够档次”。
 当然,中国这么大,即使老师的板子打得再勤,时间长了,“读书音”也可能受方言影响而出现偏差。
 各地的“读书音”出现不一致时,以哪里的“读书音”为准呢?
 郑张先生认为,判断各地“读书音”对错的标准,就是“洛阳读书音”。
 套用一下现在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中原语言为基础,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利用所有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向全国乃至日本、韩国、越南等“汉语文化圈”传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也不同于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老师教学生时使用的“标准读书音”。
【辨析】
1)“雅言”、“正音”、“官话”、“国语”、“普通话”等等,其实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读书音。普通话语音系统,其实就是现代读书音。吟者之所以习惯说读书音,是想强调与读书人的关系。请大家对此留有印象,这一点至关重要。
2)历代读书音在特定群体中都是天下通用的。大唐的平民教育曾经相当普及,很多学而未成仕的平民百姓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谙熟唐代正音,当然更喜欢唐诗,以致唐代诗人外出巡游时甚至可以不必带盘缠,会吟诗就行,到哪儿行吟都有人能听得懂或基本听得懂。这就是读书音的妙用,方言则绝无可能。
3)历代读书音都是有标准音的。关于唐代正音的标准音问题,多数古音韵学家主张洛阳读书音,但也有人认为是长安音,比如高本汉。这个其实也无关紧要,无论陪都洛阳,还是首都长安,哪里的语音都没关系,天下诗友只需知道唐宋时候曾有一套具有标准音的全国通用的现实语音系统即可。
4)提请注意前文这段:““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也不同于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老师教学生时使用的“标准读书音”。”列位看看,连今天的洛阳方言都不是当年的洛阳读书音,而今闽粤吴湘赣客晋等其它各地方言土语,与唐宋正音就更是不沾边了。也正因此,对一些故弄玄虚、自欺欺人的平水韵铁杆拥趸,吟者曾有“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之说。
三、读书音之至高权威性及高雅性
南北朝时期,尽管洛阳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为保护、推广“洛阳普通话”的功臣,他毅然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汉语、穿汉服,不但进一步确认了“洛阳音”为标准音,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的“正音”。
 唐、宋时期,正式国都在西安或开封,为何“洛阳音”仍是“标准音”?郑张先生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依靠告密在朝廷当官的侯思止读书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讲话,说到“猪”字时,没有按当时标准音即“洛阳读书音”读成“dyo(雕)”,却按首都长安的音读成“jyu(诛)”,闹了笑话,被大臣当场耻笑了一番,武则天听说这个故事后忍俊不禁,笑个不停。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其一,在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在正规交际场合,如果你不说“洛阳音”或说“洛阳音”不标准,即使你用首都长安的“读书音”说话,上层社会人士也会笑话你“不够档次”,这在特别讲究身份、门第的古代,影响绝对不可忽视;其二,在中国古代(★清朝后期除外),不管首都在不在洛阳,皇帝为了办公、交流的需要,也必须学习并熟悉“洛阳普通话”,否则很难和以读书人为主体的文官队伍进行有效的沟通。
【点评】
1)作为促进与维护国家一统、长治久安的重要公器,相较于各地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读书音历来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上至皇帝、朝臣,下至莘莘学子,都有自觉采用规范的读书音标准音的主观自觉和客观习惯,一代女皇武则天也不例外。
2)能操读书音起码可以表明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往往与高雅相关联。作为读书人或者官场人士,如果连当朝读书音都读不好或读不准,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侯思止未按当时的标准音即“洛阳读书音”将猪读成“dyo(雕)”,而是按首都长安之方音读成“jyu(诛)”,结果当场遭到其他朝臣耻笑便是明证。
3)引文中的★号是吟者加的,旨在强调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清代中叶以后,传承了数千年、尽管几经变异却仍大略可窥原貌的汉民族传统读书音,终于迫于满清皇室的压力,十分痛苦而又万分遗憾地失却了官话地位。从此以后,现代普通话前身的前身——满清后期官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汉民族传统读书音先是流落民间,后则只是存在于传说中了。
