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7

宋朝的考试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0-5 06: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2-10-5 06:33 编辑

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
三月上旬,朝廷差知贡举、监试、主文考试等官,并差监大中门官诸司、弥封、誊录等官,就观桥贡院,放诸州府郡得解士人,并三学舍生得解生员,诸路运司得解士人,有官人及武举得解者,尽赴院排日引试,及诸州郡诸路寓试试得待补士人,并排日引试。国子监牒试中解者,并行引试。如有避亲者,就别院引试。朝廷待士之重,差官之际,并令快行宣押所差官员入内,到殿听敕。其知贡举、监试、主文,并带羞帽,穿执乘驭,同诸考试等官,迎引下贡院,然后锁院,择日放试。诸州士人,自二月间前后到都,各寻安泊待试,遂经部呈验解牒,陈乞纳卷用印,并收买试篮桌椅之类。试日已定,隔宿于贡院前赁房待试,就看坐图。其士人各引试三场:正日本经,次日论,第三日策预试人照合试日分集于贡院竹门之外,伺候开门。放试士人,各入院内,依坐位分廊占坐讫,知贡举等官于厅前备香案,穿秉而拜,诸士人皆答拜,方下帘幕,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随手上卷。至晡后开门,放士人出院,纳卷于中门外,书知姓氏,试卷入柜而出。其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亦有八厢太保巡廊事。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于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录所誊录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如卷子考中,发过别房覆考,如称众意,方呈主文,却于誊录所吊取真卷,点对批取,定夺魁选。伺候申省奏号揭榜取旨,差官下院拆号放榜。中省魁者殿试陛甲,恩例前十名亦如之。补试中榜者,三太宗武三学为生员。举人中省闱者,俟候都堂点请覆试,不过一论冒而已。覆试毕,然后到殿也。此科举试,三年一次,到省士人,不下万余人,骈集都城。铺席买卖如市,俗语云“赶试官生活”,应一时之需耳。
.
.
.




不考诗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6: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荫补未仕官人赴铨
每岁三月上旬,应文武官荫授子弟、宗子荫补者,并赴铨闱就试出官。朝廷差监试、主文、考试等官,就礼部贡院放试。试中者三名取一名。文臣试两场:本经及刑统义,第三日愿试法科者听。武臣试《七书》义。三学生员入试,中榜者升内舍。其时亦有试宏词、法科、馆职、贤良方正。三省堂后官及六部吏,并试法科,升补额名。并是排日放试,合差外诸司等官吏,并循诸试例。如省闱年分,移于八月放试,中榜者赴吏部伺候帘试过参,注差遣。武选中者,就兵部右选厅铨量读法,注授出官。其文武铨魁特转一资。恩例,铨魁仍置局,造题名集,设同年宴于西湖。帅运诸司,俱有送助,以为局费。盖临安辇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报榜之徒,皆是百司衙兵,谓之“喜虫儿”。其报榜人献以黄绢旗数面,上题中榜新恩铨魁姓名,插于门左右,以光祖宗而耀闾里,乞觅搔搅酒食豁汤钱会外,又以一二千缗犒之。此其常例也。

.
.





不考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6: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士人赴殿试唱名
诸路举人到者,排日赴都堂,帘引讫,伺候择日殿试。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士人诣集英殿起居,就殿庑赐坐引试,依图分庑坐定,各赐印刊策题,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士人入东华门,各行搜检身内有无绣体私文,方行放入。午则赐食与士人,其砚水之类,皆殿直祗直供办。午后纳卷而出。旧制,士人卷子仍弥封,卷头打号,然后纳初放官,次下覆考,考定次第,后送定参详一同,方定甲名资次,而定夺三魁。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睹三魁,排定姓名资次,然后宣唤三魁姓名,其三魁听快行宣唤数次,方敢应名而出,扣问三代乡贯年甲同方,请入状元侍班处,更换所赐绿靴简。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状元官授承事郎,职除上郡签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务郎,职注中郡或下郡签判。或无见阙,则节推察推之职。三魁进诗谢恩,上赐御筵,赐诗与状元。以下第一甲举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如有魁及前下名太宗学内舍生员,并升甲。恩例,其老榜者,谓之特奏名为魁者,附第五甲,补迪功郎。余皆授诸州文学助教。武举进士,前三名照文科为状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赐紫囊、金带、靴、笏。状元授秉义郎,榜眼授从义郎,探花授保义郎。俱殿步司正副将之职。除武举进士,皆循文科例,赐进士及第出身。如进士欲赴御教场内躬弓升甲,听从其便,盖招箭班祗直也。帅漕二司,于未唱名前,差人吏客司官等项,行排办礼部贡院充文科状元局,或别院、或借祥符寺充武科状元局,以伺唱名。帅漕与殿步司排办鞍马仪仗,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马带羞帽到院,安泊款待。每日祗直,皆两司给官钱供应。及于诸州府守臣、诸路三司,及制阃殿步三司等官,俱有馈送助局钱酒。两状元差委同年进士充本局职事官,措置题名登科录。帅司差拨六局人员,安抚司关借银器等物、差拨妓乐,就丰豫楼开“鹿鸣宴”,同年人俱赴团拜于楼下。文武状元注授毕,各归乡里。本州则立状元坊额牌所居之侧,以为荣耀。州县亦皆迎迓,设宴庆贺。如遇龙飞年分,则三魁黄甲及其余进士,皆倍加恩例,却与常年不同,则状元可除下郡通判。于此可见士子读书之贵,而朝家待士之厚,不可不知也。故书以记,为士者察之。.
.





