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12

由诗入词的词牌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30 2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诗入词的词牌一、词谱资料
(一).《钦定词谱》中
A.本为五言、七言绝句的
1.纥那曲 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此即唐平韵五言绝句。
2.啰唝曲 单调二十字,四句两平韵。此本五言绝句,因亦名啰唝曲,故并列之。
3.拜新月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字,四句两仄韵。此即唐仄韵五言绝句,而语气微拗。
4.欸乃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按欸乃曲五首,平仄不拘,本唐七言绝句,如竹枝、柳枝之类。
5.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此与宋词浪淘沙令、浪淘沙慢不同,盖宋人借旧曲名别倚新腔,此七言绝句也。按浪淘沙词创自刘、白,刘词九首与此同,惟白词六首皆拗体耳。
6.柳枝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按刘白偶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皆赋柳枝本意,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
7.八拍蛮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此词起句不用韵。按《花间集》孙光宪词一首,阎逊词两首俱拗体绝句,不似竹枝、柳枝平仄可以不拘也,作者辨之。以上六调皆唐人七言绝句,当时音律必有所属,今歌法不传矣。
8.采莲子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此亦七言绝句,其举棹、年少乃歌时相和之声,与竹枝体同。
B.本为六言绝句的
9.回波乐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此即唐六言绝句,但第一句俱用“回波尔时”四字起。
10.舞马词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此亦唐人六古绝句,其平仄不拘。
11.三台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两平韵。此亦六言绝句,平仄不拘。
12.塞姑 唐时边塞闺人之词。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仄韵。此亦六言绝句,其平仄不拘。
C.本为古风的
13.花非花 单调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韵。此本长庆集长短句诗,后人采入词中,其平仄亦不拘。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词律》中
A.五言、七言绝句
1.纥那曲 二十字  刘禹锡 此本五言绝句,尊前收之,盖与小秦王等本七言绝句而实为词调也。观梦得别作听唱纥那声可知。
2.罗唝曲 二十字  刘采春  亦五言绝,首句可起韵。
3.竹枝  又一体  二十八字 皇甫松  此调竟是七言诗,句中平仄亦可不拘,若唐人拗体绝句者。
4.小秦王  二十八字  又名阳关曲  无名氏  即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5.采莲子  二十八字  皇甫松  即七言绝句。
6.杨柳枝  二十八字  即柳枝  温庭筠  即七言绝句,平仄失粘不拘。
7.浪淘沙  二十八字  皇甫松  此亦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8.八拍蛮  二十八字  严选  即七言绝句,而下两句平仄失粘。
9.阿那曲  二十八字  又名鸡叫子  杨太真    即仄韵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10.欸乃曲  二十八字  元结  亦即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11.清平调  二十八字  李白  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B.六言绝句
