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集句诗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21 08: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2-8-21 08:16 编辑

我们奇诗派主编的《杂体大全》(由我主笔编写,400多万字)第五章收有集句,内容非常多,共分22大类,24页。这里节选开头一部分,看看它“是不是”创作。
第五节  集句

一、集句诗
集句诗的写法在改造这章中属于揉的方法。
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诗。集句者,就是把已有的句子拼起来,组成新的作品,是种拼盘诗。被选材料可以是经、史、子、集中的现成句子,加工后的成品可以是诗、词、曲、联、文、赋,甚至长篇大论。所以从某种角度讲,集句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但就其表现形式而言,由于每一句都能找到出处,只不过是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因此有人认为“毕竟算不上真正的创作”。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文字游戏可出现在任何诗体中,不光是集句,认真的作品也不只是格律诗,任何诗体都可以创造辉煌的作品。好的集句如鬼斧神工,不着痕迹,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比原创还高出一筹,只有博览群书、技冠群雄的大家,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集句作品的。因为诗、词不单讲韵律、节奏,更要有意境,除压韵和谐、意义连贯外,还要营造出内在意蕴,扣准其韵味,这是一种再创作。集句不重苦吟而靠重灵光一现、信手拈来,故对作者的素质要求也更高。
“集句”一名,出自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但它的创作,由来已久,带有集句性质的作品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左传·哀公十六年》“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以自律”,其中“不吊昊天”出自《小雅·节南山》,“不慭遗一老”出自《小雅·十月之交》,“茕茕在疚”出自《周颂·闵余小子》。又《列子·仲尼》载传为帝尧时代的《康衢谣》云:“立我丞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后二句出自《大雅·皇矣》,前二句出自《周颂·思文》,所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和王力《汉语诗律学》都据此断为伪作。但王力以为,根据用韵情况,此类诗虽非尧时代作品,其产生时代也不会晚于汉代,或许可以和哀公悼孔子诗同属先秦的集句体诗。现存最早的完整的集句诗,为西晋傅咸(239-294)的《七经诗》。虽则“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形式毕竟已具备了,标志着集句体的初步形成,在诗词集句史上享有开创之名。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香屑集》提要记载“集句为诗,始晋傅咸,今载于《艺文类聚》者皆寥寥数句,声韵仅谐。刘勰《明诗》不列是体,盖继之无其人也”。邓林《元诗体要序》曰:“集古人之语以成篇曰集句。”傅咸尝作的《七经诗》,今存六经(注:按:今存《孝经诗》二章、《论语诗》二章、《毛诗诗》二章、《周易诗》、《周官诗》二章、《左传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3。),有的隐括经义,有的裒集经句,揆以“集古人语”的定义,体制尚不很纯。
李士宁,蓬州人,有异术,王荆公所谓“李生坦荡荡,所见实奇哉”者。熙宁中,宗室世居,狱连士宁,吕惠卿初叛荆公,欲深文之,以侵荆公。神宗觉之,亟复相荆公。荆公平生好辞官,至是不复辞,自金陵连日夜以来,惠卿罢去,士宁止从编置。初,士宁赠荆公诗,多全用古人句,荆公问之,则曰:“意到即可用,不必皆自己出。”又问:“古有此律否?”士宁笑曰:“《孝经》,孔子作也。每章必引古诗,孔于岂不能自作诗者,亦所谓意到即可用,不必皆自己出也。”荆公大然之。至辞位迁观音院,题薛能、陆龟蒙二诗于壁云:“江上悠悠不见人,十年一觉梦中身。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头自在春。蜡屐寻苔认旧踪,隔溪遥见夕阳春。当年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用士宁体也。(《邵氏闻见录》)
在杂体诗中,数集句的园地最大。据说在唐代号“四体”,可惜很少有作品流传,现难以知其详。它本来是作为一种游戏文体存在的,所以起源虽早,可惜当时的追随者太少了,历代罕有作品流传。从晋代一直到宋初,出现了长时期的空白。