不考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6: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  闱
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贡举应试,诸州郡县及各路运司,并于此日放试。其本州贡院,止放本州诸县应举士人。运司放一路寓居士人,及有官文武举人,并宗女夫等。本州贡院在钱塘门外王家桥,运司贡院在湖州市。三学生员就礼部贡院赴解试,宰执、侍从、在朝文武官子侄等并于国子监牒试,则就州县,并于十五日为头排,日试三场。若诸州府及各漕司,亦于十五日放试。其诸处贡院前赁待试房舍,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亲朋馈送赴解士人点心,则曰“黄甲头魁鸡”。以德物称之,是为佳谶。杭城辇毂之地,恩例特优。本州元解额七十名,今增作八十九名。诸州各有定额,两浙运司寓试士人约一百名取一名,有官文武人及登仕郎皆十人取一人。国子牒试则五人取一名。太宗武学士人约四五人取一名。举州贡院放榜之际,帅臣亲往院中,开拆一银牌,亲书得解人姓名,付捷音往报。诸路州郡供设“鹿鸣宴”待贡士。又取程文次者为待补,名数无定额,伺来岁朝廷放补,诸州路得补士人皆到都就试,中榜者则入太学为生员,免三学。得补者经吏部给授绫缗,然后参学。此朝廷待士之重,功名皆自此发轫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6: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  校
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高宗南渡以来,复建太、武、宗三学于杭都:太学在纪家桥东,以岳鄂王第为之,规模宏阔,舍宇壮丽,学之西偏建大成殿,殿门外立二十四戟,大成殿以奉至圣文宣王,十哲配享,两庑彩画七十二贤,前朝贤士公卿诸像皆从祀,每岁春秋二丁,行释奠礼,命太常乐工数辈用宫架乐歌《宣圣御赞》,赞曰:“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今古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共誉。惟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置学官,自祭酒、司业、丞、簿、正、录等共十四五员。学有崇化堂、首善阁、光尧石经之阁,奉高、孝二帝宸书御制札,石刻于阁下,以墨本置于上堂之后。东西为学官位。主上登极,则临幸学宫,奠谒宣圣,及赐诸生束帛。学官斋长,谕俱沾恩霈。高宗朝幸学之时,曾幸“养正”、“持志”二斋,两斋长谕:已免解人,特与免省;未免解人,与免解。恩例:其两斋生,并免将来文解一次。太学有二十斋:扁曰“服膺”、“身”、“习是”、“守约”、“存心”、“允蹈”、“养正”、“持志”、“节性”、“率履”、“明善”、“经德”、“循理”、“时中”、“笃信”、“果行”、“务本”、“贯道”、“观化”、“立礼”。十七斋扁,俱米友仁书;余“节性”、“经德”、“立礼”斋扁,张孝祥书。各斋有楼,揭题名于东西壁。厅之左右,为东西序,对列位。后为炉亭,又有亭宇,揭以嘉名甚夥。绍兴年间,太学生员额三百人,后增置一千员,今为额一千七百一十有六员,以上舍额三十人,内舍额二百单六人,外舍额一千四百人,国子生员八十人,诸生衫帽出入,规矩森严,朝家所给学廪,动以万计,日供饮膳,为礼甚丰。