1.塞姑  二十四字  无名氏  仄韵六言绝句同。  此系万首绝句所收,唐人乐府也。
2.回波乐 二十四字  沈佺期 此词平仄不拘,即唐六言绝句体,当时入于歌曲。回波其调名也,皆用“回波尔时”四字起。
3.回波乐 又一体  二十四字  裴谈  用仄韵。

C.古风
1.梧桐雨 二十字  吕岩  此本诗耳,今人以其长短句,故用入词而曲,其末字为名。
2..舞马词  二十四字  张说  按此并前后两调唐时本为诗类,而用以入歌则另有腔板,如七言之清平调、小秦王等。----
3.三台  二十四字  或加令字  韦应物  平仄不拘,所赋不论何事,咏宫闱者即曰宫中三台,亦名翠华引,亦名开元乐。咏江南者即曰江南三台。(刚刚按六言四句)
4.字字双  二十八字  王丽真  七言四句,俱用韵,因末字重复,故名字字双。
5.抛球乐  三十字  刘禹锡   五言六句,中二句对偶。
6.醉公子  四十字  又名四换头  顾琼  凡二句一韵,四换韵。(刚刚按五言十句)
7.醉公子  又一体  四十字  无名氏   前半仄韵,后半用平韵,与前调异。(刚刚按五言十句)
7.生查子  四十字  魏承班  五言八句四韵。作者平仄多参差。
8.双鸂鶒(chì) 四十八字  朱敦儒  前后各四句,皆六字。(刚刚按六言八句,但分上下阕)
9.三字令  四十八字  欧阳炯  每句三字,前后段同。(刚刚按每句三言,但分上下阕)
10.三字令  又一体  五十四字   向子諲   (比四十八字的多两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诗入词谱原因分析
诗入词谱的原因我们也以《词律》的分析为基线。《词律》说“词上承于诗下沿为曲,虽源流相绍而界域判然。”词与诗和曲的界限一般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词源于诗,因此必定有诗的遗传。这种遗传大约有三个方面。
(一)、比如词与诗的区别就是词是长短句。但是由于这种长短句是从诗演化而来,因此初期的词必然留下诗的痕迹,于是古风中一些长短句的诗成为词中的词谱,“如《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 《长相思》等本是唐人之诗,而风气一开遂有长短句之别。故以此数阕为词之鼻祖,不必言已 (矣)。若《清平调》、《小秦王》、《竹枝》、《柳枝》等竟无异于七言绝句,与《菩萨蛮》等不同,如专论词体,自当舍而弗录,故诸家词集而不载此等调,而《花庵》、《草堂》等选亦不收也...盖等而上之,如乐府诸作为长短句者颇多,何可胜收乎?后人则以此等词为词嚆矢,遂取入谱,今已盛传,不便裁去。”“又唐人送白乐天席上指物为赋,一字起至七字止,后人名为一七令,用以入词,殊属牵强,故不录。”它们都是“今人以其长短句,故用入词而曲”。这种古风中的长短句、乐府中的长短句入曲在词的初始阶段唐朝最多。对于这种词,已经融入词中,是词的正式成员了。
(二)、本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唐朝时也有入词的。原因是“本为诗类,而用以入歌则另有腔板”,“借旧曲名别倚新腔”,如浪淘沙、拜新月、柳枝、八拍蛮、采莲子等,原是唐教坊曲名,因曲而入词。这些绝句有一个特点,都不是绝句的正格,或者是仄韵绝句,如回波乐中的仄韵体、拜新月、塞姑。或是拗句,八拍蛮孙光宪词一首,阎逊词两首俱拗体绝句。或是失对失粘的。这种情况由于词长期与乐不分家,久而成自然,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词的成员,但是要明白他们的本质。
还有一种八句整齐句式的,由于分成上下阕,就很自然的转入为词了。
(三)、因词的概念在初期不严,因此出现一些词集误收,《词律》《钦定词谱》为了广收,或“采以备调”,以备研究等原因,把它们也收入,加上一些说明。如“柳枝,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后人却不加以区别,都当词了。对这种情况,现在只能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来处理,把它们当词看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辞”(词)入词谱
唐朝的有
巴渝辞(竹枝,即《竹枝词》)、竹枝词、鹧鸪词(鹧鸪辞)、回波词(回波乐)、洞仙词(洞仙歌)、转应词(另有32字的转应曲)、十爱词(南歌子)、步虚词(西江月)、醉妆词、踏歌词。   
宋朝的有:
千春词、白雪词、赤壁词、金缕词、寒食词(《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祝英台近》八体又名《宝钗分》、《月底修箫谱》、《燕莺语》、《寒食词》)、撷芳词。
(一)、竹枝词
浅论《竹枝词》与《七绝》的区别   潘春葆