第二节  《切韵》及切韵系音
一、几句题外话
八年来,在各大诗词园地切磋交流过程中,吟者曾经多次谈及,在汉字形音义三属中,字音的流变性最大,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回顾历史,明眼人不难看出,中国历代普通话语音系统是不断变异的,有时慢些,有时快些,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甚至连史上曾经的一些标准音都说不清道不明。历代正音系统便是对业已变异了的现实语音系统重新厘定标准音的结果和记录,比如《切韵》。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读书音几乎每一次较大的变异,都与异族铁蹄践踏有关,几乎每一次正音,不是因为改朝换代,便是因为遭到异族长期奴役后,标准音系统受到创伤所致。比如五胡乱华,再如金兵南犯,又如蒙元、满清铁骑先后踏破九州。而今,我们当然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唯物史观出发,亦即历史地看问题,就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尤其《切韵》与《洪武正韵》的厘定背景,都与此前汉族政权屈辱的历史有关。
之所以谈及这些,是想提醒平水韵阵营有关人等务必认清,包括现代普通话在内的历代普通话,首先都是维护国家一统、长治久安的重要公器,然后才是骚人墨客创作各类韵文的法定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乃是全体国人应用汉语言文字的根本大法,古典诗词界当然也不例外,没有任何理由不予遵守甚或公然抗拒。
二、从《切韵》序说起
1、《切韵序》
言归正传。下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切韵序》。
切韵序全文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李常伺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源、薛吏部道衡、魏著作彦渊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捨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 “脂” “鱼” “虞”共为一韵,“先” “仙” “尤” “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别。 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响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即灯下握笔,略记纲纪。 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馀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凡有文藻,即须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隔,疑惑之处,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已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析毫氂,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可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之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辙,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 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601)也。
2、《切韵序》简要解读
该序谈及《切韵》成书的由来、参与人员、重新厘定南北统一后标准音时考虑的原则,所参考的古代韵书等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厘定过程还是相当纷繁复杂的。其实也难怪,八王之乱之后,东晋小朝廷衣冠南渡,险遭亡国灭种之灾,苦撑百余年后,原西晋版图演化为长期对峙的南北朝,相持长达169年之久,南北割裂前后持续近300年。南北及各典型地区传统读书音也无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发生了变异,300年前一些原本可以确切感知的所谓古音正音也已很难厘清 。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陆法言等八人才“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实际上就是在当时的混乱状态下,重新厘定出一套他们认为相对科学合理的全国通用的正音系统,其最终结果便是划时代的《切韵》。
【辨析】
1)注意到曾经有人拿这句“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说事,其实彼等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或刻意抬杠。试想,在前述历史背景下,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甄别遴选的过程,否则便是不负责任。但是,那终究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过程的结果才更重要。那过程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划时代的《切韵》,也就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之后最终敲定的正音系统。