集句始盛于宋代,当时与联句、摘句相媲美。仁宗朝的石延年(石曼卿,字延年)、胡归仁等“以文为戏”,利用唐五代人的诗句写集句诗,石延年和胡归仁是北宋最早的集句诗人,他们的集句诗具有多方面的开拓意义:开创了集众多诗人之句的新风气;写出最早的“集唐诗”,开始采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形式,不但用集句诗抒情言志,而且还将其作为调笑的手段。神宗朝的王安石,徽宗朝的葛次仲和林震,是集句诗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诗人。
石延年是宋代第一个作品较多而又有重要影响的集句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累举进士不第,仕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豪放不羁,诗风劲健。他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之一,著有《石曼卿诗集》,久已散佚,今存后人辑本。石曼卿为馆职,五鼓趋朝,见二举子系逻舍,曼卿问何事,吏云:“昨日里閈有娶妇者,二子穴隙以窥,夜分乃被执。”曼卿力为释解,口占集句云:
司空临汝汝须知,月下敲门更有谁。
叵耐一双穷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
(注:《宋朝事实类苑》卷63引《李希声诗话》记此事,与此略异。)"
据说此诗当时盛传一时,盖故事本身有滋有味,很适合小市民的口味。《西清诗话》又曰(《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10引):集句自国初有之,至石曼卿以文为戏,然后大著。如
下第偶成
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
圣主不劳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豺虎丛中也立身。
啼得血流无用处,著朱骑马是何人。
又云: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东风舞一场。
他的《下第偶成》已经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了,读来一气呵成,无丝毫雕琢气,如出一人之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西清诗话》云:“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者。” 石曼卿比王安石年长二十七岁,他在宋仁宗康定二年便死去了,看来“始为集句诗”的人该是石曼卿。
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搞集句创作的是王安石,他代表了宋代集句艺术的最高水平。《苕溪渔隐丛话》引《遁齐闲览》云:“荆公集句诗,虽累十数韵,皆顷刻而就,词义相属,如出诸己,他人极力效之,终不及也。”《沧浪诗话 诗评》又云:“集句惟荆公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腑间流出。”《金玉诗句》言“集句至元丰间,王文公(王安石)益工于此”,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的集句诗,长篇多至百韵二百句。据初步统计,现存王安石的集句诗多达六十馀首,而且质量高。
集别人的的诗句成对子的律诗是宋朝才出现的,据说王安石是写这种诗的鼻祖。
根据史料记载,集句诗在宋代最为盛行。当时,由于格律诗体式已经成熟,且有前朝大量诗歌的丰富遗产,集句诗便广泛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像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杨冠卿等诗词家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时之时尚和风气。虽是游戏之作,也颇有自然之致。嗣后集古、集唐、集宋的集众人之作外,集杜、集李(白)、集陶(潜)、集(李)义山等的集个人之作,亦大行于世。其体七古、五古、五七言律绝、乐府诗以及排律俱备。如孔平仲《寄孙元忠》乃组诗,多达三十一首,俱为集杜句,开后来文天祥集杜之先。
南宋的集句更多,有别录成集的,如李龏的《梅花衲》(共有集句诗211首,其中七言绝句146首,五言绝句65首)、《剪绡集》,叶大戾《考古质疑》提到的《梅花集句》一书,文天祥在狱中作世所罕见的《集杜诗》200首、《胡笳曲》十八首。