前一时期,我时常在诗刊和诗词网上,读到有人写的《竹枝词》,感觉类似于《七绝》。向诗友咨询,有人告诉我,竹枝词实质上就是七绝。我感到困惑不解。到底什么是“竹枝词”?《词源》与《辞海》定义为唐教坊曲,新乐府名,唐代刘禹锡在巴渝一带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新词,多写儿女柔情,离愁别恨及风土人情等。刘禹锡为诗词园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成为一种介乎民歌与诗词之间的新的诗词体裁。流传到长安后,开始流行起来,不少人竞相模仿。
刘禹锡写了九篇竹枝词,最有名的是第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意为:一个女子听到心爱之人在江船上唱歌,不知他对自己是否有意,便用“晴”即“情”来进行试探。其韵脚“平、声、晴”,均在《词林正韵》(下同)第十一部[八庚]平韵部。也可看作是韵脚皆在《平水韵》[八庚]韵部,并且平仄和押韵都符合七绝诗谱。唐圭璋先生说:“竹枝词的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这仅是一个方面,是从竹枝词的特定情况(即上述“杨柳青青”篇)而言的。实际上,竹枝词的平仄与押韵不受七言绝句格律的束缚,不讲究平仄对粘,平韵或仄韵可间用。
     关于《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这里简略地说明一下。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共有206韵。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206韵合并为107韵,通常称之为“平水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故唐人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又是在“平水韵”或《佩文诗韵》基础合并为19韵。
竹枝词与七绝的区别,我的理解是:第一,《竹枝词》是词,《七绝》是诗。诗与词的格律是不一样的,诗的平仄要符合诗谱,词的平仄要符合词谱。刘禹锡的另一首竹枝词:“小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头。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四句平仄就明显不符合七绝诗谱,失对失粘。再如苏轼九首《竹枝词》之二:“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以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也是这样,四句第二字“滨、将、原、船”皆为平声,失对失粘。首句结尾“何喧阗”,为三平调。作为七绝是不可以的,但作为词是可以的。
第二,《竹枝词》押词韵,《七绝》押诗韵。诗韵如《平水韵》(即《佩文诗韵》,共106韵。而词韵如《词林正韵》,共19韵。19韵部的《词林正韵》,实质上是106韵部的《平水韵》(如《佩文诗韵》)的合并。上述刘禹锡竹枝词“小桃红花”,韵脚“头、头、愁”,均在第十二部[十一尤]平韵部,但“头”重韵,作为诗是不可的,但作为词是可以的。苏轼竹枝词“水滨击鼓”押两韵,显然押的不是诗韵,也是词韵。
第三,《七绝》押《平水韵》,106韵,皆是独用,不可通押。《竹枝词》押《词林正韵》,同一部中的平韵或仄韵,可以通押。苏轼竹枝词“水滨击鼓”,韵脚“阗、年”在第七部[一先]韵部,“原”在第七部[十三元]韵部。苏轼另一首竹枝词:“横行天下竟何事,弄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韵脚“事、地”均在第三部[四寘]仄韵部,“涕”在第三部[八霁]仄韵部。也是同样。
此外,《竹枝词》多写儿女柔情,风土人情等。而《七绝》内容,则要广泛得多。其实竹枝词不仅是七言,五言也可以。袁枚《西湖小竹枝词》五首皆为五言句,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觉城门恶。”韵脚“宿”在第十二部[二十六宥]仄韵部,“恶”在第十六部[十药]仄韵部,都不在《词林正韵》同一韵部。难怪有人称竹枝词为乐府诗,不无道理。宋代贺铸《变竹枝词九首之一》:“莫把雕檀楫,江清如可涉。但闻歌竹枝,不见迎桃叶。”韵脚“楫”在第十七部[十四缉]仄韵部,“涉、叶”在第十八部[十六叶]仄韵部,也不在《词林正韵》同一韵部。
最后,我仿照苏轼“哀屈原”的《竹枝词》词谱,写了《竹枝词?闲翁垂钓》:“熏风鳞影动芙蕖,闲翁雅兴迷钓鱼。红尘万事由它去,开怀一醉尝莼鲈。”以上愚见,不一定正确,本意是抛砖引玉,恳请方家雅正!
