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10-23 10:03 编辑
扯淡:“蜀相”与老干体 前面一篇《扯淡:说“凑”》主要点破了一些诗友还不具备捏沙成团的手劲儿,搞得一句七言文法不合、意思晦涩。接下来,从立意之角度,再整体评议一下“蜀相”同题中出现的老干体现象。
通常大家印象中的老干体,似乎出现在吟咏时下一些关于时政方面的话题,这么认为也符合实际——其实,老干体作为一种模式,无处不在,比如此次同题“蜀相”,就涌现了数篇老干体。
老干体的主要特征是用已经标签化的语言、语气、词汇等堆砌起来的。蜀相祠堂,这个题目中容易出现的标签:隆中对、出师表、五丈原……
比如,蛙兄之颈联“出师表见孤忠意,五丈原存尽瘁心。”——标准正宗的老干体,如假包换。又如陈兄之颔联“人诵出师前后表,鸟啼来客短长音。”——此联不仅对得勉强,意思也显得无聊。
诸葛武侯之伟业,史家高评早就不稀罕,诗家之高评可能到了老杜才到了天花板,以后成为定评,无以复加。
很多人就纳闷,若不贴上这些标签,那还算是咏“蜀相”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让我们再次回头诵读一遍老杜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先,九门不得不点破:很多诗友根本没有读懂老杜这首《蜀相》——这从他们同题步韵很容易看出来,蛙兄如此,陈兄亦然。
老杜这首《蜀相》是明暗两条线:明着写诸葛亮,暗着写刘备。刘备巨眼识才俊,诸葛亮方一展雄才大略——君臣风尘际遇才是最难得的——这也是使得英雄泪满襟之深旨所在:英雄也包括老杜本人。
话说到这里,请诸位有兴趣的回头再读读蛙兄等人的作品,就知道九门所言不虚。
有了以上之考量,俺写之前,首先想到如何才能避免“熟套子”——躲开那些褪了色的“标签”。
成都武侯祠 九门提督 祠堂内外好清华,谁忆南阳曾种瓜。羽扇自挥风偃草,瑶琴敢抚指轮花。 娶妻才匹颜如玉,诫子德同蓬倚麻。享祀千年何忍独,论功多半属黄家。
蛙兄、陈兄等人认为俺写的不是诸葛武侯,更像写一位乡绅,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标签”。蛙兄等人之所以写成了老干体,本质原因在于眼里全是标签,思维定势了。
现在的武侯祠堂恐怕早就不是老杜那个时候的规模与气势,毕竟门票现在摆那里,好大一棵摇钱树——现在的门票钱,老杜肯定是付不起的。
以下解析,仅是向诗友们告知俺的构思思路,不是为了强调拙作有多好,谨记,谨记!
首联是以眼前祠堂之气势,令人慨叹此处供奉的曾经是一耕夫?
颔联出句是文韬、对句是武略。诸葛孔明有君子之风范,牧民那是轻而易举。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对句之眼在于一个“敢”字——蛙兄说,要能将抚琴与空城计联系起来就好很多——其实,此处正是写诸葛孔明大胆弄险,西城退敌。当然,这可能不是信史,鲁迅先生似乎说过“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
颈联写诸葛孔明之齐家。一个人品德如何,从一桩婚姻即可看出端倪。荆襄名士黄承彦,听说诸葛亮有娶妻之念,就主动向诸葛亮推荐了自己的掌上明珠,可见魏晋风度不仅仅在于“药与酒”。黄承彦向诸葛亮推介自己的女儿时说,小女头上黄毛几根根儿,肤色黝黑,不过才能与阁下不相上下——话未说完,诸葛亮是一口应承——岳父大人,颜值不重要。诸葛亮自从娶回来黄家姑娘,学业见识突飞猛进,从此一骑绝尘。据九门考证,其实黄家姑娘并不丑,只是黄承彦老先生试探诸葛亮是否真如水镜先生宣称的那样德才兼备、见识卓绝。从大周“三太”到诸葛亮之妻,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杰出的贤内助。诸葛孔明国务繁重,但也没忘记对儿女的教育,《诫子书》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教育论文。陈兄说《诫子书》里没有“蓬麻”——书呢,读是读了,然不会融会贯通。
尾联那是打抱不平。武侯祠里只供奉了诸葛亮一人,有点儿太那个了——给黄家姑娘一尊塑像是不是更好呢?夫贵妻荣,咋不讲究了呢?毕竟,相夫教子不是一件儿容易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