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11-5 11:25 编辑
扯淡:读雨箭蛙兄之《辜鸿铭》 雨箭蛙兄有诗咏辜鸿铭: 汉学弘扬西渐灰,译将孔孟向天垓。宜留鼠尾皇权慰,难遏潮头民智开。
谁付狷狂逢乱世,人传杯妾笑樗材。经纶满腹惜何用,无奈微辞怪杰哀。
先说说辜鸿铭其人。辜鸿铭(1857~1928)可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通晓欧洲大陆所有的语言,获得了一大堆博士头衔。辜鸿铭曾任北大教授:穿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扛着大烟袋唯一的怪人。他一生热衷于将中国的传统儒家经典翻译成外文,并大力向西方世界推介宣扬中华文明——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其影响之大没有第二。他在北京给外国人讲课,门票当时2块银元一张,就这样还一票难求,比当时最红火的京剧名家门票贵了近一倍。他曾对人讲,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位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他辜鸿铭。他认为刚从美利坚博士毕业归国的胡适先生,水平低到不值一提……
俺对辜鸿先生是十分敬仰的。他的书俺读过两本,一本是他讲的《论语》,一本是《中国人的精神》。
言归正传,来说说身背雨箭者的这首《辜鸿铭》。整体来说,至少有四句文法不通,按下先不表。
“汉学弘扬西渐灰,译将孔孟向天垓。”起句除了前两个字是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字——原因是身背雨箭者仅知道“西学东渐”或者“东学西渐”,却不知此中的“渐”是平声(jiān,十四盐),意思是“流入,流”;“东渐”,就是“向东流”,引申为“向东传播”。西学东渐,是一个学术术语,特指从明朝中叶开始,西方传教士大规模向东方传播西方文明这一历史现象。一个字是平还是仄,不过是一个包子上的褶子,姑且略过。首联想表达的意思,俺猜测可能是:中国传统汉学向西方传播不起色(灰:黯淡),(于是辜先生)就将孔孟等儒家经典翻译到遥远的西方。可能想表达这层意思,只是功力不逮,失去了章法。如果以上猜测是对的,那么首联可以改为“汉学西渐志未灰,译书孔孟向天垓。”
“宜留鼠尾皇权慰,难遏潮头民智开。”颔联出句想表达是“宜留鼠尾慰皇权”,可是依照原作那样的语序,其实就是病句,文法不通了。“鼠尾”就是前清的辫子(用得很不雅),这里特指辛亥革命之后那些顽固的遗老遗少所保留的辫子,北大教授除了辜鸿铭先生,还有大名鼎鼎的林纾先生。辛亥革命之后,皇权已经不存在了,不管说“皇权慰”,还是“慰皇权”,于理难讲。这些“顽固”遗老之所以留辫子,与其说是捍卫皇权,不如说是捍卫传统文化。以辜鸿铭先生为代表的那些遗老当年所作所为,现在回过头去审视那段历史,愈觉得难能可贵——在帝国大厦分崩离析之际,想到我中华文明将被外来文明所取代,以致湮灭,其忧也深。其实,辜鸿铭的辫子是剪掉以后,重新留起来的,不是原装的了。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向世人昭示看到我辜某人,就知道传统文化还在,我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我辜某人。颔联最大的问题是在文法层面不对仗,虽字面看上去啥也不缺了——这种猫盖屎式的做法,在初学者那里很普遍的。
后面四句就不讲了,注意第六句、第八句也有文法层面的问题,留与诸位诗兄磨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