刚刚点评:
1.“竹枝词实质上就是七绝”是不大准确的,只能说竹枝词实质上是诗,是歌,也就是说“竹枝词”的源头是“诗入词”。
词谱对《竹枝词》的有关解说: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朝,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竹枝词九首》前有《引》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当时白居易也有《竹枝》。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这说明竹枝词来源于民间诗歌,并非七绝。
  唐代《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来用为词牌。《词谱》载皇甫松二体,一为两句两平韵,一为两句两仄韵,均单调14字;孙光宪一体,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注云:“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此独婉谐。”三体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别用“竹枝”、“女儿”为和声,也和刘、白之作不同,故《词谱》录以为式。————这也说明竹枝词不一定是七绝。它可以是七绝,也可以是五绝,也可以是古风,甚至两句也可。
2. 《竹枝词》是误入词谱的,原因就在这个“词”字上。
“词”本为“辞”,《木兰辞》《归去来兮辞》先秦时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唐朝的《竹枝词》便有另一个名称叫《巴渝辞》。
“词” “辞”这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有三个不同点:一是它们分别指称两种不同的文体,如诗词、宋词的词不写作辞,楚辞的辞不写作词。
“词” “辞”在文体上的区别: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辞:1.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辞赋的工整性最起码从形式上看,比词更甚。2. 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白纻辞》《白鸠辞》《易水辞》(《易水歌》)。
二是词指词语,辞指句。
“词”是语言结构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构成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词用于词语、词汇义,而辞用于言辞义,在合成词中一般有固定写法,如歌词、动词、词义、词组等的词就不能写作辞。而“辞”只是指 “优美的语言”。按照先秦的语用实际理解,“词”指单个的字词,“辞”指成句、成篇的话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自汉以来,“词”也指成句、成篇的话语,于是“词”“辞”同义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异形复合词。南北朝后“辞”便写成“词”。有些传统上用辞的地方也多用词,如:致词、答词、悼词等。
三是辞的告别、不接受、解聘等义,不能写作词。
唐朝时虽然“辞”写成了“词”,比如《鹧鸪词》又作《鹧鸪辞》,《竹枝词》又作《巴渝辞》,《白纻词》又作《白纻辞》。但这些“词”表示的不是后代独立的“词”体,而是古诗体的“辞”。唐朝时虽然已有“词”体存在,但不叫“词”而是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直到南宋时才正式定名为“词”。后代编词谱、编词集的人误把唐朝诗题中的“词”当成了“词”体,把诗题中有“词”的当做“词”体的标志,收入词集与词谱。
3.收入词集与词谱的这些“词”,按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得到人们的承认,从此脱离诗的队伍。大家填词便得按词的要求进行,不得灵活机动,不能135不论246分明,而得按按词谱的平仄、押韵要求进行操作。
《竹枝词》资料
(1).概述
竹枝,唐教坊曲名,原为乐府《近代曲》之一。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元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本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的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此调首见于刘禹锡。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仿照楚辞九歌,写了数篇佳作。时人争相唱和,流行一时。唐代所作皆咏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按《刘禹锡集》,与白居易唱和竹枝甚多,其自叙云: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但刘白词俱无和声,万树《词律》云:“原无和声,后皇甫松、孙光宪作此,时有‘竹枝’‘女儿’为随和之声。‘枝’‘儿’叶韵,犹后之“举棹”“女儿”亦自为叶也。”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本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竹枝词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九首1(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刘禹锡这十一首竹枝词的平仄大都不合七绝平仄,即所谓介于“古、拗、律”之间。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开了新一代诗风的先河,唐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将他尊为竹枝词这一诗体的开山鼻祖,所以在我们的当代竹枝词创作中,不但要继承他的这种新诗风,而且他的这种以拗体平仄为竹枝词的主要平仄格式的原则,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效法的。按任半塘先生的说法,作竹枝词似应多用拗格(一诗之中杂有律句),用七绝律做竹枝词只可偶尔为之,不必刻意去做。同时我们应当理解,竹枝词创作中的拗体平仄,并非刘禹锡故意要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使形式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