北宋时人们不愿在集句上付出太多精力,创作多“率然而成”,写作过程迅速,数量多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理论建树。这一时期对集句的认识多停留在“调笑”功能上,“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所以这阶段成就不高。北宋集句诗在艺术上有从“贵拙速”到“意贯而对偶”的变化。南宋以后,集句诗创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题材上走向了专门化,集杜诗成了一个突出的品种,创作规模越来越大,“以文为戏”的特点再次被强化。另一方面南宋的集句实用功能被强化,是人们多用来记行、记史,在形式上也有了创新,出现了集句《宫词》集句乐府歌行等新形式。南宋的集句受到重视,更注重了艺术形式上的游戏特色。重视集句语言的浑融自然、浑然天成等
金元两代因社会整体创作衰落,诗歌创作基础削弱,以及俗文学的负面影响等,集句的创作成就不高。但开创了集句爱情诗、集句梅花诗,以及七绝集句形式。
明代复古之风大盛,集句者更多,最负盛名的是孙仲衍,其《朝云》三律可谓妙品,更有集句专题,如沈行集句咏雪诗二百余篇,集句梅花诗三百六十首;余兆方集唐宫词一百二十首等盛行。且有以集句诗应用于戏曲小说中者,特别是明清的折子戏,大多以集句诗为每折戏的结束语,像汤显祖的《牡丹亭》,总共五十五出戏,而里面的集句诗就有五十四首之多!孙蕡小说《朝云幽魂留诗记》中则七律十首、七绝十五首,亦全为集句之作。明遗民张吴曼作集唐梅花诗五律、七律各百首,所表现之民族精神尤为特出。
清代集句达到了顶峰,如梁章矩梁恭辰父子编的《巧对录》,专门收集历来集对;《池北偶谈》卷十五记载:“施瑞教(字匪茂)平生集句诗数千首,属对精确,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清代戚学标之集李白篇中梦游天台歌等杰作,彷佛李白再生,还有黄之隽(字石牧),著有《香屑集》十八卷,全部集唐人诗句,共930余首,连自序也是集唐人文句而成,《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它“虽取诸家之成句,而对偶工整,意义贯通,排比联络,浑若天成”,无论数量、质量,都可谓集大成矣。恭亲王奕之《萃锦唫》八卷集唐千首也为集句诗之集大成者。
清末民初南社诗人一度龚(自珍)诗成风。可见集句诗的源远流长。
明清两代不但集句诗人多,集聚数量多,而且开创了新的门类,并且走向通俗化。明清时代集句理论日趋成熟,论述具有系统性,注重集句艺术上的创新,发展出专门的集句诗话,评论时注重诗人的思想境界、形式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注重集句创作上的创新。
集句的成败得失,宋人以为由如下三方面决定。
第一,博学强识,多看多抄。前引楼钥《跋郭适之集句梅雪诗》,谓集句“虽曰以诗为戏,非博记详取,未易为也”。又牟《厉瑞甫唐宋百衲集序》(亦见前引)评王安石的集句诗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学力至到”,“诵古人诗多”,而评胡伟也称其“博”。《文体明辨序说·集句诗》在论及此体时,特别强调“博学强识”。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卷3《集句》,也专谈此问题。他认为集句诗“造句下字,全要多看”,于是他从前人诗中分类抄了若干句子,有的“自然风韵”,有的“曲得人情”,有的“天然旷渺”,等等。多看多抄,犹如建房备料,料足且优,方有望美轮美奂,否则必难蒇事。
第二,融会贯通,如出一手。备“料”充足固是前提,但不等于学博就必能集出好诗,还得靠“艺”,也就是弥缝的本领。洪迈《容斋五笔》卷5曰:“王荆公集古《胡笳词》一章云:‘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后章(指第十八首)云:‘春风似旧花仍笑,人 生岂得长年少。’二者贴合,如出一手,每叹其精工。”前引袁说友《跋胡元迈集句诗贴》评胡伟集句的成功,也在于“混而成之如同一时,比而声之如出一手”。王炎评东山先生集句“即事体物,委曲亲切,如肺腑中自出机杼,无附离牵合之态”,此所以为“尤工”之奥秘。《文体明辨序说·集句诗》主张相同:“按集句诗者,……盖必博学强识,融会贯通,如出一手,然后为工。若牵合傅会,意不相贯,则不足以语此矣。”诸家皆强调“如 出一手”,但怎样才能做到此点?《文体明辨序说》以为须“融会贯通”。前引文天祥《集杜诗自序》中所谓“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盖为“融会贯通”之典范:他已与杜甫臻于心心相印、彼我合一的地步。要达到此种境界,固然十分困难,但不如此就不可能“如出一手”。前引刘宰《梅花衲序》,就举了一个失败的例子:“绍熙间,余尉江宁,有李鲂伯鲤者实余乡人,年七十馀,客授方山观,示余梅花集句百首。其所取用,上及晋、宋,下止苏门诸君子,虽句句可考,而意或牵强,如两服两骖用生马驹,费尽御者力,终难妥贴。”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10也曾批评过那些拙劣的集句者,说他们“但取十数部诗,聚诸家而集耳”;“后来继作者,贪博而忘精,乃或首尾衡决,徒取字句对偶之工而已”。如此集句,必是牵合成篇,七拱八翘。