月书季考,由外舍而升内舍,由内舍而升上舍,或释褐及第,或过省赴殿,恩例最优,于此见朝廷待士之厚,而平日教养之功,所以为他日大用之地也。太学内东南隅,设庙廷,奉后土神,即土地神,朝家敕封号曰“正显昭德孚忠英济侯。”按赞书,相传为中兴名将,其英灵未泯,而应响甚著,盖其故居也。理或然与?自是遂明指为岳忠武鄂王,况鄂国已极于隆名,宜庙食增崇于命祀,谨疏侯爵,未正王封,仍改庙额曰“忠显”。神之父母妻子,下逮将佐,皆有命秩,华以徽号。  宗学,在睦亲坊。按国朝宗子分为六宅,宅各有学,学各有训导之官。中兴后,惟睦亲一宅,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专以训迪南班子弟。嘉定岁,始改宫学为宗学,凡有籍者,宗子以三载一试,补入为生员,如太学法。置教授、博士、宗谕、立讲课,隶宗正寺掌之。学立大成殿、御书阁、明伦堂、立教堂、汲古堂。斋舍有六,扁曰“贵仁”、“立爱”、“大雅”、“明贤”、“怀德”、“升俊”。  武学,在太学之侧前洋街。建武成殿,祀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以留侯张良、武侯诸葛亮配,累朝诸名将从祀。学规依太学例试补,月考课升名。然教养之法未备,下礼兵部措置,立养士额,置武博、武谕各一员。淳熙、嘉泰,主上临幸武学,谒武成王,行肃揖礼。学建立成堂。斋舍有六,扁曰“受成”、“贵谋”、“辅文”、“中吉”、“经远”、“阅礼”。宗武学,俱有学廪、膳供、舍选、释褐,一如太学例。  杭州府学,在凌家桥西。士夫嫌其湫隘,故帅臣累增辟规模,广其斋舍,总为十斋,扁曰“进德”、“兴能”、“登俊”、“宾贤”、“持正”、“崇礼”、“致道”、“尚志”、“率性”、“养心”。又有小学斋舍,在登俊后。以东西二教掌其教训之职。次有前廊,录正等生员。各斋有长谕。月书季考,供膳亦厚,学廪不下数千,出纳、学正领其职。仁和、钱塘二县学,在县左,建庙学养士。仁和学有斋舍四,扁曰“教文”、“教行”、“教忠”、“教信”。钱塘学有斋舍六,曰“友善”、“辨志”、“教行”、“教信”、“教文”、“教忠”。诸县学亦如之。各县有学官,次有学职。生员日供饮膳,月修课考,悉如州学。州学廪,各县学不下数百,以为养士之供。医学,在通江桥北,又名太医局,建殿扁曰“神应”,奉医师神应王,以岐伯善济公配祀。讲堂扁曰“正纪”。朝家以御诊长听充判局职。本学以医官充教授四员,领斋生二百五十人。月季教课,出入冠带,如上学礼。学廪饮膳,丰厚不苟,大约视学校规式严肃。局有斋舍者八,扁曰“守一”、“全冲”、“精微”、“立本”、“慈用”、“致用”、“深明”、“稽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贡  院
礼部贡院,在观桥西。中兴纪年,诸郡贡生,类试于各路转运所在州府就试。绍兴十年,诸州依条发解,将省殿试展一年。向后科场,自十二年省试为准。至十四年,诸州发解如故,三年一次,降诏自是为定制。贡院置大中门。大门里置弥封誊录所及诸司官,中门内两廊各千余间廊屋,为士子试处。厅之两厢,列进士题名石刻,堂上列省试赐知贡举御札,及殿试赐详定官御札,并闻喜宴赐进士御诗石刻。别试院在大理寺之西,专以待贡士之避亲嫌者。本州贡院,在钱塘门外王家桥以待本州九县士人发解之处。两浙漕司贡院,在北关门外沈家桥,以待两浙路寓士及有官人宗女夫等发解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7: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两大特点。


