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随着新媒体异军突起,文学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跟重新洗牌的文学现场相比,真正能够领风骚的批评缺席,至少是滞后的。它仍像是一头代表着旧文明的老牛,被不断提速的文学火车远远甩到夕阳中。四处寻找新出路的创作,对批评的失语或脱节颇有怨言。我不想重复新老作家们的牢骚,与其气愤地批评批评不该是这样的,不如畅想一番: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即使是一头牛,也该是好斗的公牛,看见谁跑得比自己快就眼红得想追的那种,哪怕追的是一趟火车。换个诗意的说法:批评就该有一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哪怕累死在穷追不舍的路上,都是光荣的。可我们当下的批评呢,仍然不温不火地闲庭漫步。
连文学的翻译都被形容为一种再创作,文学的批评更应如此。
我理想中的批评,应当把这种再创造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创作的尾巴或附庸,而是创作有效的延伸,是作者的激情与梦幻在批评家手中的接力,是作品的灵魂在他者的视野里继续生长。如果说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无穷的阐释,好的批评应当向那无限的可能性勇敢挺进,并至少使其中的某一种得以实现。
我理想中的批评,重在发掘原作的潜能,假如毫无新的发现,那真正属于“多余的话”了,有何存在的价值?何必画蛇添足?批评家虽然不是发明家,但起码应该是发现者。替更多的读者揭示原作中不是一眼就能望穿的风景,乃至风景的内核。他的勘探,甚至超过作者的预期与储备,使作品的指向获得新的可能,新的空间。
我同样呼唤能出现挑战者式的批评家。勇于站在创作者的对立面,总是能找到对手的软肋,一针见血地点到穴位。他同样也是发现者,又高于一般的发现者,因为他还发现了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说出来,给创作领域敲响警钟。他就该像牛虻一样,刺激得作家们向更高的境界一路狂奔,在创作活动中再也不敢偷懒。如果失去了天敌与危机感,创作的动物必然放慢脚步,甚至可能退化。最严肃的批评家,就该是完美主义者,不断地给创作者制造难度,提升难度。如果文学变成无难度的写作,不仅是作家的惰性或急功近利使然,同时意味着批评家的失职,意味着批评对创作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勇敢的批评有助于造就勇敢的文学,因此,我呼唤有难度的批评,尤其是对无难度的写作乃至伪文学宣战的批评。
真正的文学必然有痛有痒,批评要够得着文学的痛处与痒处。批评应该是入木三分的强刺激,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象征性抚摸,那只能增加文学的麻木。难道,还觉得今天的文学麻木得不够吗?
我理想中的批评,对僵死的文学有重新启动乃至再造的功能。前提是:它必须学会说不。对伪文学说不,对腐朽的教条说不,对扼杀理想的庸俗说不。如果连不都不敢说或不会说,批评的精神何在呢?
网络时代,“专业批评”不专业或不敬业会让人失望,“非专业的批评”反而迎来新的生机。网络文学现场,活跃着无数非职业批评家,非著名批评家。这些草根批评家,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无所顾忌地对现在进行时的文学创作发出批评的声音。正因为有感而发,且不带功利性,才不乏真知灼见。
我在新浪网开了几年博客,专发自己的诗歌散文,许多博文的评论栏有成百上千条网友跟帖。我总是逐一阅读,即使对其中讽刺与挖苦的“酷评”也从不删除。网民的鉴赏水平非常高,文风犀利,语言鲜活,使我屡屡有被“点穴”的快感与痛感。我把这类网上留言形容为“微批评”即微型批评。尤其那些微型“酷评”,使我听见了在熟识的文友中不大容易听见的声音,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创作中这样那样的毛病,进而可能加以修正。有一次,我将诸多网民对我的“酷评”集中转载,并写了一篇《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的博文回应,这种态度得到了更多网民的赞同。
是的,批评就该给作家带来压力,而作家就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批评与创作形成互动,才是有意义的。网络现场,是在呼唤自由的批评,是在恢复批评的自由。文学的宗旨是“说真话”,批评也应杜绝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
我理想中的批评,不是构成创作的平行线,而是有交会、有交锋,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能扭转或引领创作的趋向。创作与批评的角力,其实又形成一股合力,使文学就像一棵雌雄同体的古老乔木,在自觉与自省中向更高处生长,追求着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重复。批评不是文学的外力,而应是文学自身具备的内功。
我理想中的批评,是旗帜鲜明的,不是态度暧昧的。是横刀立马叫阵与对阵的,不是敲着边鼓助阵的。批评家与作家应该是棋逢对手,兵对兵将对将的,而不是坐在观众席上的亲友团,更不是帮助营销的托儿。批评家的人格是独立的,批评才是有骨头的。
恐怕是为了营造或不破坏文学的“和谐”,当今占主流的是“鸽派”的批评。这本没错。但如果批评界“鹰派”缺席,文学的天空将是单调的。记得以前有诗人说过:对于创作,团结是一种力量,不团结也是一种力量。是的,独创比合唱更能体现文学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最真实最有包容性的大合唱,才是最高意义上的和谐。批评跟创作一样,需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杜绝了假嗓子,有血有肉有骨头的批评家,才能以有爱有恨有体温的批评,赢得作家与读者的双重尊敬。(洪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