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無羽 于 2015-5-16 19:22 编辑
诗词的语言表现艺术初探(之一) 巧用成语 诗词的语言要求高度精炼。有人把七绝的二十八个字比成二十八个兵将,意思是每个字都 必须精心安排,各司其职,不能有余字、懒字。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不是诗作者自己 的创造,一般的讲不宜入诗。试想,如果一联七言诗中,每句用一四字成语,象“万马奔腾歌 四化,百花齐放颂三中”,那么作者的创作成分还余几许?但是,巧用成语(包括熟语和固定 词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倒可以增加诗趣。常见的方法:
一是易位——将成语放在七言诗的三、四、五、六字的位置上。历史上,诸葛亮伐魏和陆游抗金, 前线司令部都设在陕西南郑,他们的战略目标也几乎一致:“北定中原”。陆游在《示儿》诗中 巧妙地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的这一熟语,结果成了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袁子才以聪明著称,他有一联诗,一连用了两个成语:“人如天马行空惯,笔似 蜻蜓点水轻。”其他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神游五岳三山上, 心在千家万户中。”(荒芜)又如:“莫道红颜知己少,诗魂犹悼薛涛笺。”(胡积飞《蜀中忆 旧·望江公园》)古今的这些作者都善于把成语放在七言句中的三、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淡 化了成语的痕迹,增强了诗句的力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插字——“愧我捉襟常见肘。”(郭詹波)在“捉襟见肘”成语中加上一“常”字,可见其 窘迫的时间之长。又如:“谁云鬼斧与神工”(胡积飞《伍山石窟》);“莫道生花凭妙笔,且缘 笑傲在江湖。”(胡积飞《无题·一壶漂泊》)
三是压缩——史鹏有一首《谢友人寄枣》的五绝,后两句是:“分甘情谊重,怎忍囫囵吞!”把 “囫囵吞枣”这一成语省去“枣”字既照应了题,又押好了韵,更深化了情,慧心自见。又如: “半生风雨凭谁识,二册诗书帚自珍。”(胡积飞《甲申杂感》)“敝帚自珍”成语省去“敝” 字。
四是拆开——李汝伦的“革了十年文化命,翻来一部祸民书”,把“文化革命”这一固定词组拆 开,变换了原词的內涵,寓庄于谐,饶有风趣。熊鉴的“不因畏噎而忘食,岂许虚荣便负心”; “马后忡忡谁放炮,牛前耿耿我弹琴”,都是拆用成语的好例。又如:“日久人心犹可见,路遥 马力有谁知”(胡积飞《感怀寄友》)当然,成语的压缩和拆开,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不仅是 巧用的问题了。
五是变成语为对仗——凡是四字成语前后二字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者,均可拆开作为 对句使用。如伏家芬的《少林寺》:“壁能见性身留影,水可明心苇作船。”便是把“明心见性” 的成语拆开作对仗的。又如:“人赖地灵能毓秀,地缘人杰每驰名”(胡积飞《游乌镇》)拆“ 人杰地灵”。“剑胆挥戈日,琴心击楫时”(《贺吟长黄稀老先生米寿》)拆“剑胆琴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