2)多数古音韵学家认为,陆法言等主要是依据洛阳音编撰《切韵》的。由于洛阳现实语音已然发生变异,当然需要参考本来源于洛阳音的金陵音,有些字音可能直接就是用的金陵音,有些字音甚至可能直接就是用的古韵书音。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切韵》本身毕竟是内部统一的,纵然是个大杂烩,其实也无妨嘛,此后大家都以其为标准来正音即可。
3)事实上,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上,也曾“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闹个不休”,闹到最后,用多数表决法(每省代表一票),审定了几千个字音,也就是后来于1921年公布的《教育部公布校改国音字典》,亦即所谓“老国音”。这套老国音,实际上就是个以北京音为主体,同时杂糅了其他一些方言音(主要是保留入声)的混合音系。
4)受当时历史及媒体条件的限制,斟古酌今的“老国音”据说只有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一个人会说。于是,到了1924年的时候,北洋政府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又进一步修改了国音标准,决定放弃“老国音”,改为以实际存在的北京语音作为“国音”的标准,被称为“新国音”。这样一来,赵先生也不禁感叹道:“一下子就涌现出了一百万以上可能的师资来代替我(指赵元任)这个孤家寡人”。
5)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假定,即假定当年最终仍是采用了大杂烩的老国音,那么不难想象,经赵元任等少数人一传十、十传百地教授传播,照样可以逐步推开,并且每一个字都是确切可读的,最终每个读书人都得那么读。当时的《切韵》还不就是这样吗?尽管厘定过程中确曾论及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然而一经厘定,那些载入《切韵》并可确切反切的字音,也便成了全体天下读书人的正音规范,当然也就都是确切可读的了。由是观之,切韵音不可读之类论调可以休矣。
6)之所以谈这些,一方面是想批驳切韵音古时便不可读之谬论,另一方面则想驳斥时下所谓东南一带类平水韵方言取“最大公约数”之后,便可冒称中古平水韵之奇谈怪论。也不知是哪位伪学究竟然如此迂腐,在此等之事上,居然也敢奢谈最大公约数!好在吟者数学相当之好,高中最后一年在失学达一册书之多的情况下,参加全县选拔尖子生统考,仍然考了99分(据说没有满分),岂是那么轻易就能被那些伪学究胡乱蒙住的!“最大公约数”之诡辩,亏他们想得出来!
7)此等乱了方寸之人抱个什么当佛脚不行呀?至于如此吗?聪颖的天下书生那么多,究竟想蒙谁呀?又能蒙住谁呀?也未免太过低估现代读书人的智商了吧。彼等若是小学数学学得真好,何妨做一下这道小学题,并说出道理来呢?
“一天,王先生拿出一套卡片,上写从 2 到 99,共 98 个数,每张一个数。抽出两张。相加之后,把和告诉张先生,把积告诉李先生。当然,张和李都不知道对方的数字是什么。于是有如下一段对话:
张:我不知道那两个数字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你也不知道。
李:我本来不知道,你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了。
张:那我也知道了。
问:那两个数是什么?”
呵呵,打个趣而已。
三、《唐韵》、《广韵》、《集韵》以及《洪武正韵》
由于手头没有工具书,以下资料未必十分准确,只是观其大略。
继《切韵》之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孙愐又撰成《唐韵》。《唐韵》语音系统总体上沿袭《切韵》,属于《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先后有两个版本,开元本《唐韵》大致为:全书共分五卷,上平声二十六韵,下平声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总计一百九十五韵。
《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于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加。《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列三千八百七十四小韵,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卷,共计二百零六韵。
《集韵》也是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古代音韵学著作,共十卷。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宋祁、郑戬、贾昌朝等人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和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仁宗乃令丁度等人重修二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反切多按时音注出,相对更符合实际。
