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4|回复: 9

[转载] 我理想中的批评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发表于 2022-9-4 0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鸣声韵 于 2025-1-4 11:19 编辑

我理想中的批评   洪烛

  新世纪,随着新媒体异军突起,文学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跟重新洗牌的文学现场相比,真正能够领风骚的批评缺席,至少是滞后的。它仍像是一头代表着旧文明的老牛,被不断提速的文学火车远远甩到夕阳中。四处寻找新出路的创作,对批评的失语或脱节颇有怨言。我不想重复新老作家们的牢骚,与其气愤地批评批评不该是这样的,不如畅想一番: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即使是一头牛,也该是好斗的公牛,看见谁跑得比自己快就眼红得想追的那种,哪怕追的是一趟火车。换个诗意的说法:批评就该有一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哪怕累死在穷追不舍的路上,都是光荣的。可我们当下的批评呢,仍然不温不火地闲庭漫步。
  连文学的翻译都被形容为一种再创作,文学的批评更应如此。

  我理想中的批评,应当把这种再创造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创作的尾巴或附庸,而是创作有效的延伸,是作者的激情与梦幻在批评家手中的接力,是作品的灵魂在他者的视野里继续生长。如果说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无穷的阐释,好的批评应当向那无限的可能性勇敢挺进,并至少使其中的某一种得以实现。


  我理想中的批评,重在发掘原作的潜能,假如毫无新的发现,那真正属于“多余的话”了,有何存在的价值?何必画蛇添足?批评家虽然不是发明家,但起码应该是发现者。替更多的读者揭示原作中不是一眼就能望穿的风景,乃至风景的内核。他的勘探,甚至超过作者的预期与储备,使作品的指向获得新的可能,新的空间。
  我同样呼唤能出现挑战者式的批评家。勇于站在创作者的对立面,总是能找到对手的软肋,一针见血地点到穴位。他同样也是发现者,又高于一般的发现者,因为他还发现了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说出来,给创作领域敲响警钟。他就该像牛虻一样,刺激得作家们向更高的境界一路狂奔,在创作活动中再也不敢偷懒。如果失去了天敌与危机感,创作的动物必然放慢脚步,甚至可能退化。最严肃的批评家,就该是完美主义者,不断地给创作者制造难度,提升难度。如果文学变成无难度的写作,不仅是作家的惰性或急功近利使然,同时意味着批评家的失职,意味着批评对创作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勇敢的批评有助于造就勇敢的文学,因此,我呼唤有难度的批评,尤其是对无难度的写作乃至伪文学宣战的批评。
  真正的文学必然有痛有痒,批评要够得着文学的痛处与痒处。批评应该是入木三分的强刺激,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象征性抚摸,那只能增加文学的麻木。难道,还觉得今天的文学麻木得不够吗?


  我理想中的批评,对僵死的文学有重新启动乃至再造的功能。前提是:它必须学会说不。对伪文学说不,对腐朽的教条说不,对扼杀理想的庸俗说不。如果连不都不敢说或不会说,批评的精神何在呢?
  网络时代,“专业批评”不专业或不敬业会让人失望,“非专业的批评”反而迎来新的生机。网络文学现场,活跃着无数非职业批评家,非著名批评家。这些草根批评家,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无所顾忌地对现在进行时的文学创作发出批评的声音。正因为有感而发,且不带功利性,才不乏真知灼见。
  我在新浪网开了几年博客,专发自己的诗歌散文,许多博文的评论栏有成百上千条网友跟帖。我总是逐一阅读,即使对其中讽刺与挖苦的“酷评”也从不删除。网民的鉴赏水平非常高,文风犀利,语言鲜活,使我屡屡有被“点穴”的快感与痛感。我把这类网上留言形容为“微批评”即微型批评。尤其那些微型“酷评”,使我听见了在熟识的文友中不大容易听见的声音,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创作中这样那样的毛病,进而可能加以修正。有一次,我将诸多网民对我的“酷评”集中转载,并写了一篇《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的博文回应,这种态度得到了更多网民的赞同。
  是的,批评就该给作家带来压力,而作家就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批评与创作形成互动,才是有意义的。网络现场,是在呼唤自由的批评,是在恢复批评的自由。文学的宗旨是“说真话”,批评也应杜绝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


  我理想中的批评,不是构成创作的平行线,而是有交会、有交锋,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能扭转或引领创作的趋向。创作与批评的角力,其实又形成一股合力,使文学就像一棵雌雄同体的古老乔木,在自觉与自省中向更高处生长,追求着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重复。批评不是文学的外力,而应是文学自身具备的内功。


  我理想中的批评,是旗帜鲜明的,不是态度暧昧的。是横刀立马叫阵与对阵的,不是敲着边鼓助阵的。批评家与作家应该是棋逢对手,兵对兵将对将的,而不是坐在观众席上的亲友团,更不是帮助营销的托儿。批评家的人格是独立的,批评才是有骨头的。