第三,事实贯串,声律妥帖。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写道:“附到葛次仲《集句诗》,亚卿平日喜作此,是亦文章游戏三昧者。至於事实贯串,声律妥帖,浑然可爱,自非才学该赡,岂能自成一家如此?其《即事》云‘世路山河险,樵门市井忙’,《田家》云‘雀语嘉宾笑,蝉鸣织妇忙’,……其偶对精切多此类,东坡所谓‘信手拈得俱天成’者,亚卿有焉 。”所谓“事实贯串”,盖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弥合诸句使之天衣无缝,即牟《厉瑞甫唐宋百衲集序》所谓“细意熨帖平,灭尽针线迹”是也;而“声律妥帖”,则是指不能失韵,要符合诗或词的格律形式。宋人杂体诗创作理论或“游戏规则”的实质,就是在做“文字游戏”时,要尽量淡化甚至消泯游戏色彩,最好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游戏”,力求内容和形式与一般诗词趋同,从而提高艺术质量。这不仅对杂体诗(词)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丰富了宋人的文论宝库。
集句诗大都是集前人的诗句,有集数人的诗句成篇,有单集一人的诗句(如集杜、集陶、集龚)。清代李邺嗣有集史诗,捃摭司马迁《史记》中的五言文句,“而稍以己语经纬其间”,这是集句诗中的新品种。
集句诗是中国传统诗句词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保存到现在的集句诗集很多,不少于300集。优秀的集句诗,“机杼真若已出”,“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宋叶大庆《考古质疑》)。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虽然诗句均是前人之作,句字本身没有独创性,但是不同风格的诗句只要被创作者遵循诗词的“启、承、转、合”的相关原则重新组合,做到状物抒怀、浑然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那么便是上好之作,让人耳目一新。像那留别的依依、别后的惆怅、宦途的得失……尽在言外;反复吟咏,回味迥永,绝无牵强附会之嫌。
要写好集句诗(词),首先必须博读强记,因为采集的每一句都要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且不能是从同一首诗、词中选取的;如果集近体诗,绝句要讲究格律、平仄、用韵;律诗还要讲究对仗;词则要讲究词谱中的某些音调;更重要的是,必须围绕主旨,做到“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清·沈雄《古今诗话》)
正因为集句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谨的制约,所以它的创作比起填写近体诗的难度更大;而它的再创造,使得诗词的耐人寻味、可感性的审美特征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艺术性和赏析性更强了。
集句诗,或杂集众人之句,或专集一人之句,要做到起伏顿挫,回环往复,一气呵成,好天衣之无缝。如有一语未妥,一联未洽,则全篇均失精采。(以上根据资料整理)
    集句诗的研究起步很晚,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第一篇研究论文。但至今也只有论文十几篇,专注两部而已。
苕溪渔隐曰:“致尧《醉着绝句》云:‘万里清江万里大,一材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葛亚卿《集句》云:‘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睡醒又睡,高唱夕阳孤岛边。’前辈集句诗,每一句取一家诗,今亚卿全用致尧前两句,极为无工,又后两句不是好诗,不称前两句,岂若致尧之浑成也。杜荀鹤亦有《溪兴绝句》云:‘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溪也不知。’语句俱弱,亦不若致尧之雅健也。”
《后山诗话》    宋•陈师道
王荆公暮年喜为集句,唐人号为四体,黄鲁直谓正堪一笑尔。司马温公为定武从事,同幕私幸营妓,而公讳之。尝会僧庐,公往迫之,使妓踰墙而去,度不可隐,乃具道。公戏之曰:“年去年来来去忙,暂偷闲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又杭之举子中老榜第,其子以绯裹之,客贺之曰:“应是穷通自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著荷衣便著绯。”寿之医者,老娶少妇,或嘲之曰:“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真可笑也。
竹坡诗话    周紫芝
孔毅父喜集句,东坡尝以“指呼市人如使儿”戏之。观其《寄孙元忠诗》云:“不恨我衰子贵时,经济实藉英雄姿。君有长才不贫贱,莫令斩断青云梯。骅骝作驹已汗血,坐看千里当霜蹄。省郎京君必俯拾,军符侯印取岂迟。”殆不减《胡笳十八拍》也。(《寄孙元忠》乃组诗,多达三十一首,俱为集杜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