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谈辘轱韵、进退韵和葫芦韵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10-21 20:1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学习古诗词时经常会看到辘轱韵,进退韵等,那么什么是辘轱韵、进退韵?
   律诗押韵很严格,除了第一句可以押邻韵以外,双数句押韵必须是一个韵部。在科举考试中,如果邻韵出现在双数句混押,就是落韵,但是,邻韵在双数据混押,也有人说是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辘轳象声词,表示轮子。今天很多人作“辘轳格”诗,把一句诗分别放入好几首诗的不同位置。另外,还有进退韵、葫芦韵、兼韵等等名词很容易令人混淆。

一、辘轳韵
   相对来说,“辘轳韵”是被提得最多的。因为宋人中有很多作品,标明了“辘轳体”,比如杨万里的五律:
《城上野步用辘轳体》
守劲无遣暖,晴行失老怀。(九佳)
叶飞枫骨立,萍尽沼乔开。(十灰)
路好仍回首,泥残敢放鞋。(九佳)
登临不须尽,留眼要重来。(十灰)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作品,四个韵字,因此可以清楚看到韵部变化。
   那么我们从这首作品来分析,“辘轳体”是不是就是二、六句押一个韵“九佳”部(怀、鞋),而四、八句押邻韵“十灰”部(开,来)?
我们再来看一首陆游的自标“辘轳体”,看看是否能印证我们的规律发现:
《东山避暑用辘轳体》
避暑穿林随所之,(四支)
一奴每负胡床随。(四支)
望秋槁叶有先陨,
未暮赫日无余晖。(五微)
轮囷离奇涧松古,
勾輈格磔蛮禽悲。(四支)
北岩竹间最惨栗,
清啸倚石真忘归。(五微)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作品,五个韵字,因此粗看会感觉稍微复杂。但是我们把握一点,“辘轳韵”之类的变格级别是高于“孤雁出群”之上的,首句是否入韵,是否入邻韵,我们都到了讨论“辘轳韵”的地步了,就可以不予关注——不用看首句押韵,只看二、四、六、八句用韵即可。
二、六句押“四支”部(随、悲),四、八句押“五微”部(晖、归)。
   所以,从北宋两大诗人自标“辘轳体”来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辘轳格”的形式,那就是一首律诗中的二、六句韵脚字为一个韵,四、八句 韵脚字为邻韵,就好像一个井里打水的辘轳,周而复始地韵部滚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辘轳韵”。
二、进退韵与双辘轳韵
  现在普遍对“辘轳韵”的定义是: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这种定义叉是从何而来,为何和宋人创作的“辘轳体”却不相同?这种说法出自如今被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的南宋严羽的 《沧浪诗话》: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瓜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谩列於此,以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除了前面说的“不足为法”的双用韵(单句用仄同韵,双句用平同韵)之外,严羽对“辘轳韵”“进退韵”都做出了定义标注:“辘轳韵”是双进双出,是指律诗的二、四句同韵,而六、八句则押同一邻韵,而上面陆游、杨万里自标的辘轳体,则只能称之为“进退韵”(一进一退)了。这就相当吊诡了。
严羽虽然以《沧浪诗话》闻名,自然也能算
个诗人,只是在诗歌创作的地位上远低于陆
游、杨万里.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本身这种押邻韵的格式探索以及如何称呼,在不同的诗人眼中,看法也是不一致的,只不过陆游、杨万里等没有为这一格式做出定义,后人按图索骥,就以严羽小正了。可我们怎么知道严羽就不是呢?如果陆游留下一篇诗话,说一进一退才是辘轳韵,那就没有后来者对严羽说的认定了。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标题里标上“辘轳体”的诗作,在严羽拥趸的眼中并不是“辘轳韵”而是“进退韵”。实际上,对不采用严羽说法定义的诗人,有另一种自洽说法,即“一进一出”为“辘轳韵”
,而“双进双出”为“双辘轳韵”。如同时代项安世的《送李宪颧江陵师双辘轳格》,注意标题中标明了“双辘轳格”:
《送李宪颧江陵师双辘轳格》
表铒计已决,艰难人尽非。(五微)
犹烦使者斧,往载师臣旂。(五微)
万事本无事,一移无不移。(四支)
因书汉三府,鸟尽木为迟。(四支)

