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再谈律诗中的上尾问题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0-01-12 09:07 点击:2440 评论:4
格律诗中,韵脚必须是平声,白脚必须是仄声。当然可以用入声字。
不仅可以用,甚至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的白脚全是入声 。
另外,讲究的诗人,需要特别注意到白脚仄声的变化,入声、上声、去声循环使用。
一、白脚的声调变化
写格律诗时,非常注意白脚的声调变化,例如王维这首《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仄收的四个白脚:
满,上声。
色,入声。
暗,去声。
出,入声。
又如杜甫《秋兴八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诗首句押韵,只有3个白脚:
主、上声。
振、去声。
冷、上声。
二、上尾之病
不过也有诗人不注意这一点,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
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
1、小病
相邻两个白脚声调相同就是上尾,其中临近的两个声调相同,是小病。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意、渡,都是去声,算是小病。
2、中病
又如储光曦《题辨觉精舍》:
朝随秋云阴,乃至青松林。
花阁空中远,方池岩下深。
竹风乱天语,溪响成龙吟。
试问真君子,游山非世心。
远、语、子,三个白脚是上声。这算是中病。
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出、角、客,三个白脚都是入声,这也是中病。
3、大病
又如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地、案、岁、见,四个白脚都是去声,这就是大病了。
入声字当然可以作白脚,而且上去入三声最好循环使用。这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上尾和四声八病中的上尾不是一回事。
这种上尾之病,在唐诗中比较少见,但是在宋诗中却比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