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3
金钱10414
贡献7953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3 点
贡献- 7953 次
金钱- 10414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2-9-10 01: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2-9-15 06:00 编辑
以下举古代诗话中明确论为齐梁格的诗例加简要说明,如《全唐五代诗格》: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双侧双平格。《钓翁》诗:“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依槛云依依。”
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说明:
所谓四平头格即句首全用平声起句,即是后来说的失粘失对,王力先生曰拗粘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征。
所谓双侧双平格即句首前四字全都是失替句。
所谓两平头格即是后来说的失粘。
赵执信《声调谱》中的齐梁体和半格:
齐梁体
和杜麟台元志春情【沈佺期】
嘉树满中园,氛氲罗秀色。不见【不粘上句】仙山云,倚琴空太息。沉思若在梦,缄怨似无忆。青春【不粘上句】坐南移,白日忽西匿。蛾眉【不粘上句】返清镜,闺中不相识【末二句古体,亦兴(案:疑是与之误)古诗相入】
宿东亭晓兴【白居易】
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独抱一张琴,夜入东斋宿【折腰】。窓声度残漏【此句却粘不折腰正调】,帘影浮初旭。头痒晓梳多,眼昏春睡足。负暄檐宇下【第五字用仄】,散歩池塘曲。南雁去未回,东风采何速。雪依瓦沟白【第五字仄】,草绕云根緑。何言【不粘上句】万户州,太守常幽独。
若上句末字平,及下聮与上聮相粘,便是仄韵律诗也。
边笳曲【温庭筠】
朔管迎秋动【末字仄】,雕阴鴈来早。上郡【不粘】隠黄云,天山吹白草。嘶马【不粘】渡寒碛【末字仄】,朝阳照雪堡。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
晴云【李商隐】
缓逐烟波起,如妬栁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波销【三平】。萦歌怜画扇,敞景弄柔条。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次句与末句上下不粘,只本句调】。
○半格诗
小阁闲坐【白居易】
阁前竹萧萧【第五字平】,阁下水潺潺【律句】。拂簟巻帘坐,清风生其间【五平字】。静闻新蝉鸣,逺见飞鸟【可平○惟此诗此字以独仄见律】还【此以上古体】。但有巾挂壁【第古字仄○古句】,而无客叩闗。二疏返故里【第五字仄】,四老归旧山【古句】。吾亦适所愿【第五字仄】,求闲而得闲【后六句齐梁○第二字上下粘,末字上下谐】。
《诗人玉屑》
江左体
引韵便失粘,既失粘,则若不拘声律;然其对偶特精,则谓之骨含苏李体。「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杜子美卜居)
用韵方面的,如《金针诗格》
诗有数格
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轳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提到了这几种用韵方式:
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谩列於此,以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说明一下:严羽所说的律诗明显具有广义性,譬如把崔颢的黄鹤楼之拗律也作律诗看,这是古人于律的认知上跟后人有差别之故,所谓律者,吕也,从广义上说,古人把可以入乐的诗都包括在律诗之中,如盛唐的《河岳英灵集》等便以入不入吕律为律诗的依据;当然,所谓葫芦、辘轳、进退等用韵方式除了冯定远所指出其用韵不论双只外也被王力先生在《诗律余论》中提出了批评。
说明:
类例不少,王力先生说,拗粘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征,这跟《围炉诗话》中所论的‘沈约、谢、王融创为声病,于时文体不可增减,谓之齐、梁体,异乎汉、魏、晋、宋之古体也。虽略变双叠韵,然文不粘缀,取韵不论双只,首不破题,平仄亦不相俪。’是一致的。所谓‘七言变体 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如老杜诗云:「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体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此七言律诗之变体也。’,据此而言变体者是不知文义,所谓变体是指改变原来的体式,跟瀛奎律髓卷二十六的变体相似,所指的是改变风格,所以这里的变体并不是指诗体上的分类,体式已变可知已非原诗体,况所谓变者有个先后的问题,齐梁在前,近体在后,岂有后来变为前者仍曰是后者变体之理?但是,王力先生论正变明显要严谨得多,【变格只是变通一下仍然合律,这是赵执信所谓“拗律”和“变而仍律”。】,体与格旧时虽有混淆,但明显的是体所指的是全面性的,而格所指的是体之下的分支性的,故,近体律诗言正变当以格为凭才更显准确。
王力先生在《诗律余论》中曰: 【讲律诗必须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正格,也就是近体诗的一般作法。正格很重要,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若不讲求正格也就无从掌握诗律。第二是变格,变格只是变通一下仍然合律,这是赵执信所谓“拗律”和“变而仍律”。赵氏虽然讲的是平仄,但是对于押韵和对仗,也可以由这个原理类推。第三是例外,不构成格律。具体说来是这样:
1正格就平仄说:五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仄平脚的句子每字就论;七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一三不论,仄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就押韵说:必须严格地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
2.变格就平仄说:可用各种拗救,又仄仄脚可以连用三仄收尾,如果倒数第五字用平声的话。就押韵说:可以起
句借韵;就对仗说:可以在颔联和颈联当中只用一个对仗,又可以共用三个对仗(只有尾联不对)
3例外就平仄说:用古体诗的平仄,如“昔闻洞庭水(“昔”字仄声)、“八月湖水平”(仄平脚的律句倒数第四字不能用仄声)等等。就押韵说:用了通韵(实际上是出韵又叫落韵);就对仗说:彻首尾用对仗。
讲诗律必须区别一般和特殊、正格和变格。如果过于强调特殊、以例外乱正规,那就简直无诗律可言。如果只讲正格、不讲变格,那又不够全面,会引起读者许多疑问。因此,我认为必须把正格和变格同时讲透,例外可以少讲,对初学者来说,甚至可以不讲,以免重点不突出,妨碍掌握格律。】,故:后来之学诗者不可不察,把齐梁体混淆为近体律诗的变体是诗史不明、诗体不分、概念混乱的伪理论,把写成了失替、失对、失粘、失韵、失对仗、三平尾等等通通自言曰律诗变体的流毒和危害极大,大至足以摧毁近体的诗律理论,后来之学诗者言近体律诗的正、变应以王力先生之论为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