  这不就是严羽定义的“辘轳韵”嘛,同时两安
世还有一首标题带格的作品,说起来好笑,他这首律诗又标的是“辘轳体”,而并非双辘轳格”:
《任以道总干生日辘轳体》
身长如玉脸如童,(一东)
抱朴存真道气冲。(二冬)
陇上木牛新拄颊
箧中芸蠹旧蟠胸。(二冬)
周正已报初阳匝,
商历方开远算洪。(一东)
不竞红尘桃李月.
雪中桧桧自舂容,(一东)

   首句不管它,仔细看二、四、六、八的韵脚字安排,这不就是他自己说的“双辘轳格”,严羽所说的“辘轳韵”嘛。
   所以,要厘清这团乱麻,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要拿出中庸之和稀泥的手段来看,也没
什么难的。
   那就是“一进一出”(二、六押韵,四邻韵)者,“双进双出”(二、四押韵,六、八押邻韵)者,都叫“辘轳韵”。只不过严羽
称呼“一进一出”为“进退韵”,而其他一些诗
人(写诗名气比严羽大,但是没写诗话)认
为“双进双出”为双辘轳韵。
   就是这么回事儿,大家如果搞懂了,就不但不会被那些动辄拿格式审诗的人唬到,甚至可以反问他们信的是严羽呢,还是信的是陆游,杨万里?因为详细定义下,同一个词“辘轳韵”在不同的人中是有不同的解释的
这就是我开始说的大家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要尊重自己的逻辑判断的原因了。
很大一部分人,不过是人云亦云,严羽说有
进退韵,那当然就是有了。实际上在写诗的
人中看来,无非就是辘轳韵和双辘轳韵。
  因为是被主流拋弃的落韵写法,所以一直以
来也没有人统一这个标准。真正写诗的人其
实也不是很在乎这个事儿,还是那句老话
二十一世纪了,说平水韵都被人嘲笑了,还拿被元明清文人都抛弃的东西唬人。
   