金兵大举南犯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北方族群和语音交相融合,尤其是蒙元长达百年全国范围的铁蹄践踏,中原地区原有的现实语音已然面目全非,南方现实语音也已严重变异。及至洪武八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官方韵书《洪武正韵》共16卷时,欲实质性全面恢复唐宋正音已成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此后虽然又经重编,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是历史的遗憾,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异族长期统治结果下的一种无奈。《洪武正韵》也只能尊重现实,撰成全书共十六卷七十六韵,分:平声、上声、去声各二十二韵,入声十韵。其编纂 “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准则。分类和王文郁、刘渊的《平水韵》有较大的不同。《洪武正韵》作为官修韵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没有其他官修韵书大。但因其保留了入声,吟者认为,似可勉强归入切韵系韵书一类。
由上可知,《切韵》成书后,《唐韵》、《广韵》以及更加关注现实语音变化、完稿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的集韵,基本上延续了《切韵》一脉,却也依据现实语音的实际变化不断与时俱进,适时修订。较之唐宋正音,《洪武正韵》最终落个不伦不类,也是因为现实语音系统变异过大,没有办法,实属无奈。倘使北宋御侮能力再强一些,不使南宋偏安临安,或者整个有宋一代国防力量足够强大,能与蒙古铁骑长期对峙下去,不使国民惨遭蒙元长达百年的全面统治,料想《洪武正韵》也不会搞成那副不伦不类的样子,或许直至今日,包括传统入声读法在内的唐宋正音之主干语音系统,仍可作为当今普通话之根基也未可知呢。
以上四种韵书均可视为切韵系韵书,切韵系韵书根据彼时各自的时音,所厘定并记录的不同朝代的正音,便是所谓切韵系音。
【辨析】
1)其中,前三种基本上与《切韵》一脉相承,《唐韵》有所拓展,《广韵》偏重旧文,《集韵》侧重时音。《洪武正韵》虽可勉强列入《切韵》一脉,然彼时现实语音已然严重变异,自是无法与唐宋正音相提并论。清初至清代中叶亦然。
2)究其原因,《切韵》之前,南国并未落入异族之手,北国又有北魏孝文帝对洛阳音采取了保护措施,故仍可大体上确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而《洪武正韵》成书时,蒙元铁骑已然蹂躏九州百年,加之金人对中原及北方地区的长期统治,北音入声已然消失殆尽,南音整体上也已面目全非,《洪武正韵》之不伦不类,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不应苛求,也无法苛求。
第三节  广义韵书与狭义韵书
以上一二两节,我们一直未提所谓平水韵。这是因为平水韵与前述韵书的性质和功用完全不同,根本无法同日而语。为了更好地说明平水韵的前世今生,至此,我们有必要再引入两个基本概念,是吟者自定义的,旨在方便交流而已。由于吟者八年来不断谈及这两个术语,很多朋友并不陌生。但是,考虑到有些朋友未必熟悉,甚或头一次听说,而这两个术语又很重要,那么我们不妨就此再费些笔墨。
一、广义韵书
所谓广义韵书,是指记录某朝某代官话现实语音系统的韵书。比如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宋代的《广韵》、《集韵》,明朝的《洪武正韵》,以及当代的《新华字典》及其审音表等等,都是吟者所称的广义韵书。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历朝广义韵书都是与历代普通话相对应、相适应、相配套,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唐朝的《唐韵》如是,宋代的《广韵》、《集韵》如是,朱明王朝的《洪武正韵》如是,当代的《新华字典》及其审音表亦如是。
由《切韵》而《唐韵》进而《广韵》、《集韵》,再到《洪武正韵》本身,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此仍需特别强调的是,新华字典及其审音表也是一种广义韵书,是对现代汉民族共通语——普通话标准音的书面记录。任何朝代的广义韵书都是有相应的现实语音作为依托或支撑的,如果现实语音系统发生严重变异甚或沧桑巨变,广义韵书却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无法想象的。
【研讨】
1)广义韵书依托现实语音系统厘定正音亦即标准音,又反过来作为正音系统指导人们规范诵读。
2)历代普通话的受众,简而言之只有两种人。一曰读书人,二曰官场人士。古时讲究学而优则仕,因此绝大多数官场人士都是读书人出身,诗家亦然。
3)现实语音系统若是基本没变,则广义韵书可能暂时维持原样,也可能局部优化调整,前者如唐初沿用《切韵》,后者如《集韵》之于广《韵》。
4、改朝换代或现实语音系统发生变异,通常都会修订广义韵书,因为那是治国重器之一。有时可以保持较好的延续性,如《唐韵》之于《切韵》,有时则难于全面追根溯源,甚至连基本复原也相当困难,如《洪武正韵》之于唐宋正音。
二、狭义韵书
所谓狭义韵书,是指在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包罗万象的广义韵书的基础之上,为方便文人创作,按实际音色抑或韵母相同或相近原则,对广义韵书所包含的全部自然韵部进行适当归并简化,用以指导韵文创作的一种实效性极强的阶段性用韵规则。