其一,宋朝的科举考试推行任用考试,这一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只能算得上是资格考试,考生在中榜后只能算是获得做官资格,并不会直接授予官职。宋朝统治者直接取消了科举考试中部分烦冗的考核流程,比如吏部参与考核。宋太宗时期,士子通过殿试后即可取得进士称谓;宋真宗时期又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五甲等,只要能够及第就可以授官职,比如大理寺评事、知州通判等。根据记载,两宋时期的130多位宰相,其中就有120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任用考试的推行位皇帝集中了大批士子,也为人才选拔拓宽了渠道。


其二,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门第限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当时选拔人才的权力都掌握在门阀贵族的手中,平民百姓及庶出子弟都难入仕途为官。隋朝时期,尽管科举考试能够让寒门子弟通过考试为官,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士族的权力过大还是限制了科举制度的实施。宋朝时期,为解决士族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赵光义多次告诫主考官要选贤举能,切记不可徇私舞弊。而后诸多庶族子弟都凭借能力通过科举为官。为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官方还发布诏书允许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这直接打破了门第的限制。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解试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入门阶段,考生只有通过解试才能进入后续的考试阶段。当时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朝廷对不同地区举办的解试考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当考生有亲属在本州考场范围内为官时,便会被安排到较远地区的考场。省试则是在春季举行,由各州或转运司送贡士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也被称为“春闱”,考官主要由皇帝来任命。殿试也被称为“廷对”,一般都是由皇帝担任主考官,过程十分严格。古代一般能够入选殿试的进士都被称为“天子门生”,使得君臣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宋朝针对以往科举考试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主要有3项措施。第一,禁止举荐士人。唐朝时期采用公卷制形式,他们会将考生平日的诗文送到有学问的官员手中,然后评价文章的好坏,让考官提前了解考生,这也为作弊提供了便捷。很多有权势的人利用这一漏洞,帮助考生舞弊。宋朝初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公荐制度,但是效果非常差,宋太祖于是严令禁止公荐和私荐。



第二,将殿试和锁厅考试制度化。殿试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参与的对象都是通过省试的贡士。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于是决定自己亲自担任主考官,直接避免了吏部省试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即便你能够通过省试,但也在皇帝面前无法蒙混过关。锁厅考试则是针对主考官,也就是在考试前主考官要受到严密地监视,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个月,这也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的事件发生。


第三,推行糊名和誊录制度。唐朝时期已经开始采用糊名和誊录制度,但仅限于吏部考核官员期间,不久后就被武则天废除。宋太宗时期,继续采用糊名制度,这直接将贡举中的不公平现象扼杀在摇篮里。所谓誊录就是官吏抄写卷子,然后将其封存完整才能送给上级评阅,这避免了有的主考官通过笔迹来识别考生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宋朝统治者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全方位阻止了科举舞弊的现象,满足了广大文人心中的科举公道。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宋朝虽然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发端,但在宋朝科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国家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影响深远,即便是现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07: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考什么,究竟是重经义还是重诗赋,也做了积极的探索。

在唐朝,明经和进士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虽然这两科的内容屡有变化,但基本上是明经着重帖经和墨义,进士侧重诗赋。

所谓的帖经,就是给出一行或几行经书中的文字,要求将其中故意隐缺的文字填上,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所谓的墨义,也就是以书面的形式,简单直接地回答经义。

墨义答题的格式较为固定,以“对”开始, 而以“谨对”结束。

如考试题目是:“‘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

这是《论语·宪问》第三十七 段中孔子的一句话,考生要知道这里的七人,是指古代的七位隐逸之士,即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

所以标准答案就是:“对: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簧、仪封人、楚狂接舆也。谨对。”

如果考生不知道答案, 就答“对:未审。”

由于帖经和墨义考察的是记忆能力,只要熟读经典就能考中,录取的名额也多,往往是进士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得第颇为容易。

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意思是说明经中第容易,即便是30岁中第,也属于年老的了。相对而言,进士中第很困难,即便50岁中第,也尚属年轻。

虽然唐朝的“取士之科,以明经为首”,但应举之人,往往搜章摘句,“只念经疏,不会经义”,“正如和尚转经相似”,如同会说话的鹦鹉一般。

因而全社会上上下下,都颇为轻贱明经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进士科考察的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才能,为时人所看重。
《唐国史补》中记载:“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义实集其中。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

时俗所尚,众望所归,也使得一些饱学之士、英发才俊只应此科,这就使得进士科在当时众多的科目中,得以脱颖而出,一骑绝尘。

所以当时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之说。

随着唐朝历史的发展,进士科日渐显贵,而明经科则日趋沉沦。

宋朝承袭唐朝的发展路向,最初也是趋重诗赋、崇尚进士科,鄙薄记诵、冷落明经科。

宋朝常科的考试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和明法 等。
  进士科之外的其他科目,统称诸科。




由科目名称的变化,就可见明经科已经不能与进士科相比伦。

以擅诗赋中进士之后,往往升迁迅速,位至通显。进士及第即一等的进士,大多数都可以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而明经科的遭遇,则每况愈下。

流风所及,以至于:

“有司待之之礼,亦不与进士等。进士入试之日,主文则设案焚香,垂帘讲拜。至学究,则彻幕以防传义,其法极严,有渴至饮砚水而黔其口者,当时传以为笑。欧公亦有诗云:‘焚香礼进士,彻幕待诸生。’其取厌薄如此。”(《朱子语类》)

进士和明经在科考之初的礼遇,就已经有天壤之别。

然而,经术毕竟是“王化之本”“致治之源”,熟读经书、通晓经义是传统士人的天职,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改变重文学、轻经术的社会风习,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六艺,“责治道之大体”,淡化诗赋,“舍声病之小痴”,一直为众多恪守正统观念的人士所呐喊和倡导。
  
