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10-9 17:26 编辑
扯淡:诗写滇池答金池长老 金池长老认为,没有去过滇池,似乎就写不出滇池之风貌、神韵。乍一听,也有几分道理,也能忽悠一小部分人。滇池,既是一个天然湖泊令游人流连忘返,也是一个人文胜迹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写滇池不见得非游览之后,不曾去过一样可以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取决于作者的才情与谋篇的视角。
诚然,比方说要写滇池的荷花,这是一个具体事物,要写出其与杭州西湖荷花不同之处,恐怕难度系数陡然加大了。若两处荷花没有认真体察与对比,读者读了滇池荷花总觉与自己门口泥塘里的荷花无异,那就失败了。但是,将滇池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写作视角就截然不同了。滇池驰名中外,很多书籍、媒体多有记录描述,很多关于滇池的事实资料随处可见,即使没有去过滇池,也对其有很多了解——这些基于事实的了解,不会因为金池长老久居昆明而不同,也不因为九门从未去过而有异。
那么,古人是不是也这样做呢?答案是肯定的。比方说,作者的朋友被贬谪云南昆明,朋友还未启程,作者也没去过昆明,在喝饯别酒的时候,作者吟诗相赠往往都会提及贬谪之地如何如何,似乎对那里了如指掌。朋友致仕乞老归田,作者赠诗也会有声有色地描述朋友之家山如何如何,庭植荆槐,院栽梧桐,左邻颜巷,右傍庾园——事实真的那样吗?非也。
因此,俺在构思的时候,就注定不会拘泥于那里的一草一木,而是以大视角去俯瞰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滇池。
金池长老等诸位大枷可能读不懂,故自我评注一下拙作(有点儿自谦之意):
天柱折时初是海,地维绝处自成湖。 起得横空出世,大手笔也(《淮南子·天文训》)。嘿嘿,此时不吹啥时吹?
龙头汲水源流活,螳斧劈山田亩腴。 金池长老应该熟知这些。为滇池注入活水的是盘龙江,下泄湖水的是螳螂河,螳螂川是田祖躬耕之处。
剑指枢庭风雨异,联吟盛迹古今殊。
出句是“武”,对句是“文”,够味吧?不用再多言了。
丹青数纸难描画,可上高楼一览无? 如此结尾就是规避了不曾游览而会受到抨击的“风险”,这就是“虚”,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妙啊,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