  恐怕是为了营造或不破坏文学的“和谐”,当今占主流的是“鸽派”的批评。这本没错。但如果批评界“鹰派”缺席,文学的天空将是单调的。记得以前有诗人说过:对于创作,团结是一种力量,不团结也是一种力量。是的,独创比合唱更能体现文学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最真实最有包容性的大合唱,才是最高意义上的和谐。批评跟创作一样,需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杜绝了假嗓子,有血有肉有骨头的批评家,才能以有爱有恨有体温的批评,赢得作家与读者的双重尊敬。(洪烛)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批评就该有一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哪怕累死在穷追不舍的路上,都是光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1: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文学必然有痛有痒,批评要够得着文学的痛处与痒处。批评应该是入木三分的强刺激,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象征性抚摸,那只能增加文学的麻木。难道,还觉得今天的文学麻木得不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想中的批评,是旗帜鲜明的,不是态度暧昧的。是横刀立马叫阵与对阵的,不是敲着边鼓助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血有肉有骨头的批评家,才能以有爱有恨有体温的批评,赢得作家与读者的双重尊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1448

帖子

72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58
贡献
1813
金钱
2885
发表于 2025-1-4 1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的或者说是理想的批评,在网上:是寻道的,求是的,为公的,坦率的,文明的。而不是为虚名,为一己,甚至是为诱人眼球,为胡言乱语有话说,以至为狭隘偏执、报复泄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19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37
贡献
5490
金钱
1000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1-7 0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种,一种是立场相近,批评是讨论某些细节,希望说服对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另一种是立场不同,不可能说服对方,批评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不能搞错了,把自己人当成敌人,也不能把敌人当成自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0
贡献
3241
金钱
476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0: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鸣声韵 于 2025-1-13 10:51 编辑

袁宏道水平极高的七律,起首两句对比鲜明,结尾更有言外之意



古代学子从小接受儒家学说,怀揣忠君报国思想,渴望大显身手,造福一方百姓。虽然很多才子无法在仕途中施展抱负,但是他们依然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更期盼神州大地可以涌现一位贤明君主,引领人们建设美好和幸福的家园。

明代中晚期时局动荡不安,皇帝整日沉迷于酒色,遇到危急情况只会慌作一团,而朝廷中又 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良将,文武大臣们都相互推卸责任,让很多有志之士深感迷茫。下面分享明代袁宏道的一首诗,感受其内心的波澜起伏。

感事
明 ·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诗人,他24岁进士及第,入仕后曾当过知县、国子博士等职务。袁宏道主张文学创作必须独抒性灵,而不可一味地模仿古人,不然就失去了时代特色与创作活力。

袁宏道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社会正值危机四伏、内外交困,而皇帝与其近臣却每日纸醉金迷、耽于享乐,让很多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面对如此岌岌可危的形势,袁宏道虽然心中非常迷茫,却又无力扭转局面。这首诗就表现了作者感慨时事、忧虑社稷的怅惘情怀。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起首两句写景状物,并表现出作者无奈的心情。天气晴朗、山色微茫,诗人整日徘徊于江畔滩头,醉意朦胧,又显得忧虑重重。湘山即君山,又名洞庭山,坐落于洞庭湖中。

美好的景观反衬出江头独醉,传达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愁闷,也为后文烘托出悲戚的气氛。面对大明王朝忧患相仍的局势,诗人不愿归隐,只好借助几杯浊酒、一杆秃笔,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接下来作者便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诗人说我期待了很久,也未曾听见边关传来的捷报,却只得到了很多形势危急的消息。世事纷纭,朝堂中争论不休,文武大臣们更显得束手无策,三殿代指朝廷。

露布是指古代的檄文、捷报,以及其他紧急文书。由于事情紧急,所以这些文件未经封装就可直接宣布,目的是为了让四方都可迅速得知。垂衣是指垂衣而治,代指天下太平,皇权稳固。“不见、尚闻”承转自然,表达出诗人焦虑的心情。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颈联抒发议论。诗人认为在处理边务上,从来只有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以及击败侵略者的进攻;而所谓的中策和下策则毫无价值。而此时群臣在朝廷上对于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意见,却是莫衷一是,分歧很大,也就可能耽误了时机。

诗人以此表明自己赞成奋勇抗争,并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就一定可以为百姓们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太平世界。反之,如果畏首畏尾,一味地消极应对,甚至委曲求全,必然让敌人得寸进尺,社稷和苍生也将永无宁日。边筹,是指有关边防的政策和谋划。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时值深秋,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伫立于郊野之中,秋风落叶,荒草萧瑟,本无机心的白鸟反而避人远飞。诗人觉得白鸟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更是失去了信任,实在让人感到悲伤。

袁宏道水平极高的七律,起首两句对比鲜明,结尾更有言外之意。首联通过晴色与独醉的对照,表明诗人的焦虑心情;中间两联描述边关和朝堂的情况,抒写作者忧愤感受。结尾对“白鸟”的一幅特写画面,更是传达出身边的人们忽然变得草木皆兵,甚至相互猜疑,实在令人心忧。全文铺叙得当、层层递进,彰显出明代才子的不凡诗歌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1448

帖子

72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58
贡献
1813
金钱
2885
发表于 2025-1-27 14: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该是好斗的公牛,看见谁跑得比自己快就眼红得想追的那种”
——这不好。批评不是嫉妒,也不是好斗。要有主动性和负责精神,但一定是是客观评论,是理解和认知。好的予以绍介,不好的给以批评指引。
批评是卫道,是指引创作者如何健康行走,是守护文学沿着正确道路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8: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