北宋时期的几次变法,都包括了对这种社会风习的移易和矫治。

宋神宗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他提出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精贡举”。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中记载的他的言论,在他看来,六经才是治国治人之道:
“而国家乃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这样就决然选择不到经国济民之才,即便选择到了所谓的人才也建树不了经国济民之业。

为此,他在要求各地学校延请“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的同时,又建议改革取士之法。

“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

庆历四年推行的庆历新政,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做了新的规定。

省试分策、论、诗赋三场,改变了过去先诗赋后策论的顺序,以突出策论的地位,加强策论的重要性。

废除帖经和墨义的考试形式,举子有通晓儒家经典愿对大义的,则考试经典大义十道。

在这同时,新政还规定:士人必须在学校学习三百天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州县的“发解试”;废除密封誊录试卷,由各级学校各地方官员保证举子的学历和操行。

这些做法,势必使权势、贿赂、私情和个人喜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回到“通榜”乃至察举的老路上去,动摇宋朝初年一系列以公正、公平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因而引起了众多的反对。不到一年,新政大臣纷纷调离朝廷,包括科考内容在内的全 部新政被废除,先诗赋后策论的做法复旧。

在经过激烈争论和反复比较之后,在科举科目方面,宋神宗最终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

科举只设立进士科,原来的诸科都并入进士科,罢除诗赋、帖经、墨义,改用大义、论、策取士。每个考生要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此外还要兼治《论语》《孟子》。所选治的一经称大经,兼治的《论语》和《孟子》称为兼经。每试四场,第一场试大经大义十道,第二场试兼经大义十道,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策三道,礼部试策,增二道即五道。殿试也一改以前试诗、赋、论三题的做法,只试策一道。

虽然包括明经在内的诸科,这时都纳入到了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只有单一的进士科,但此进士已非彼进士。

考试大义或经义,就是从儒家经典原文中,摘出句子或段落作为题目,要求考生作文阐发其中的的义理。

这种形式与“论”相似,但“论”出题的范围不限于经典,而及于史书和诸子,经义出题的范围,则严格限定在儒家经典的范围之内。


既要通晓经义,表述也要有文采,两者兼备才算合格,与明经科考试墨义,只是粗解章句完全不同。


经义的格式发展到南宋后期,已经比较固定,成为元明时期八比文和八股文的滥觞。

宋神宗之后,王安石罢相,司马光执政,开始“元祜更化”。
作为王安石最坚定政敌的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几乎所有的新法,但保留了科举改革的基本成果。

在他看来,取士应当先看一个人的德行如何,而后再看他的文学怎样;即便单纯就文学而言,也应该首先着眼经术,其次才是文采。

他认为废罢赋、诗以及经学诸科,是“革历代之积弊”,专以经义和论策试进士,则是“复先王之令典”,是“百世不易之法”。

但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学派,极力主张恢复诗赋取士。

在这种压力下,最后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元祜四年,正式分立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
诗赋进士要在《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选择一经。

第一场试所选习经义二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试赋及律诗各一首,第三场论一首,四场试子、史、时务策二道。

而经义进士,则必须选择两经,以《诗》《礼记》《周礼》《左传》为大经。

《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


《左传》得兼《公羊》《谷梁》《书》,《周礼》得兼《仪礼》或《易》,《礼记》《诗》并兼《书》,可以选择二大经,但不得选择两中经。
第一场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一道,第二场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一道。

第三、四场如诗赋进士一样试论和策。

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为去留,名次高下,则参照策、论综合评定。

哲宗亲政后,开始“绍圣绍述”,废除了司马光的做法,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

在此之后,“士子各徇其党,习经义则诋元祜之非,尚词赋则诮新经之失,互相排斥,群论纷纷。”

争论尽管激烈,但是否恢复诗赋取士,朝廷一直是议而不决,直至亡国也没有结果。
南宋初建,很快就设立了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科,但不久之后,一度又合并两科为一科。
这样分合无常,令考生不知所从,无有定向,颇多不便。

绍兴末年,朝廷议定复立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并“永为成宪”,直与赵宋王朝相终了。
可见,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直处在摸索过程之中。

《宋史》中记载:“熙宁、元丰以来,经义诗赋,废兴离合,随时更革,初无定制。”

经义与诗赋的分合,与时变化,重经义还是重诗赋,因势消长。


在中国科举史上,总体而言前期重文学,后期重经术。

宋朝的探索之路,精彩地呈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其中的几次科举改革,则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枢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2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