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1 21: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5-5-11 22:34 编辑
谢谢古韵流觞版主欣赏,问好!谢谢提出宝贵意见。我认为,你们讲的“题好一半文!”的“题”我认为不是指标题,而是指文章和诗的主题、意境和内涵。如果指标题的话就很难解释传统诗里出现的问题。古代的诗基本上是没有标题的,有的标“无题”,传统诗有标题是近现代才有的。如果标题这么重要的话,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篇诗,就题不对诗了,诗写的是西湖夏日的荷花风景。而题目是“送客”,如林升写的《题临安邸》,也是标明了此诗写在什么地方。
《侵略头子绝不是英雄》这篇诗的题我认为是非常精准、贴切地标出了诗的内涵。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更好的标题想到。
我标的“普通话声韵”原来叫“普通话拼韵”,确实是不同于古韵,也不同于新韵,确实是全国只有我一个人在用“声韵”,现在我把一篇关于“普通话声韵”的文章转录如下:
语言大环境决定了写诗用什么韵
用什么韵写诗,取决于当时的语言大环境。当代中国,语言大环境是什么呢?是什么语言呢?毫无疑义——普通话。普通话不但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我国面向全球的华语广播,也是普通话。在广大人民群众相互交流和交谈中,使用普通话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没有任何方言可以与普通话比肩。
因此,当代我国的语言大环境就是普通话。在这个语境中,写作中华传统诗,要以普通话声韵为主。平水韵等古韵为辅。(以个人的喜好可以使用)双轨制并没有反映我国语言大环境下产生的普通话声韵,是不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普通话声韵以平仄四声为声调,以韵母相同为正韵,韵腹相同为辅韵(以备在正韵不能精准、贴切表达诗的意境的情况下使用)。
唐朝产生了很多中华传统诗的名篇佳作,它的韵——唐韵产生于唐朝时代的语言大环境(有人说是平水韵的前身,这种说法是很牵强的。平水韵有平水韵的语言大环境,平水韵语言大环境下产生的平水韵,能适用于当代中国的普通话语言大环境吗?)。这个语言大环境以洛阳、长安为中心。在唐时,这些诗的韵大多是(如果用拼音来表达的话)韵母相同的。只有韵母相同押的韵,才最谐和、悦耳、动听。
综上所述,制定一部以《新华字典》为依据的《新华韵典》,是时候了。以结束当代中国在创作传统诗方面用韵的混乱局面。
我从开始创作传统诗就是按照我自己的那一套格律理论来写的,从格律、声调、音韵,同古韵和新韵都不同。我认为,格律、声调、音韵都是工具,要用什么工具来创作诗,是个人的自由,只要把诗写好就可以了。这才是真功夫。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