其一,我们都知道,竹枝词是仿民歌体诗,它的风格是平易通俗、清新自然,要保持这一风格,当然在语句上便应尽可能做到晓畅,而不能为了使诗句符合七绝平仄而妨碍到这一风格的形成,于是在很多竹枝词中,不合七绝平仄的句式便必然会存在。
其二,由于竹枝词的创作中常用到呼应与叠词叠字的表现手法,很多时候也就必不可免地会在同一首竹枝词中的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同一字、词的重复出现,这也是造成竹枝词平仄多用拗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有一些竹枝词中直接引用民间熟语、谚语、民谣入诗,或将引用的这些熟语、谚语、民谣句子稍加改造后入诗。这些被引用的句子都是原生态的语言,它们很少有可能会符合七绝的平仄。
其四,各地创作的竹枝词大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语言色彩,如方言入诗、用方言押韵,这也会对固有的七绝平仄产生冲击。
(2).刘氏竹枝词写法: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竹枝词创作中应遵守的格律:
1.体式律:竹枝词每首四句,每句为七字,共二十八字。
2.平仄律:可遵七绝平仄,也可用拗体(包括律绝大忌“三平尾”),其中第三句末字必须是仄声字。在不妨碍语言晓畅、清新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用字平仄相间,忌同声调字串连使用时超过四个字:如“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之类。
3.押韵律:在同一首竹枝词中,韵字可用读音大致相近的平声韵,(即邻韵通押)忌用仄声韵(仄声字音值稍短,体现不出用平声字做韵脚时的那种悠扬韵味);允许方言入韵。        
(3).和声
竹枝  皇甫松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望穿(女儿)。
《尊前集》载皇甫松《竹枝》词六首,皆两句体,平韵者五,仄韵者一。每句第二字俱用平声,余字平仄不拘。所注“竹枝”、“女儿”,“枝”、“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之有“举棹”、“年少”也。
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按古乐府,《江南弄》等曲皆有和声。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和声,与西洋音乐中和声的含义不同,系指演唱歌曲时由旁人于虚声处帮腔应和。所应和之辞,或有声无义,如《梦溪笔谈》所举引的“贺贺贺,何何何”之类;或与歌词文意有所联系,如唐皇甫松《采莲子》中的“举棹,年少”等。和声按其于曲中所处位置之不同,可分为曲前和声、曲中和声等,位于曲尾者,又名送声,如上举皇甫松《采莲子》中的“年少”。
如《江南曲》和云:“阳春路,时使佳人度。”《龙笛曲》和云:“江南弄,真龙下翔凤。”《采莲曲》和云:“采莲归,渌水好沾衣。” 亦各叶韵。此其遗意耳。具体例见下: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七
江南弄(乙)
【江南弄三首?江南曲】梁?简文帝
(和云:“阳春路,时使佳人度。”)
枝中水上春并归,长杨扫地桃花飞。清风吹人光照衣。
光照衣,景将夕。掷黄金,留上客。
【江南弄三首?龙笛曲】梁?简文帝
(和云:“《江南弄》,真能下翔凤。”)
金门玉堂临水居,一嚬一笑千万馀。游子去还原莫疏。
原莫疏,意何极,双鸳鸯,两相忆。
【江南弄三首?采莲曲】梁?简文帝
(和云:“采莲归,渌水好沾衣。”)
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莲疏藕折香风起。
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

词中除了《竹枝》有和声,《采莲子》《柳枝》也有和声。如
【采莲子】       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里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柳枝?江南岸】    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这一方面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柳枝》就是《杨柳枝》,本是隋朝宫词,到唐变为新声。
(4).《竹枝词》词谱
竹枝 唐教坊曲名。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
     皇甫松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韵>,花侵槅子(竹枝)眼望穿(女儿)<韵> 。
     ○○●●       ●○○            ○○●●       ●○○
     注:竹枝、女儿,枝、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

    又一体 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 。   
皇甫松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韵>,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韵>。
○○○○       ●●●            ●○●●       ○○○

