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0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诸子百家之墨家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5-6 21: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诸子百家之墨家(进阶班部分讲义摘录)
《诸子百家》二
上节课咱们说到孔子和孔子的学生,顺便带了一些孔子的思想,不过说得不全面,多数是说他的生平和他与学生之间的一些事情。至于系统地说儒家思想,回头等介绍完了人再说。
这次咱们说一下墨子。这个人,是首个批判孔子的人,比孔子小80多岁。
咱们上次说过,孔子研究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而墨子,则是研究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在批判儒家思想的人里面,他是第一人。墨子是在孔子死后出生的。他在世的时候,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墨子的出身,是比较贫寒的,或者说是比较卑微的。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最高当过宋国的大夫。关于他的传说比较多,现在我们也弄不太清楚,有人说他是鲁国人,也有说是楚国人
更有人说这人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还是阿拉伯人。这东西扯不明白,咱们就不在这考证了。
    这人的名字叫墨翟,如果说,孔子是古代小资文化的代表,那么墨子就算是古代平民阶层的代表。为啥说孔子小资呢?因为他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惟酒无量”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子:有崇拜孔子的人说,孔子真是圣人啊,谁如果能学到孔子身上的三点,那么他也就可以是圣人了。有个地痞混混就说,我早就是圣人了,人问凭你?为啥?地痞就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惟酒无量。这三点我都会。孔子,向往的是贵族生活,他是艺术化和小资化的代表。而且孔子看不起平民,尽管他也是低下劳动者出身。但当他成名之后,就变得对平民阶层有鄙视情绪,比如说,他的一个学生樊迟,这个人跑去和孔子说,老师,我想学农,孔子直接和他说,我不会。又说我想学种菜,孔子还是冷冷的说,不会。结果樊迟走了。孔子说,这个樊迟,真是个小人。大家注意哈,古代说小人,和现代的小人,意义是不一样的,现代的小人,带有道德鄙视,而古代不是。那时候的小人,是平民,或者说,从宗法上说,是小宗之人。
比如说,一个县官升堂,下面跪着百姓,百姓通常对县官的称呼,是青天大老爷,或者简单点叫大人,而自称,是小人是某某某,这里没有道德意义,只有身份意义。那么,也说过一句,说为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是被后世批判得比较多的话,但其实绝大多数后世的人都误解了孔子,孔子说这句话,并不是说,女人和小人都是道德低下的人,因为古时候女人的地位本就不高,男尊女卑是常态,而平民阶层也是身份地位低下的人,这个我们回头说孔子思想的时候,还会提到。
    而墨子,和孔子是属于完全的两类人,墨家,本就是平民的学派,墨家的人,都要劳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胫无毛。啥意思呢?就是小腿上没有毛。毛哪去了呢?都在劳动的时候磨掉了。而墨家学派,是一个典型的半军事民间团体,或者叫准军事更确切一点。他们是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虽然如此,但他们亲民的本性是很显著的。墨家的思想影响较大的时期主要是在战国和先秦,到汉朝的前期,遵从的是道家思想。主要原因大致是高祖直到文景,认为天下大乱方定,要给百姓休养生息。因此治国也崇尚道家的黄老学说,汉武帝后才崇的儒家,给儒家翻身的机会。因此,其实墨家思想,基本没怎么被主流社会用过,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们太关注民众的利益,没有把统治者放到第一位。刚才说了,墨家是准军事化集团,他们的首领,叫巨子,又称钜子。大家如果有看过那个电视剧,说项少龙的,里面那个钜子令,大概是真的。墨家学派,他们崇尚的精神,是舍身卫道,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哪怕是让你跳火坑,也得毫不犹豫地去什么么黄继光董存瑞的那点事儿,在墨家里简直就不算事,小儿科了。而且,墨家内部,拥有司法审判和刑罚权,不记得是第几代墨者了,反正是墨子的后人一位首领
他的儿子犯了罪,楚王就和首领说,你儿子犯罪本来是要诛灭的,但考虑到你是墨家首领,而且又只有这一个儿子,因此我没有处理他,把他放了,你带回去,这本是卖人情的好事但首领说,虽然你不处理,但我们墨家有规矩,犯了罪是不能饶恕的。于是带回去把自己儿子杀了,记载是这样的,但杀之前有没换人啥的,不知道。