【辨析】
1)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其结果实际上就相当于一种狭义韵书;
2)奏定同用之二人,在唐为许敬宗,在宋为贾昌朝,其同用结果均属狭义韵书;
3)举子们按礼部韵略同用之规定,自行归并简化的结果也是一种侠义韵书。
4)时下平水韵诗友们时常翻阅的中古平水韵表,当然也是一种狭义韵书。其所依托的现实语音系统乃是唐宋正音,主要应是宋代正音。
5)《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通韵》(十六韵)、吟者几年前推荐的新21韵以及一整套《弹性诗韵》,其实均属狭义韵书。
6)对同一现实语音系统及其广义韵书,不同的人可以归并简化成不同的结果,根本上取决于归并简化者的乐感优劣以及受众群体各异。
7)狭义韵书既可按纸质的广义韵书归并简化,也可按活跃于人们舌间耳畔的现实语音系统之标准音归并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纸质狭义韵书并不是必须的。
8)对乐感尚可抑或较好的诗者而言,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部不成文的完全适用于自己的狭义韵书,吟者也有。也正因此,纵然没有狭义纸质韵书,照样可以随时随地成吟,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口占,照样可以领略自由吟诵之快感。
9)时下诗词界过分看重纸质狭义韵书,离开这根拐杖便不会走路的怪现状是极不正常的。究其原因,平水韵阵营源于无法确读,故只能翻看韵书中死的规定,而新声韵阵营则与新韵诗者过度老化密切相关。当然,平水韵诗者亦然。
三、广义韵书与狭义韵书的关系
广义韵书与狭义韵书的关系,若是一言以蔽之,则可谓皮毛关系。广义韵书为支撑物——相当于皮,狭义韵书为附着物——相当于毛。皮若不存,则毛必定无所依附。时下的平水韵便因失去了声韵性支撑之物,才变成无根之毛的。
广义韵书与某朝某代现实语音系统的关系,亦属皮毛关系。只不过活生生的现实语音系统为皮,而广义韵书则为毛。皮若不存,毛将同样无所依附,亦即事实上失却了记录活生生的正音语音的意义。而今《广韵》的尴尬处境便是如此。
研究或应用声韵时,以上二种依存关系必须统筹考虑,不可偏废。时下一张死去多时的中古平水韵表被神化到极致,便是未能理清这两层关系所致。时下网上流传的《广韵》音实为古音韵学家人为构拟之音,古人未必就是那么读的,因为死无对证,故此为诗填词时不足为凭。
【辨析】
1、狭义韵书不具独立的语音学意义,一般只是韵部划分、平仄归类而已。现实语音系统一旦不存,狭义韵书也便相应地失却了根本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中国大陆而言,时下的中古平水韵表除可用来造神之外,其实什么都不是。
2、广义韵书也好,狭义韵书也罢,均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活生生的现实语音系统,现实语音系统不存,广义韵书与狭义韵书便双双失去支撑,亦即失却实际声韵意义。然其纸质韵书本身却可永存,只不过在为诗填词层面,已无异于一张废纸。若强为之,势必导致读写两张皮。
3、再次强调,活生生的现实语音系统本身,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非纸质化的广义韵书。当无书面狭义韵书时,只要乐感尚可,只要稍具押韵常识,便可根据现实语音系统之标准音自行归并简化,并据此组织押韵。因此,离了狭义韵书这根拐杖便不会走路者,不是年事已高,便是蹩脚的读书人。
第四节  中古平水韵的前世今生及现实尴尬处境
早在前中华诗词论坛如日中天的时候,吟者便曾以赏花人、葬花人等人名义公开发帖辨析,时下所谓平水韵之称谓其实不够确切,应具体称为中古平水韵才是。我们不妨来看看平水韵的前世今生,限于时间和篇幅,以下只能简短截说。
一、平水韵的成书年代乃是金宋末年
不知为什么,此前很多资料包括一些大型工具书都介绍说,平水韵是宋人刘渊所著,分107韵,还不忘找些理由:据信是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年(公元1252年,此时金已亡于蒙古,刘渊只可能在南宋礼部。实不相瞒,吟者对这种瞪着眼睛意淫历史的说法颇为不以为然。是的,我们确实需要民族自信,但是,自信却不应是这种找法,那得自强才行。对此,吟者像反感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一样表示不解。
其实,更权威的说法疑是,早在公元1223年,金平水书籍官(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便已作《平水韵》(吟者注:为行文方便,此等之处一律简称平水韵),将入诗汉字分为106韵,有说是归纳总结唐宋诗人用韵规律而成,也有说是206韵《广韵》的一种归并简化本。事实上,还有比王文郁更早的说法,许古的序文说王文郁也是根据“旧本”加以精校,并非新创。序文还称这个“旧本”所载只是“私韵”,并且流传“岁久”。
关于平水韵的来历,综合各种相关资料,目前有三种说法相对比较靠谱。一是金代平水书籍官王文郁所编106韵《平水韵》;二是南宋人刘渊刻印的107韵《平水韵》,成书时间比王文郁略晚;三是金代平阳人毛麾创编的平水韵,据说时间更早于王、刘二人。至于定论的官方说法,至今尚未见到。
在此,吟者无意详细考证以上具体书名和始作俑者,我们只要知道清初佩文诗韵的韵部划分与王文郁106韵一脉相承,而不应是将刘渊的107韵合并为106韵即可。并且王文郁也好,刘渊也罢,他们刊行平水韵时分别是金、宋末年,而非清初。故此,其所依托的现实正音语音系统只可能是唐宋正音。至于具体归并简化方式,其实也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在旧本基础上精校,还是礼部韵略的进一步归并简化,抑或根据唐宋诗人用韵实际归纳总结,都无关紧要。