又一体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孙光宪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韵>,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韵>。
○○○●       ●○○            ●●○○       ●●○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句>,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韵>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鹧鸪词
鹧鸪词,亦作“鹧鸪辞”,为唐教坊曲名。又称《山鹧鸪》。《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录《鹧鸪词》有唐李益一首、李涉二首。李益所作曲辞,《全唐诗》卷二八三题作《山鹧鸪词》,题下注曰:“一本题上无‘山’字。”参阅任半塘《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唐高骈《赠歌者》诗之一:“酒满金尊花满枝,双蛾齐唱《鹧鸪词》。”词,一本作“辞”。宋王安石《春日席上》诗之一:“今日樽前千万恨,不堪频唱《鹧鸪辞》。”明徐霖《绣襦记?襦护郎寒》:“挥笔写就了龙蛇字,把摇槌唱一个《鹧鸪词》。”(无词谱)
鹧鸪词  唐代?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杂曲歌辞?鹧鸪词   唐代?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回波词(回波乐)
回波乐,又名“回波词”“下兵词”。据说北魏尔朱荣和左右连手踏地歌唱《回波乐》,可惜其歌词久佚。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云:“《回波》,商调曲,唐中宗时造,盖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后亦为舞曲,《教坊记》谓之软舞。”宋尤袤《全唐诗话》云: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元日,清晖阁登高遇雪……是日甚欢,上令学士递起屡舞,至沈佺期赋《回波》,有‘齿录,牙绯之语孟棨《本事诗》云:沈佺期以罪谪,遇恩复官秩朱绂未复。尝内宴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词起舞,因是多求迁擢。佺期词日:‘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中宗即以绯鱼赐之。”直学士沈佺期“侍宴”,“为弄词悦帝”,以自己名字为题,诉说遇恩赦回,先感谢皇帝收取录用,又趁皇帝高兴时讨赏,乞求恩赐荣誉奖赏。当场献诗求荣,并非沈某一人。朝廷时尚,可想而知。《本事诗》又云:“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妻悍妒谈畏之如严君。时韦庶人颇袭武氏之风轨,中宗渐畏之。内宴唱《回波词》,有优人词曰‘回波尔时树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韦后意色自得,以束帛赏之。”优人借柳条编制的盛物器皿开章,合辙押韵地唱曲,嘲讽惧内的君臣。因为有皇后撑腰,非但无罪还要获赏。刘肃《大唐新语》云:景龙中,中宗尝游兴庆池,侍宴者递起歌舞并唱《回波词》。给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回波尔时酒卮”云云。《全唐诗话》记载:“景伯,中宗宰相怀远之子。景龙初为谏议大夫。中宗宴侍臣,酒酣命各为《回波辞》。景伯独为箴规语‘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帝不悦。萧至忠曰:‘真谏官也’。”可见宴会上君臣可以任意“喧哗”,可以公开讨赏,可以嘲弄尊上,但就容不得净言直谏。李景伯敢拂逆鳔,冒犯龙颜是个良臣。若非萧大人劝解,后果如何,不得而知。沈佺期诗押平声韵,李景伯辞同优人词押仄韵。《回波词》首句例有“回波尔时”四字,且接以所咏人物或事物之名词,后三句加以诉说。
乐府曲名。每句六言。第一句用“回波尔时”四字起故名。后亦为舞曲。当今考证出来的最早的词调了。此调有不同诸格体,俱为单调。在此只列一体。四句,二十四字。起句皆用“回波尔时”四字。除第三句外,其余各句皆押韵,均用平声韵。
回波乐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李景伯     
回波尔时酒卮<韵>,微臣职有箴规<韵>。侍宴既过三爵<句>,喧哗窃恐非仪<韵>。
○○●○⊙○     ○⊙●●○○      ⊙⊙●○●●     ○⊙●●○○
此即唐六言绝句,但第一句俱用“回波尔时”四字起。

又一体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仄韵
无名氏     
回波尔时栲栳<韵>,怕妇也是大好<韵>。外边只有裴谈<句>,内里无过李老<韵>。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洞仙词(洞仙歌)
洞仙歌,词牌名。又名“洞仙歌令””羽中仙““洞仙词”“洞中仙”等。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正体:双调八十三字,前段六句三仄韵,后段七句三仄韵。以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为代表(例见第六节)。
洞仙:仙人好居洞壑,故通称为洞仙。这里指道教成仙之人。

(五)、转应词(另有32字的转应曲,见“曲入词”)