    墨家主要的活动区域,是在当时的宋国,鲁国和齐国墨子到晚年的时候,跑楚国去游山玩水,死在楚国了。当然,游山玩水说得不准确,应该叫游历。也有说墨子终生没有做官,但他不反对弟子做官,但凡是做官的弟子,必须推行墨家学说,如果君王不接受墨家学说的,那么宁可辞官。这是民间团体比当权者还牛的案例。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和儒家及法家,君权为上的思想所背离的。这大概也是不太受统治者喜欢的一个方面。
而且,墨家还有个特点,凡是有钱的人,比如说当官的,要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一部分交“党费”的。但如果墨家里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话,那么全体墨家是有义务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有点类似于黑社会性质。但总体上来说,墨家的人是非常自律,而且公正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有个案例可以证明
在楚庄王的时候,那时候楚国很强大,要去攻伐宋国。他们找了公输班,也就是后世称的鲁班。公输班是个啥人呢,木匠。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的,他还善于制造攻城器械,于是楚庄王跑去买了他的专利,制造了一批攻城器械,打算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个事情,星夜兼程,跑去找公输班。见面后,和他说我在北方有个仇人,现在找你,你去帮我灭了他,事后必有重赏。公输班一听,立马不高兴了,这是明显的买凶杀人啊。于是公输班说,君子义不杀人。墨子说,好,你义不杀人,那么你帮着楚国打宋国,你杀多少人?公输班没话说了。便推在楚庄王身上,说是他要打宋国的,和我没关系。墨子说那么好,我们就去见楚王。见了楚王,墨子说,有这样一户人,家里很有钱,房子又大,穿金戴银的,但他老是喜欢去偷自己的穷邻居。邻居家啥都不如他,但他就喜欢偷邻居家东西,大王你认为这是咋回事呢?楚庄王说,这人有盗窃病。墨子说,那好,你楚国,就好比那个很有钱的家族。你的国家,土地多,人口少,宋国是人口多,土地少,你去打宋国,还要死了你本就少的人口,打胜了也就是多了一点对你来说没用的土地,你不是盗窃病是啥?楚王说,那么这攻城器械都造好了,也不能不打啊。墨子说,你那器械根本没用,于是和公输班俩人,把自己的衣带解下来,在桌子上做了个模拟攻城的场景,公输班多次攻击,都没打赢墨子,于是公输班说,我还有一招,但我不告诉你。墨子说我知道你还有一招,其实我也还有一招。楚王不知道俩人在打什么哑谜。就问,墨子说,他的那一招就是把我杀了,但我告诉你们,我的300弟子,已经带着我发明的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你们来送死了。这就是墨子的特点,行侠仗义,也就是他非攻思想的体现,墨子反对一切形式的攻伐战争,是一个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但他的方法,是以战止战,用武力去禁止战争。如果年轻人看电影的,还看到过有个刘德华演的电影,叫啥,貌似是墨攻吧。大家都知道墨子的非攻思想,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墨家的非还很多,非攻,这里的非,是意动用法,以什么为非,意思是反对。除了非攻,他最出名的还有非儒,非命,非乐大家从非儒就看出来了,他是强烈反对儒家思想的,另外,他还认为,认天命,是不对的,因此叫非命。恢复礼乐,也是不对的,因此叫非乐。
    咱们先说非儒。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孔子当时被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不知道跑哪去弄了一只小猪,回来蒸熟了给孔子吃,孔子问都不问来由,拿起来就吃。子路又跑去不知道扒了哪个学生的衣服去换了一壶酒来喝,拿给老师,孔子也是问都不问,端起来就喝。但到了楚国,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孔子是席子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切得不方正,他不吃。子路就问孔子了,说老师这时候和在陈蔡之间的时候,怎么好像不一样呢?孔子说,之前我们是求生,现在我们是求义。墨子就借这件事情,说儒家的假道学,虚伪面目。
    还有一个非乐,我们再说一说。墨子认为,所有的寻欢作乐都是不对的
从君王到百姓,第一要务是从事劳动生产,他认为当时国家最大的忧患叫:
寒者不得衣,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得息,民之巨患。也因此说,大家都不应该有娱乐,应该劳动。男人娱乐就耽误种地;女人娱乐就耽误织布;官员娱乐就耽误治国.因此,为乐非也.其实这个思想主要是批判统治者歌舞升平,而且墨子也是这样要求墨家学生的,他的三百学生,都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日子.而墨子最主张的,就是人人平等,生而平等,这和儒家的思想又有本质的差异,儒家的礼乐,就是主张人人不平等的.比如说,天子要用什么礼仪,诸侯什么礼仪,大夫什么礼仪,都有规定.但墨家不认可。而且,当时的军事也是有管制的,比如说,一千两战车为一军,天子可以拥有六军,也就是六千辆。而诸侯国,大国到小国,分别拥有的数量是三军到一军不等。这也是等级的一种象征。
