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7

5月21日复习作业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5-5 23: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8

主题

355

帖子

1788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5
贡献
475
金钱
668
发表于 2015-5-10 23: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123 于 2015-5-11 00:00 编辑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长安到洛阳,乃至太原、涿郡,“离宫别馆相望道次”。其中最豪华奢费的要算东都洛阳,所建西苑周围达二百里,“其内如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楼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缘水有十六宫院,皆“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修建这样大规模的宫室园囿,史载每月需役使二百万人,隋政府迫责又急,因此民工死者无数。《隋书·食货志》曰:“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隋炀帝统治十多年间,这样的大工程几乎每年不断,开运河、修长城,发民工都在百万以上。据唐人韩偓《开河记》的计算,修大运河前后共发丁夫三百六十万人,开至徐州时途中即伤亡一百五十万,以至“死尸满野”,因此到608年开永济渠时,就“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了。无限制地役使民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为了他的“圣王之业”
按照中国人评判历史的标准,杨广的这几个大手笔并不是一个安于享受的帝王愿意去做的。不管出于怎样的一番考虑,中华帝国以一种另类的姿态趋向杨广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一颗浮躁而澎湃的霸主之心,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对于诗人杨广来说,他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可是对于皇帝杨广来说,这又是一项宏大而艰难的命题,而他又没有能力处理好个人英雄主义与千秋功业、人民的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营建东都,为了证明自己是权力正统的核心;修建长城,是为中华帝国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修筑运河,是为了贯通南北漕运的血管;征伐高丽,是“圣王之业”弈局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棋,也是杨广运作帝王权力的胜负手。
 在天下承平、国力强盛之时,用这种大工程来装点盛世的繁华是掌权者通常会采用的方式。如此集中、如此大规模地将这些形象工程连续上马,全国老百姓在短时间内几乎都被集中到劳动工地上。
  杨广从即位那一刻起,就在倾力打造一个庞大的劳动生产线。中华版图宛如一个巨型的劳动竞赛场,他让自己的帝国陷入无休无止的大役之中,老百姓在生命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苦苦挣扎。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工程是,大业元年修东都洛阳,总计用十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两百万;大业三年修长城,发丁百余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修大运河,累计用工三百万以上。

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巴拿马运河的33倍。
营建东都是战略需要。将政治中心向东都洛阳转移,以天下中心之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大业三年修长城是国防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43

帖子

2705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8
贡献
688
金钱
1018
发表于 2015-5-12 15: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隋炀帝杨广这人是隋朝的著名昏君,他主要干了一个非常昏的事情:就是搞大建设。从大业元年,也是他的元年到大业八年,他远征高句丽。这八年时间,他总共实施了22个大工程。其中,有三个大工程非常出名:
第一,修东都,洛阳;
第二,修长城;
第三,挖大运河。
这三个都是彪炳史书的大工程。然后,咱们看一看,总共动用了多少人,洛阳,以惊人的速度修完。10个月,修一个都城啊。然后,修长城。发兵百万,都是当兵的去修,100万人。
然后,挖大运河。这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估算,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他每年所动用的人力,是300万人次。然后,八年时间,根据后世的估算,总共是动用了3012万人次。大家知道,每年用400万的劳动力,这些数字是啥意思呢?要结合下面这句话来看:修洛阳,死的,十之四五;修长城,死的,十之五六;也就是百分之四十,五十,六十的人都没回来,都死在工地上了。而挖大运河,总共死了250万人。那么,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是多少呢?4600万人,服了吧。相当于,把全国的所有青壮年都拉去工地,而且一半的人,弄死了。这比战争还残酷。
杨广修筑东都洛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杨广又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这第二期工程同样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与黄河贯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一千公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多公里。
至此,这条世所罕见、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运河终于完整地出现在帝国臣民和无数后人面前。
对杨广来讲,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举;
对历史来讲,这是一件震古铄今的杰作;
对数百万承担开凿工作的民工而言,这是一条榨干他们血汗、甚至剥夺了他们生命的血泪河,是一根吸尽大江南北民脂民膏的吸血管;
对隋帝国而言,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一条弥合历史裂痕的文化纽带,一条造福后人利益万世的黄金水道;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既是让人惊叹的历史奇迹、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隋炀帝逆天虐民、施行暴政的一个有力证据和直观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60