三、葫芦韵
   葫芦韵的说法,比较能上台面的是黄朝英《湘素杂记》 中的记载: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日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设矣。
  按照黄朝英(宋人)的说法,葫芦韵是指“先二后四”的排韵模式,同时他指出的“辘轳韵”和“进退韵”与严羽的看法一致,但是严羽并没有“葫芦韵”一说。这就很有问题了,哪里来的“先二后四”,看过专栏的朋友都知道,即使是律诗首总共也只有五个韵字,如何“上二下四”地出现六个韵字的安排?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葫芦韵”是出现在首句入韵的十句五联排律(二句押韵,四、六、八、十句押邻韵)中,或者首句不入韵的十二句六联排律四句押韵,六、八、十、十二句押邻韵)一这就不存在说是律诗的变格了,这已经成为排律的变格,而排律本身由于篇幅过长,在格律诗中相对边缘(今天还有写),所以这种定义即使是对的,也没什么意义。
  问题是还不一定对。正因为这种模糊性,所以后世代的文人,也在探索、寻求这种称呼的合理性。为什么叫“葫芦韵”?不就是下部丰满大于上面嘛,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先二后四”?“先一后三”(首句不入韵),“先二后三”(首句入韵)不就符合了“上小下大”的押韵结构了吗?不要说“先一后四”,因为那就是首句押邻韵的“孤雁出群格”,这么讲可能比较混乱,看个例子。近代诗人有将苏轼的 《傅尧俞济源草堂》 归入葫芦韵其诗为:
微官共有田园兴,
老罢方寻隐退庐。(六鱼)
栽种成阴十年事,
仓黄求买万金无。(七虞)
先生卜筑临清济.
乔木如今似画图。(七虞)
邻里亦知偏爱竹,
春来相与护龙雏。(七虞)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七律,首联第二句押邻韵,因此形成押韵格式“先一后三”的局面称之为“葫芦韵”倒也似模似样。再提醒大
家,这不是“孤雁出群格”,孤雁出群口北联首句押邻韵,这里首句是仄收,不也不存在邻韵、出群之说。但是这毕竟和文献记载上的定义有出入,所以这也是模糊的,要么你信《缃素杂记》,《青箱杂记》中的“上二下四”“先二后四”那就不是律诗的问题,要么就信沈瘦东的把这葫芦韵结构改为“上一下三”,你看,这又是知识框架和逻辑推理的问题了。
   所以,很多问题,答案在于我们自己怎么看待,考据不一定能得到真相。不过能考还是要考的,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像陆游、杨万里一样,标出自己的诗格作品是“葫芦格”的呢?是有的,但问题是从宋朝到清朝,有且仅有一篇,即南宋陈造的《次韵杨宰葫芦格》: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九青)
雪后菊未死,兩馀山更青。(九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十蒸)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十蒸)
   可这不是严羽之“辘轳体”,项安世之“双辘轳格格”么?到底哪一种才是合理说法?这首作品是次韵作品,所以杨宰的作品应该也是陈造认为的“葫芦格”,可惜已经查不到了。因此陈造这首次韵作品,也就成为了以“葫芦格”命名的唯一作品。但是万一陈造的认识错误呢?这就是所谓“孤例”,说明不了问题。
其实在宋朝诗人进行押韵灵活的探索中,各
自为战,各自命名,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
像“孤雁出群格”
“辘轳韵”、“进退韵”“葫芦韵”等等,包括其它联中使用邻韵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些形式甚至没有命不要说统一,杨万里就作了很多这种诗,但是并没有为这种单字出韵的现象命名,比如他的 《和仲良春晚即事》:

几许春缯好,谁令绿遽深(十二侵)
风光曾著眼,时序只惊心(十二侵)
永日便月寝,怀法若吟羁(四支)
春归犹作客,晴少更多阴(十二侵)
   为什么宋人没有给这种随意邻韵取个花名呢?很显然是这种灵活过了头的押韵形式,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辘轳韵”等则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同,得以花名留存,但还是没有进入主流。
   “孤雁出群格”之所以能得到主流认同,还是在于宋前,或者说《广韵》之前,唐人作品中有大量首句邻韵的现象,因为地方语言差异,或者因为《大宋广韵》的韵部划分过于细致,导致很多诗歌无法整理归纳。唐人明明写的七律(自注),却因为你的新韵书变成了押邻韵出律了,实在有点说不过 去了。
  此“孤雁出群格”这种规则之外的灵活,大多数人的认可。而“辘轳韵”等,实际上是在押韵规则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做出的故意灵活,对诗歌创作是友好的,并且能够激发更多人创作热情,那么为什么没有得到主流承认呢?因为规则向来是过往不究,未来必严,
“孤雁出群格”是对过去的宽宥,而“辘轳韵”等更多的是对成熟规则的挑战,自然更加困难。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水韵》的出现,《平水韵》将《大宋广韵》的206个韵部直接砍半,合并成为106个韵部,这其中的非就是邻韵的大合并。这意味着原本在南宋末之后就变成了相同的韵部,这末必不是诗人们各种押韵灵活试探的激发,但是
它就从根本上解決了邻韵问题。
   你要押邻韵,平水韵直接给你合并了。就好像中华新韵,直接用汉字韵母来对接,这是一场跨维度的升级,所以自从南宋末《平水韵》推出之后,什么“辘轳韵”,“葫芦韵”就没有人再提起了。除了首句,其他韵脚必须同韵部,否则就直接视为落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