那么,究竟什么才关紧要呢?
二、唐诗宋诗用韵与平水韵其实没什么关系
唐人也好,宋人也罢,其为诗用韵与金宋末年才成书的《平水韵》其实都没什么关系,这一点才至关重要。
1、先说唐诗。由上可知,整个有唐一代,无论是王文郁的平水韵表还是刘渊的平水韵表,都还没问世呢,因此2001年1月1日之后,仍被中华诗词学会奉为葵花宝典、仍被中国大陆平水韵诗者奉为美味佳肴的中古平水韵表,与史上最为辉煌的唐诗其实没有一分一毫的关系。换言之,唐诗并不是根据中古平水韵创作出来的。
2、再说宋诗。南宋的历史跨度为1127年~1279年,金人王文郁公元1223年成书的106韵平水韵不大可能给南宋用,及至刘渊的107韵平水韵于1252年问世时,南宋距离灭亡只剩下短短的25年时间。当时战事相当吃紧,蒙古汗国于1259年便已在四川攻打合州,估计也没人有兴致和精力去推广普及刘渊的107韵平水韵,因此宋诗与中古平水韵其实也没什么关系,至多也就是一两分钱的关系,当然可以忽略不计。
【研讨】
1)清初的佩文韵府也好,佩文诗韵也罢,之所以采用106韵,与王文郁的金人身份倒是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大家知道,占据中原大片地盘的金国,便是后金亦即满清的祖上。因此,清初在现实语音业已严重变异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让106韵平水韵死灰复燃,诸如彰显祖先功德、彰显满人汉学水准、藉此奴役汉人等各式各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2)王文郁106韵平水韵表源于对唐人用韵的归纳总结之说,可信性应该不大。一是王文郁版106韵平水韵表原名分明有“新刊礼部韵略”字样,二是王氏距离大唐太过久远,舍近之宋而求远之唐不合常理。此等为将今日如同废纸的所谓中古平水韵表愣与大唐扯上关系,而胡乱攀亲戚的说法不足采信。即便如此,唐人并未按照《平水韵》为诗毕竟是铁的事实。
3)清初现实语音与朱明一朝相较,充其量持平,抑或更是每况愈下,若不是金人王文郁的106韵平水韵表,以及僵化而畸形的科举制,与王文郁平水韵表一脉相承的所谓佩文诗韵料应不会死灰复燃,料想当时便已在一定程度上读写两张皮了。然而,一方面汉族士子有科举晋身之需,一方面作为民族情节的寄托与反抗满清统治的抓手,那张中古平水韵表继续沿用至清末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4)而今封建科举制早已成为历史,满清后裔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实实在在的一员,五十六个民族早已天下一家亲了。一言以蔽之,满清时中古平水韵主导诗坛的历史条件已然荡然无存。关键之关键则在于,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普通话的至尊地位也已经快20年了,支撑依托唐宋正音的中古平水韵表作为全国性正统诗韵的一切条件都早已不复存在,普天之下早已没有哪怕是一人真能读得出听得懂的那张中古平水韵表,怎就能愣是死死地**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愣是风行天下这么多年呢?
三、清代中叶以后中古平水韵表彻底失去现实语音支撑
勉强支撑死灰复燃106韵平水韵表的现实语音系统,至清代中叶,便已开始撤掉支撑。清代中后期,“北京话”便已取代了源于“洛阳话”实为“金陵话”的官话地位 ,慑于清室淫威,满朝文武谁也拗不过清朝皇帝,于是,与现代北京话极为接近的满清中后期官话开始崭露头角。相应地,平水韵表所依托的,虽非唐宋正音原味,却曾经长期具有官话地位的传统读书音现实语音系统彻底失势了。
有史料称,到了清朝雍正帝时期,他有次召见两广的官员,结果双方根本无法沟通。雍正一怒之下,下令将北京话定为普通话,坚决推广下去。至于“罪魁祸首”的广东、福建等地,雍正干脆下令建起了正音书院,让专业的语言教师去传授北京话,而且秀才、举人之类必须要在八年内学会北京话,不然就别想当官了。如此重压之下,晚清官话亦即现代普通话前身的前身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及至清末民初,哪怕是业已严重变异了的传统读书音也只能在民间自生自灭,直至变成了传说。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内外战争不断,并持续多年,加之老新国音相继粉墨登场,即便时下还有120岁的老学究健在,他年轻时其实也没什么机会系统地学习所谓传统读书音了。就算是明初或清初便开始系统地学习之,其实也不是唐宋滋味了。迄今更是未曾听说过哪个家族自唐宋始,便世代为官,并且通过口耳相传,较为系统完整地传承了依托唐宋正音的中古平水韵。
【思考与建议】
1)时至今日,各方面情况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封建科举已成历史,满清王朝也已被推翻一个多世纪了,反抗满清统治的抓手之需也已成为过去时,何况现代读书音其实也是古代读书音的重要演化分支,国家又已立法确立其全国性通语之地位,再死守那张只能看不能读的死的平水韵表,并在全国范围以读书人为主体的诗词界内强推这么多年,实在不知有关人等究竟出于何种考虑。
2)有一个情况倒是颇为值得注意,建议国家安全部门给予必要的关注,那就是前边曾经谈及的:有多位平水韵拥趸在屏间交流时,曾经公然污指普通话为胡语。料想他们应该是无心的,但是,一旦此等论调被境外**恶意利用,并与境内**相互勾结,那就存在隐患了,完全存在哪怕只是舆论上的中华族群分裂的潜在隐患,对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显然是不利的。