说到这里,顺便插播一个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和后期的不一样。那时候是用战车打仗的,没有啥骑兵一说,而且参战的人,多数是贵族,平民还不一定有资格参战。有点类似于十五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那种格式,能当兵的,能保家卫国的,是一种荣誉。十字军是要被封爵的。春秋时期,就是这种制度,大多数军人,都是贵族,尽管是最低等的贵族。之前我们说过,叫士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是贵族。所以我们现在说当兵的,叫士兵。说非正规军,叫民兵。而士,除了当兵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职业,比如舞文弄墨的,叫文士;练武的,叫武士;给君主出谋划策的叫谋士;搞外交的,叫策士;给人看病算卦炼药的,叫术士,或者方士;行侠仗义的叫侠士;到处游历的,叫游士;啥都不做的,叫隐士。那时候,士,是一种荣耀。但这个制度,从战国时期,开始被瓦解,为啥呢,因为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性质不一样
春秋时期,打的是理,打仗之前,通常还要派个啥外交官之类的,说一说我为啥要打你,或者问一问,你为啥要打我,说明白了再开打。而打仗的周期,也很短,通常一战定胜负,输了的就向赢了的臣服。
     而到战国就不一样了。春秋打的是理,而战国是以消灭别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比如说那个啥大将白起,一战就坑杀人家四十万大军,因此战国时期打仗,要更恶劣一些。而既然这么打,那么,光贵族打,也没那么多贵族去死是不是,因此,平民就被迫上了战场当炮灰,而这个制度再发展一步,就更恶劣了。到了唐朝,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已经征不到兵了。兵员严重短缺,这时候咋办呢?就让一些流氓无产者当兵,那时候的军队,就完全没有什么荣誉和军人的骄傲的问题了,完全就是一帮土匪,那些游手好闲的城市游民,还有占山为王的草寇,都成了军人。而这些人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是爱刺青,而这个特点,到了宋朝,就变得更混蛋,宋朝皇帝干了个很无聊的事情,是规定所有当兵的,都必须刺青。而宋朝的军队,更是垃圾
啥军人荣誉完全都没有,这也是为啥他们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荣誉感,当兵就是为了吃饭,就是为了能多杀几个人头回来报功领赏。而这个传统到后世,还有个比较特别的名字,老人家可能知道,在北方一些地方,经常用“青皮子”这个不太尊重的称号来称呼军人,这个称号,就是从宋朝传下来的。行了,这算是题外话了。
另外一个题外话:儒家,和墨家道家,在做官问题上,其实是三种类型:
道家的人,就不做官,回头我们说到道家的时候再说。墨家的人,可以当官,也可以不当,比如说,墨子就不爱当官。而孔子,是挖空心思想当官,这和他们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墨家的人不当官,一样能发挥自己所长,因为他研究的是逻辑学和物理学,和当官没多大关系,不当一样可以研究。而儒家的人是研究的政治和伦理学,不当官他没法实践,研究都是空想。所以,儒家才有说,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其实也有个典故的,孔子的一个学生,谁我忘了。大概是子贡吧,做生意的那个,某天跑去问孔子,说我有一块玉,我是应该把它供着呢,还是应该把它卖了?孔子马上说,卖了卖了,我正等着有人出好价钱呢。啥意思呢,可能大家不理解,就说,儒家的人,好像就是一块玉,等着有人出好价钱,好让他们去当官,就是货卖帝王家的意思,而正是儒家的这种思想,把读书人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了。再早的,我们就不说了。
就从春秋战国开始说。那时候的选官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怎么说随意呢?一般是经人推荐,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管仲,是经鲍叔牙的推荐,才到齐桓公那去当官的。再比如说,商鞅,法家代表,是通过求贤令进京当官的,那时候没有什么严格的官僚选拔制度。咱们在读书的时候,读过曹刿论战,那个姓曹的,就是跑到君主那去说了几句废话,君主就带着他上战场了,还在那指手画脚的说能追不能追的事。这种官僚选拔制度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朝。
都是这么粗放式的选拔方式。
到了汉代,就不一样了。有个明确的标准了。一般叫荐举制或叫察举制。但这两个还是有细微区别的。荐举,通常是某个名人或者当权者的亲贵,推荐某人当官,比如说,汉景帝的老妈窦漪房,就向汉景帝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窦婴,一个是袁盎。汉景帝都是照单全收了的。