《杂曲歌辞?转应词》唐朝戴叔伦《转应词》(又作《调笑令》。词谱为《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共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六)、十爱词(即《南歌子》)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词首创于温庭筠,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又名《南柯子》、《春宵曲》、《风蝶令》、《望秦川》、《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恨春宵》。《金奁集》入“仙吕宫”,廿六字,三平韵。例用对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谓之“双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步虚词(即《西江月》)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又名“江月令”、“白蘋香”、“步虚词”、“壶天晓”、“醉高歌”、“玉炉三涧雪”、“晚香时候”、“双锦瑟”等多个别名。“步虚词”因程珌词而得名。
又,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后来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醉妆词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蜀王衍尝裹小巾,其尖如锥,宫人皆衣道服,簪莲花冠,施胭脂夹脸,号‘醉妆’,因作《醉妆词》。” 第二、四、五句的后两字叠第一句的后两字,或者第四句叠第二句,第五句叠第一句。句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醉妆词 单调二十二字,六句三仄韵、三叠韵。前蜀后主王衍创此调。
(唐)王  衍      
者边走<韵>,那边走<叠>,只是寻花柳<韵>。那边走<叠>,者边走<叠>,莫厌金杯酒<韵> 。
●○●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舞马词
《唐书礼乐志》:明皇尝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绣,络以金珠,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赐宴设酺,其曲数十叠,马闻声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或命壮士举榻,马舞其上,岁以为常。《明皇杂录补遗》:“玄宗尝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部目,为某家宠,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习,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结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旋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于榻上。乐工数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节,命舞于勤政楼下。”《新唐书?礼乐志》:“玄宗又尝以马百匹,饰盛,分左右。旄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勘政楼下。”任半塘云:“按舞曲仍就《倾杯》言,于本调恐未合,或《倾杯》亦有七言者,所不知也。”调名本意即咏配合唐时宫廷舞马游戏的乐曲歌词。调见清彭定求等《全唐诗?附词》所辑唐张说词。
此调有六言四句体及七言八句体。其七言八句者,《唐声诗》:“应作于玄宗开元十七年。马作队舞时,乐工所歌。别名《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辞》。”《词谱》仅收六言四句体。
舞马词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张  说     
綵旄八佾成行<韵>,时龙五色因方<韵>。屈膝衔杯走节<句>,倾心献寿无疆<韵> 。
●○●●○○     ○○●●○○      ●●○○●●     ○○●●○○
此亦唐人六古绝句,其平仄不拘。
又一体(变体)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两平韵。
张  说     
天鹿遥徵卫叔<句>,日龙上借羲和<韵>。将共两骖争舞<句>,来随八骏齐歌<韵>。
○●○○●●     ●○●●○○      ○●●○○●     ○○●●○○
张说有二十四字的舞马词六首:
(一)
万玉朝宗凤严,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蹀躞,听歌弄影徘徊。
(二)
天鹿遥徵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
(三)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四)
帝皂龙驹沛艾,星兰骥子权奇。
腾倚骧洋应节,繁骄接迹不移。
(五)
二圣先天合德,群灵率土可封。
击石骖驔紫燕,枞金顾步苍龙。
(六)
圣君出震应筑,神马浮河献图。
足踏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踌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踏歌词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也。”即按乐曲的节奏踏地为节、应节而舞的简单舞蹈,是民间欢度节日、宴会庆典、欢庆丰收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的文娱活动形。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云:“先天初(712),上御安福门观灯,令朝士能文者,为踏歌。”陈旸《乐书》云:《踏歌》,队舞曲也。
踏歌词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崔  液 (唐玄宗时人)   
彩女迎金屋<句>,仙姬出画堂<韵>。鸳鸯裁锦袖<句>,翡翠贴花黄<韵>。
⊙●○○●     ○○●●○      ○○○●●     ⊙●●○○  
歌响舞分行<韵>,艳色动流光<韵> 。
○●●○○      ●●●○○
崔液《踏歌词》有两首,其二:
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
金台催夜尽,罗袖佛寒轻。
乐笑畅欢情,未半著天明。
