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5

谈写诗要有韵味(上世纪九十年代旧文)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0-10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10-10 09:52 编辑

谈写诗要有韵味


       旧体诗词,除了它优美的形式、严谨的格律之外,最有生命力、最让人倾倒,历千余年而不衰,而不可代替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就 在于它的韵味了。韵味,又称诗味,气韵,灵性,灵气;再细分, 诗还讲风骨、气势。词分豪放、婉约,一句话,就是一首诗,读来 或催人泪下,或激越情怀,或让人心旷神移,或教你如醉如痴,总 之,就是要能够打动人的心。能打动别人的心的诗,就叫做有诗味。 否则,你说的再有道理,而读者不为之所动(或者别人根本就不愿 读下去,“味同嚼蜡”),这诗就叫做没有诗味。那么,要怎样才 能使自己的诗有诗味呢?那首先就要弄清楚,你为什么写诗?古人 说,“诗言志”。志,就是作者的情感。一首诗如果是纯客观地记 述一件事,没有作者自己的情感在里面,那么,这首诗就是纯客观的, 慨念化的,谁来写都是一样的。例如写五一、写十一,因作者对劳 动节、对国庆节的感情不同、体会的角度不同,应该是写法就不同; 就因为这些不同,诗就因人而异,诗就显示了自己的个性,这诗的 产生也就有了生命!一首诗如果没有个性,张三写的跟李四写的一 个样,或者同一个作者去年写的跟今年写的一个样,这样的诗就是 概念化的,这就不是别人爱读的诗了。有人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把 一年的全部节日的诗都写出来,春节、国庆,端午、重阳,到时候 就投出去,一般情况下,有关刊物报纸也采用,一采用,他就认为 自己的诗有很高的价值了。初学写诗,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要提高, 就得跳出概念化的圈子。李白和杜甫不同,李商隐和杜牧不同,我 们要研究他们的不同,我们要研究唐诗五彩宾纷的世界!近现代, 毛泽东的诗和叶剑英的不同,鲁迅的诗和郁达夫的不同……,前者 同是革命领导人,后者同是五四以后的文学家,他们的诗为什么各 有鲜明的个性呢?我们要用心去读他们的诗,花大力气去研究他们 的诗,而不是止于平平仄仄平平仄。

       旧体诗,必须讲格律,格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平仄。 但讲平仄而不是凑平仄,凑平仄的诗句就不是好诗。例如,“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好句子;为了和它相对,仄仄平平平仄仄,对成“鬼死三千今去密”,人对鬼,七十对三千,古 对今,来对去,稀对密,平仄对仗天衣无缝。可是它却逻辑不通, 人死了才叫做鬼,它在这里却说“鬼死三千”。这是讽刺硬凑平仄 对仗的一个笑话,是要我们写诗不光是为了合乎格律,更重要的是 要有咏味。而要有咏味,首先就要对自己的诗注人真情实感。 旧体诗的咏味有时是靠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的。有 的诗各句的内容互不相干,它靠读者自己用感情把它联接起来。也 就是说句与句之间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写出来,它要靠读者用自己的 体验去补充它。郁达夫把旧体诗的这种情况叫做“句断而意联”。 举一个例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 时。”这四句话的内容各写一件事,逻辑上互不相干,但它写出了 一个人的幸福体验,使人一读就感觉它是一首好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两句各写一种场景,它是通过读者自己把黄河平原 的美感联接起来的。旧体诗的比喻象征,有时也是句断意联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句子;“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尘 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这样的句子,我们读来,无不是 靠我们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把互不相干的两者联接到一起。并且,作 者对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同读者往往是不一样的;读者是根据自己 所处的时代、环境来体验诗意的。这就是诗的生命力,这就是好诗 上千年后还有人爱读的原因。同时,各个读者之间的体验更不相同: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映入读者脑子里的林黛玉形像就有一百个。 一百个人读《阿 Q 正传》,映入读者脑子里的阿 Q 形像也是一百个。文学,是靠读者脑子的再加工而使其形象更为丰富、并各有所不同 的。所以,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是随着时间的不同、随着读者的各异而变化的。正因为如此,好的文学是永久的。我们所创作的诗词,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读,有更长的时间得其存在。

                      (摘于金筑子《诗联杂谈》第30页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09
贡献
13058
金钱
1547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10-10 1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死为鬼,鬼死为jian(去声,上渐下鬼,读聊斋能遇到)。

点评

《五音集韵》说:“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0-10 1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557

帖子

521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10
贡献
823
金钱
2211
发表于 2022-10-10 10: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22-10-10 10:07
人死为鬼,鬼死为jian(去声,上渐下鬼,读聊斋能遇到)。

《五音集韵》说:“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

点评

是上渐下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0-10 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557

帖子

521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10
贡献
823
金钱
2211
发表于 2022-10-10 1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不二 发表于 2022-10-10 10:25
《五音集韵》说:“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 ...

是上渐下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13

帖子

900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33
贡献
2280
金钱
3450
发表于 2022-10-10 20:13: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赏诗只读诗中之意,而不识诗之体,今人写诗也多是只求意,已不顾诗之格,这是今人和古人最大的区别,宋诗就是以意胜,而不是以韵胜,宋以后的诗包括当代,人们的追求还是以意胜,而不是诗本身的以韵胜,一代自有一代之文学,没必要强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的现当代文学,总是听到说当代诗词要入当代文学史,所谓的二十四史,是后一代对前一代写的史,而不是现在人对现在人自我写史,可以写一本像唐代《河岳英灵集》这样的出来,当代就有人写过一本《海岳风华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13

帖子

900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33
贡献
2280
金钱
3450
发表于 2022-10-10 20:5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先生对于写诗要有韵味,这样的论述,没有说到点子上,一首七绝或者七律,本身就是有韵味的,这样的韵味就建立在起承转合上,这是写诗的最基本要求,

我这里说的韵味,是说的诗的风格,第一点,就是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第一种韵味,第二点,就是清初王渔阳提出的神韵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是第二种更高层次的韵味,

这就是我对诗的韵味的理解,一首诗好不好,可以有多种说法,有其中的侧重点,比如唐诗以情胜、以韵胜,宋诗以意胜、以理胜,最终来说,还是要说到诗的风格上来,就是风骨、气骨、气格,论高下,当代诗人的创作有风骨的几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