而察举,重在观察,观察这个人,是否有比较好的名声。方向呢,就是仁,孝,这时候儒家思想就出来了。不孝,不仁的人是不能当官的。但是,啥叫孝,啥叫仁,有个衡量标准没?明显是没有的,只有更孝,没有最孝,这东西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衡量的。那么好,弄虚作假的事情就出来了,某人老爸死了,这人就悲痛得不得了,跑到墓道边上的草房里去守墓,一守三年
说你看我多孝顺啊,结果就让他出来当官。谁知道当了官了才知道,他在这守墓的期间,和妻妾生了俩小孩了,按礼法,在服丧期间,这种事情也是不能做的,这是乐的一种。于是这问题就出现了。那怎么办呢?
再进化为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兴起于魏晋,结束于隋朝。制度的起因,是因为曹操这人太牛,提出了个唯才是举的口号,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只要有才,都可以跑来当官,于是这就严重地挑战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前的贵族就不干了啊,啥乡巴佬都能跑来和我们贵族平起平坐,那还像什么话。这时候,恰恰就出现了一个人,就是曹操的后代曹丕。曹操是丞相,没称帝,但曹丕,其实是很想称帝的。于是他和当时的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陈群,达成了一个协定,就是你们辅佐我当皇帝,我认可你们贵族阶级当官的权力。这是一种政治利益交换。于是在士族地主阶级的拥戴下,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代,当上了皇帝。但国家的统治机器,便掌握到了贵族手中,从魏晋到隋朝,搞的都是这种制度,九品中正制。要解释的话,就说全国有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一个九品中正官,这个官,通常由中央指定,专门负责组织问题,人事选拔升迁,就是这个官的事情。但实行了这个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啥问题呢,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大官,都不是从寒门出来的,挑选官僚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门第。
门第好的,优先当大官,而家里三代贫农的,给你个小吏当当就不错了。
而且这种选拔方式,造成了老人家长期把持官位,年轻人根本没发展前途。
对的,就是拼爹。其实拼爹这种传统,不是今天社会才有的,已经拼了几千年了,中国社会就这样,别奇怪,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在古代只是被换了种叫法,那时候如果谁敢说我爸是和珅,也是很牛的哈。
而到了隋朝,隋文帝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皇帝,他搞了科举制度,用的儒家思想,但他也给读书人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科举要考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全都是儒家的东西,但都是经过衍化后的儒家思想了。因为孔子已经死了,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说,我不是这么说的,你们说的不对,因此,统治者可以肆意解释并篡改儒家思想,以满足和服从自己的需求。读书人读不会他们口中的儒家思想,是不能当官的
比如,孔子当时提出的两个字:“忠,恕”其实就不是现在解释的这个意思
这个回头我们在说孔子思想的时候再说。
而我们现代人,则更惨了。古时候科举,举中了就能当官,最少也是个县级干部,而科举的前提,是十年寒窗,十年其实只读语文,不像我们现在要读那么多科目。而科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6年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幼儿园的还没算。科举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加公务员考试再加在小科员的位置上熬10年也不一定能熬得到的县长。所以说,古人比我们幸福,从春秋到21世纪,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古人压力真是轻,幸福指数真是高啊,好了,闲话说完了,玩笑咱就不说了。
再说几句正经的。孔子最大的主张,是回复礼乐,当时他认为礼坏乐崩是社会的毛病。那么,有个学生,叫宰予的,就去问孔子,说老师,父母死了,为啥要守孝三年呢?一年不行么?孔子说,那是礼法。如果三年穿孝,不能行礼,也不能为乐,那么礼必坏,乐必崩,这不就礼坏乐崩了么?咱们不是主张恢复礼乐的么?于是这问题,孔子也答不上来,只能说一句,汝自为之
也就是,你觉得这样好你就自己去做嘛。宰予走后,孔子说他不仁。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三年,到三岁,父母才能不抱他,为父母守孝三年,相当于还了父母的怀抱之恩,但这么个解释,还是没有回答宰予的关于礼坏乐崩的问题,因此,孔子的学说,实际是不严密的,再说第二个,还是这个调皮孩子,宰予。有一天,又去为难老师,说,老师啊,如果现在井里面掉了个人,而且是好人,那老师你会不会跳下去呢?
