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试金石 于 2022-9-1 15:05 编辑
神秘高手点评疑似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金奖|特等奖作品
某县公安局干部郑某退休后,2016年春末才开始学习格律诗词创作,已有习作2000余首,并已成为“认证诗人作家”。此间,积极参加诗词中国、相约北京、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等全国相关诗词大赛。截止2021年三月下旬,便已获得一等奖16次,金奖8次,特等奖4次,精英奖2次, 二等奖两次,银奖1次,铜奖1次,优秀奖3次,中国文艺金凤凰奖1次等。尤为令人羡慕的是,还曾获评“全国十大文化名人名家”等等一系列圈外人士做梦都难于梦到的荣誉称号,飞腾速度堪比火箭,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诗人简介”隆重推出的五首/阕诗词作品却又实在让人跌破眼镜,唏嘘不已,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道是“胭脂都往脸上擦”,从郑先生差可俾睨天下的获奖经历来看,所附五首/阙诗词显然都应是优中选优,亦即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金奖抑或特等奖作品。至于具体对应关系,原文没说,不得而知。 以下是社科院文研所某位富于良知的学者对以上五首/阕诗词的屏间交流式观感。天下同仁并列位看官不妨一起来领略一下“全国十大文化名人名家”盛名之下的强烈反差,仔细咂摸一下点评词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背靠背式所谓全国性诗词大赛获奖作品的真实成色: “六年2000多首作品,差不多每年三百多首,每天一首。我搞不清楚,一个人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吗? 郑先生头衔很多,获奖很多,可以说成果斐然呀! 若都像这样通俗浅显的作品,一天写七八首不成问题。 1、开封灌汤包 汤包一百年,味道十分鲜。 观色心中喜,闻香口水涟。 这是顺口溜还是诗呢? 2、包青天(新韵) 上方宝剑高高举,龙虎铡刀历历开。 铁面无私除害马,青天有路灭凶灾。 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并不像民间传说那样,虽说包大人确实是刚硬秉性,然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神奇。这首作品撇开历史,用传说材料作为内容,固然有切合反腐、弘扬正气之意,但是有以虚为实之嫌。 前两句还有形象感,后两句就直白得毫无意趣了。“历历”是清楚明白的样子,不若用“凛凛”更好! 3、开封宝塔 开封东北偶,塔座八棱方。 已有千年史,曾经五代皇。 何忧妖怪舞,不怕虎狼狂。 看到中原美,迎来故国昌。 宝塔的方位、形制、历史、作用(虚写)都写了,结尾又回到山河美丽、国家昌盛的俗套立意上,可见从思想上作者属于固式化思维,好像不写这种思想就没有什么其它意思可以表达一样。 没有视觉角度变幻、没有比兴、没有神韵、没有意境,一切都是直白语言,创作技法毫无可取之处。 每一句语言都是现代规范的词语组合次序,倒装、叠加、穿插、对举、省略、通感等古诗句的组合妙法全没有体现。何来美感? 4、清平乐·包公反腐 包公反腐,破案驱迷雾。洞里缉拿金毛鼠,地穴勇擒老虎。 弯月高挂眉头,吼雷惊动神州。铁面无私执法,清廉有利千秋。 借历史映射现实,是咏史之类的诗歌。“洞里缉拿金毛鼠,地穴勇擒老虎”取材于传说故事“五鼠闹东京”,非历史典故。“弯月高挂眉头,吼雷惊动神州”是从京剧中包公的扮相来拟句。“铁面无私执法,清廉有利千秋”直白老套的政治术语。 咏史诗写成这个样子,夫复何言! 5、鹧鸪天·清明上河图浅吟 北宋繁华一眼收,汴京好景万年留。农夫赶集牵牛过,贵族吟歌骑马游。 青砖瓦,老房楼。祥河日月水悠悠。波光闪闪轻舟远,草木萋萋俊鸟啁。
整首作品的词句都是名词开头,就是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语言直白表述,我不知道作者写这些到底要表达什么? 学诗者若看多了这样的作品,对提高诗歌艺术绝对没好处。 这类作品没什么可看之处,也没有深入评价的必要。值得学习和评论的是一些有审美意趣尚有不足之处的作品。 各类大赛若把此类作品评为奖项,对古诗词艺术的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