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8|回复: 6

【转帖】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2-8-26 21: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夜黑心明 2019-06-25  
唐宋诗病举隅
唐宋诗病举隅│声律篇:(8)上尾
(本文观点:《今传是楼诗话》云:“今之为诗,犯八病者,触目皆是矣。”可以说,犯“上尾”之病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一些诗论家却仍将“上尾”视为诗病。)
近体诗有个讲究,就是律诗要避免“上尾”。什么是上尾?王力教授在《近体诗·上尾》一节中,用了十多页的篇幅,专门对上尾作了阐述。他说:“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由此可见,“上尾”是指在近体诗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则犯“上尾”。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的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近体诗的格律在盛唐时期已经完备。律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仄声字的上去入三声,但“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譬如唐代杜甫《曲江》:
杜甫《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通过对杜甫《曲江》一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白脚句都是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声递用”。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正格。譬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本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首句若不入韵,势必有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但声调相同的句脚必须隔离。像《春望》颔联出句句脚用去声,颈联出句句脚用入声。至尾联方得用去声或上声。
由此可见,我们这一节所说的“上尾”病与“八病说”中提及“上尾”病(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略有不同。下面两种情况是专门针对律诗“上尾”病而言的:
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第一,白脚尾字同声。
在律诗中,白脚句(不押韵的一、三、五、七仄尾句)相邻两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称为“上尾”。此类情况又分“大上尾”(三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和“小上尾”(两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先看“大上尾”病例,譬如唐代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陋巷喜阳和(平),衰颜对酒歌。
懒从华发乱(去),闲任白云多。
郡简容垂钓(去),家贫学弄梭。
门前七里濑(去),早晚子陵过。
本诗三、五、七句尾“乱、钓、濑”三字皆用“去”声字,犯了严重的“大上尾”病。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在《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诗中:“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也是如此,本诗三、五、七句尾“出、角、客”三字皆用“入”声字,也是犯“大上尾”之病。
再看“小上尾”病例,譬如唐代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平),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上),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去),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去),悬知独有子云才。
此诗本诗五、七句尾“度、赋”二字皆用“去”声字,并且连用,故犯“小上尾”病。
杜甫《秋兴》
第二,尾式结构相同。
在律诗中,连续四句诗尾语法结构相同者。也被视为“上尾”。譬如杜甫《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鱗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对于这首诗,仇兆鰲在《杜诗详注》中则认为:“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词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龙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即同一首律诗中四句以上句法雷同,缺乏变化,又称“四言一法”之病,又如唐代李商隐《访隐》:“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本诗前四句尾句法相同:“到层峰”“依老树”“从平楚”“自上方”,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也可以说是犯“上尾”之病。像这类犯“上尾”病的,传世的名作也有不少,比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犯“上尾”病,但仍然脍炙人口。
《今传是楼诗话》云:“今之为诗,犯八病者,触目皆是矣。”可以说,犯“上尾”之病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一些诗论家却仍将“上尾”视为诗病。对于诗家来说,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添花,臻于完美。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21: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对否,先引来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22: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开始立论是错误的。
八病之上尾病仅指白脚不能与韵脚同声。至唐已形成诗律,从古至今,近体绝少犯上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的上尾病是指上尾病和鹤膝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03: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诗论是将鹤膝也视作上尾,好象也有出处,只是记不起了。
此文后面又将长解镫及长撷腰视作上尾病,并引仇兆鳌之说,看来上尾是义更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27 07: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有人说,律诗上仄(白脚)还须分上去,下平(韵脚)还得辨阴阳。这可能是元代语音平声已分阴平阳平之故。原话、谁说的,记不清了。

点评

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懂得并稍微注意就行了,不必严格遵守。评者也无需挑鼻子挑眼儿,把握诗大意。心里有数就行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8-27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88
贡献
21423
金钱
254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8-27 0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8-27 07:09
明代有人说,律诗上仄(白脚)还须分上去,下平(韵脚)还得辨阴阳。这可能是元代语音平声已分阴平阳平之故 ...

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懂得并稍微注意就行了,不必严格遵守。评者也无需挑鼻子挑眼儿,把握诗大意。心里有数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