唐代刘禹锡的《踏歌词》则是乐府,四句二十八字。
其一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其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其三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其四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撷芳词
钗头凤,词牌名,原名“撷芳词”,北宋徽宗政和间宫中有撷芳园,故名。又名“折红英”“摘红英”“惜分钗”等。以《古今词话》无名氏《撷芳词?风摇动》为正体。
撷芳词,《古今词话》云:“政和间,京师妓之姥曾嫁伶官,常入内教舞,传禁中《撷芳词》以教其妓。人皆爱其声,又爱其词,类唐人所作。张尚书帅成都,蜀中传此词,竞唱之。却于前段下添‘忆忆忆’三字,后段下添‘得得得’三字,又名《摘红英》,殊失其义。不知禁中有“撷芳园”,故名“撷芳词”也。”按程垓词名《折红英》,曾觌词名《清商怨》,吕渭老词名《惜分钗》,陆游因词中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改名《钗头凤》,《能改斋漫录》无名氏词名《玉珑璁》。
     撷芳词五体   又名折红英、清商怨、惜分钗、钗头凤
     古今词话无名氏      
     风摇动<韵>,雨蒙茸<韵>,翠条柔弱花头重<韵>。春衫窄<换韵>,香肌湿<韵>,
○○●     ⊙⊙●      ●○⊙●○○●     ○⊙●       ○○●  
记得年时<句>,共伊曾摘<韵>。
●●○○     ●○○●
     都如梦<韵>,何曾共<韵>,可怜孤似钗头凤<韵>。关山隔<换韵>,晚云碧<韵>,
○○●     ○○●     ⊙○⊙●⊙○●      ○○●      ⊙○●
燕儿来也<句>,又无消息<韵>。
⊙⊙⊙⊙     ●○⊙●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九句七仄韵、一叠韵
     史达祖      
     春愁远<韵>,春梦乱<韵>,凤钗一股轻尘满<韵>。江烟白<换韵>,江波碧<韵>,
○○●     ○●●      ●○●●○○●     ○○●       ○○●
柳户清明<句>,燕帘寒食<韵>。忆<韵>,忆<叠>。
●●○○     ●○○●      ●      ●
     莺声晚<韵>,箫声短<韵>,落花不许春拘管<韵>。新相识<换韵>,休相失<韵>,
○○●      ○○●     ●○●●○○●     ○○●       ○○●
翠陌吹衣<句>,画楼横笛<韵>。得<韵>,得<叠>。
●●○○      ●○○●     ●      ●

    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九句三仄韵、四平韵、一叠韵
     吕渭老      
     重帘挂<仄韵>,微灯下<韵>,背阑同说春风话<韵>。月盈楼<平韵>,泪盈眸<韵>,
⊙○●       ○○●     ●⊙⊙⊙○⊙●     ●○○       ●○○
觑著红裀<句>,无计迟留<韵>。休<韵>,休<叠>。  
●⊙○⊙     ⊙●○○      ○      ○  
    莺花谢<仄韵>,春残也<韵>,等闲泣损香罗帊<韵>。见无由<平韵>,
    ○○●       ○○●      ●○⊙●○○●      ●○○      
恨难收<韵>,梦短屏深<句>,清夜浓愁<韵>。悠<韵>,悠<叠>。
●○○      ●⊙⊙⊙      ⊙●○○     ○      ○

又一体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十句七仄韵、两叠韵
     程  垓      
     桃花暖<韵>,杨花乱<韵>,可怜朱户春强半<韵>。长记忆<换韵>,探芳日<韵>,
○○●     ○○●      ●○○●○○●      ○⊙●      ⊙○●
笑凭郎肩<句>,殢红偎碧<韵>。惜<韵> ,惜<叠>,惜<叠>。
●⊙○⊙     ●○○●      ●      ●     ●   
春宵短<韵>,离肠断<韵>,泪痕长向东风满<韵>。凭青翼<换韵>,问消息<韵>,
○○●      ⊙○●     ●○○●○○●      ○○●      ●○●
花谢春归<句>,几时来得<韵>。忆<韵>,忆<叠>,忆<叠>。
○⊙○⊙      ●○○●     ●      ●     ●

    又一体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十句三仄韵、四平韵、两叠韵
     宋媛唐氏      
     世情薄<仄韵>,人情恶<韵>,雨送黄昏花易落<韵>。晓风乾<平韵>,泪痕残<韵>,
●○●       ○○●     ●●○○○●●      ●○○      ●○○  
欲笺心事<句>,独语斜阑<韵>。难<韵>,难<叠>,难<叠>。     
●○○●      ●●○○      ○      ○      ○  
人成各<仄韵>,今非昨<韵>,病魂尝似秋千索<韵>。角声寒<平韵>,夜阑珊<韵>,
   ○○●       ○○●     ●○○●○○●     ●○○       ●○○
怕人寻问<句>,咽泪妆欢<韵>。瞒<韵>,瞒<叠>,瞒<叠> 。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千春词
《千春词》即《沁园春》,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大圣乐》。《千春词》为宋代无名氏所作,为双调一百十四,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
     瞿岭云齐,建溪源远,庆衍英奇。且机乘天巧,臣贤主圣,后光同日,月以为期。
     ○●○○ ●○○● ●○●○  ●●○○● ○○●●  ○○○●  ○●○○  
千戴相逢,一朝盛事,自昔人夸今见之。催归诏,要领班宸殿,捧万年卮。
●●○○  ○○○●  ○●○○○●○ ○○● ●○○●● ●●○○
嘻嘻。莫道春迟。已著梅梢第一枝。映紫荷持橐,星辰步武,黄金横带,
○○  ●●○○   ●●○○○●○  ●●○○● ○○●● ○○○●
朝夕论思。不但斯时,重恢事业,整顿乾坤弘所施。洪钧转,虽寒根雪谷,物物生辉。
○●○○  ○●○○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