3)诚如是,则中古平水韵表或许已然沦为彼等的抓手或工具也未可知,无理强推中古平水韵窃据全国范围正统诗韵之位的幕后推手中,是否就有境内外分裂分子从中捣鬼呢?理论上,这种可能显然是存在的,故此不宜等闲视之。

6

主题

9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14
金钱
65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21: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大已然胜利召开,并已进一步指明方向,有关方面有关人等居然仍不收手、不收敛,究竟底气何来?

点评

二十大精神,没叫你搞韵争,搞内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9 00:29
新旧韵话题容易引起争论,但简单拒绝也不是办法,毕竟新旧韵是时下诗词界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9 0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0: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朝根上刨 发表于 2022-11-8 21:40
二十大已然胜利召开,并已进一步指明方向,有关方面有关人等居然仍不收手、不收敛,究竟底气何来? ...

新旧韵话题容易引起争论,但简单拒绝也不是办法,毕竟新旧韵是时下诗词界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386
贡献
12922
金钱
15515
发表于 2022-11-9 00:2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朝根上刨 发表于 2022-11-8 21:40
二十大已然胜利召开,并已进一步指明方向,有关方面有关人等居然仍不收手、不收敛,究竟底气何来? ...

二十大精神,没叫你搞韵争,搞内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2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5
贡献
16923
金钱
29856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7: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11-9 07:43 编辑

中古平水韵让贤后,将有大量旧转新诗者回归新声韵阵营
-----------------
我删的理由:中古平水钓何时让贤?你是贤,平水韵是糟粕?

点评

她说她的,新旧韵之争并没最后结论。二十大提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式那就没理由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部分——古典诗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9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8: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11-9 07:41
中古平水韵让贤后,将有大量旧转新诗者回归新声韵阵营
-----------------
我删的理由:中古平水钓何时让贤 ...

她说她的,新旧韵之争并没最后结论。二十大提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式那就没理由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部分——古典诗歌。

点评

吟者的201954让贤,2035再让贤,这种政治语言一直充斥在网上,现在又借二十大政治报告贩买他的私货,此私货不删留着干什么?过一会不但删除并警告一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9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8: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典诗歌最特别之处是自韵书问世后,所有诗人都按韵书写,这一传统代代相因一直保留到现在,试图以国家通用语言的发音标准作为诗词用韵统一标准,注定的是行不通。即便运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相信效果也好不到那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2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5
贡献
16923
金钱
29856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8: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9 08:12
她说她的,新旧韵之争并没最后结论。二十大提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式那就没理由抛弃中国传统文 ...

吟者的201954让贤,2035再让贤,这种政治语言一直充斥在网上,现在又借二十大政治报告贩买他的私货,此私货不删留着干什么?过一会不但删除并警告一次!

点评

移到子版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9 0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9 08: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11-9 08:22
吟者的201954让贤,2035再让贤,这种政治语言一直充斥在网上,现在又借二十大政治报告贩买他的私货,此私 ...

移到子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2 01: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