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唐诗》中关于孤平诗句之研究
雨箭蛙
在发现唐诗孤平唯一格式仄平仄仄平后,认定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未被人发现的秘密。这激起了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于是就开始认真进行思考和研究,有如下发现,现与大家分享。
首先从唐诗产生的年代入手,唐代入声很盛行,猜想入声就一定会在唐诗中留下痕迹。循着这个思路,开始试图把入声从唐诗中分离出来,也许现在的入声定义已经与唐代不同了,但总存在着某种传承关系。
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我们知道至少在填词创作中,从宋代开始已经有人用入声(或阳入声)有意地去代替本该平声的位置,甚至韵脚也是如此。比如李清照鼎鼎大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在李清照之前声声慢都是押平声韵脚,而李清照却把它改成阳入韵脚。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疑问:在唐代,会不会有诗作者把这一方法带入律诗创作呢?这样既可以达到音律上和谐,也可以避免格律上孤平现象的出现。于是,针对论坛中两位先生例举的全唐诗中孤平现象进行了重新考察。
当用入声字考察仄平仄仄平这一仅存的孤平格式中第一第三两个仄声字时,惊奇地发现,居然大部分都是入声字。在全唐诗193处出现孤平诗句中,奇迹般地只剩下56首没有入声字。全唐诗一共收录了49403首诗,区区56首孤平简直是太微不足道了。这一结果的可靠性,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验证(请注意:验证的过程,只要考察第一第三仄声字,其中之一为入声字就可以了)。事已至此我仍然不甘心,因为在验证过程中还发现另一个秘密:就是第一第三两个仄声字若不是入声字,一定是个上声字。对此上网对相关知识进行检索,发现上声字在古代也有在很小范围内可以替代平声字的作用。这样全唐诗193处孤平的例子(没有认真考察,但所有例子都源于孙逐明《全唐诗中“犯孤平”的近体诗例证》一文),降低到20例,这应该是在诗词收录输入容错范围之内。至此,验证完毕,这解决了困扰诗词界多年的所谓孤平问题。
结论:这样看唐人还是很重视孤平问题的,如果他们创作过程中孤平难以避免,他们还是会用入声代平声的方法,使诗句读起来不像孤平。因此在这一点上,我是支持王力先生的观点--孤平为唐诗中大忌。同时给现代人在创作近体诗时留下可效仿的规则:在孤平难以避免的情况下,第一第三字可以用入声字代替,建议最好用阳入代替,至少也要用上声字代替。 2021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