就有点类似于我问鹅,因为鹅说他和一苇是姐弟,是亲人,我就问他你妈和一苇一起掉河里了你会先救哪个,这学生实际问了个和这问题差不多的问题
而孔子回答说,原话是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说,你可以去要求君子,但不可以陷害他,你可以去哄骗他,但不能愚弄他。
但其实也没回答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问题,可见孔子也不是圣人,也是有弱点和回答不出的问题的,人都是这样。
    再说个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逻辑中,虽然他经常提到仁爱,但是他的爱,不是无私的而是必须回报的。为啥这么说,大家经常听到说,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直到现在的你仁我义。反过来就是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怎么说呢?
他的逻辑,是对双方提出要约。在他的思想中,人和人的身份可以是不对等的,可以是有等级的,但要约是平等的,父亲慈了,儿子才孝了,所以,父亲不能不慈爱,儿子也不能不孝顺。那么,我们再从这个逻辑推进一步
如果父亲不慈爱,那儿子能不能不孝顺呢?君主不仁义那么臣子是不是一定要忠心呢?这个问题,孔子没有回答我们,说老实话,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他当时到底怎么想的,但大家在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至少要注意,这是双方要约,而不是单向的,而后世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
对了,要说的就是这个后世的人扭曲了孔子的思想,断章取义,一味强调说
臣子要忠心,而没有强调君主要仁义。反正孔子不能从墓地里爬出来说他不对,因此,他说啥都是对的,同样的强调,又体现在强调民众要爱国
但国是不是爱民了,是不强调的。因此,我的确认为,文天祥啊,岳飞啊这类人死的很冤,他们要是黄泉之下遇到孔子问一问,孔子说,啊,我不是这么说的啊,估计这些人肠子都要悔青了。尽管岳飞是我的先辈,我家谱上他的大名是在上面的,我还是不得不说自找的,早去研究一下孔子,不就啥事没有了么。
    另外,孔子思想,无视平等,这是儒家思想中最致命的伤。他无法解释嫡长子继承制中,为什么继承人是嫡长子,而不是嫡次子,又为什么不是庶子。所有这些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道家,墨家,法家攻击他的理由。道家就说他“圣人不死,祸乱不止”意思就是说,这种思想如果继续延续,那么国家就会有祸乱,儒家思想才是祸乱的根源。法家更是批判他,韩非子是最批孔子的,韩非子就说,你不是主张仁爱么,那么你用仁爱去让这些犯罪的人不犯罪啊。大家都知道的,小偷强盗混混,父母和他说,苦口婆心的,没用
老师和他说,也没用。警察拿着棒子绳子来,他老实了。韩非子说,最管用的,还是棒子和绳子,而不是你的仁爱。有一次,韩非子见齐王,就说齐王很仁爱。韩非子说,外界都说大王是个很仁爱的君主啊王很得意,说,那你说说,大家都说我的仁爱到了什么程度了呢?韩非子说,大王的仁爱,已经到了亡国的程度了。齐王很惊讶,说不是说仁爱很好么?怎么会亡国呢?
韩非子说,你既然仁爱了,那么有过的,你是不罚了,有功的你拼命赏,最后,赏罚无度,那么你不亡国谁亡国呢?而韩非子和后世的商鞅所重的,就是赏罚有度。他们主要用的是势,术,法:
势,就是权力,提倡君主要有最高权力。
术,阴谋诡计,两面三刀手段。
法,刑罚。

犯错的人一定要受到惩罚。所以,后世经常忽悠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是半部论语忽悠天下,或者叫愚天下更恰当。而真正统治国家的,绝对不是仁爱,而是韩非子的势,术,法。
额,讲超前了,这段本来是讲法家的时候再给大家讲的,好了,这都10点了
今天就讲这么多,从墨子扩展出的东西太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