帖子

2766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9
贡献
660
金钱
1168
发表于 2015-5-19 09: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38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4
贡献
1873
金钱
3042
发表于 2015-5-19 11: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兴安客 于 2015-5-19 11:16 编辑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大业元年三月十七日,杨广下诏,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负责大规模营建东京洛阳诏令一下,一举投入这个大型建筑工程的工匠民夫就多达二百万人;大江南北的良材美石纷纷运抵洛阳,用以修建显仁宫;广泛搜罗四海之内的嘉木奇卉、珍禽异兽,以装点宫苑园林;同时诏命建成之日,洛阳郊区及天下各州的数万户富商大贾必须迁居洛阳,以充实户口、繁荣东京
    就在这个隋帝国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破土动工仅四天之后,开凿大运河的命令也随即发布。杨广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征调河南、淮北各州的男女民工一百多万人,开始夜以继日地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导谷水、洛水注入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引导黄河水,经荥泽(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注入汴河;继而又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东面引导汴水进入泗水,最终汇入淮河。同时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几万人浚通古邗沟,再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引淮水南下,至扬子(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渡口)注入长江。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杨广又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这第二期工程同样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与黄河贯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一千公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多公里。

  至此,这条世所罕见、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运河终于完整地出现在帝国臣民和无数后人面前。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43

帖子

2705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8
贡献
688
金钱
1018
发表于 2015-5-20 2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隋炀帝杨广这人是隋朝的著名昏君,他主要干了一个非常昏的事情:就是搞大建设。从大业元年,也是他的元年到大业八年,他远征高句丽。这八年时间,他总共实施了22个大工程。其中,有三个大工程非常出名:
第一,修东都,洛阳;
第二,修长城;
第三,挖大运河。
这三个都是彪炳史书的大工程。然后,咱们看一看,总共动用了多少人,洛阳,以惊人的速度修完。10个月,修一个都城啊。然后,修长城。发兵百万,都是当兵的去修,100万人。
然后,挖大运河。这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估算,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他每年所动用的人力,是300万人次。然后,八年时间,根据后世的估算,总共是动用了3012万人次。大家知道,每年用400万的劳动力,这些数字是啥意思呢?要结合下面这句话来看:修洛阳,死的,十之四五;修长城,死的,十之五六;也就是百分之四十,五十,六十的人都没回来,都死在工地上了。而挖大运河,总共死了250万人。那么,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是多少呢?4600万人,服了吧。相当于,把全国的所有青壮年都拉去工地,而且一半的人,弄死了。这比战争还残酷。
杨广修筑东都洛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杨广又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这第二期工程同样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与黄河贯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一千公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多公里。
至此,这条世所罕见、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运河终于完整地出现在帝国臣民和无数后人面前。
对杨广来讲,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举;
对历史来讲,这是一件震古铄今的杰作;
对数百万承担开凿工作的民工而言,这是一条榨干他们血汗、甚至剥夺了他们生命的血泪河,是一根吸尽大江南北民脂民膏的吸血管;
对隋帝国而言,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一条弥合历史裂痕的文化纽带,一条造福后人利益万世的黄金水道;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既是让人惊叹的历史奇迹、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隋炀帝逆天虐民、施行暴政的一个有力证据和直观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0

帖子

3027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1
贡献
714
金钱
1181
发表于 2015-5-23 21:44: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1日复习作业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隋炀帝杨广这人是隋朝的著名昏君,他主要干了一个非常昏的事情:就是搞大建设。从大业元年,也是他的元年到大业八年,他远征高句丽。这八年时间,他总共实施了22个大工程。其中,有三个大工程非常出名: 第一,修东都,洛阳; 第二,修长城; 第三,挖大运河。
这三个都是彪炳史书的大工程。然后,咱们看一看,总共动用了多少人,洛阳,以惊人的速度修完。10个月,修一个都城啊。然后,修长城。发兵百万,都是当兵的去修,100万人。 然后,挖大运河。这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估算,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他每年所动用的人力,是300万人次。然后,八年时间,根据后世的估算,总共是动用了3012万人次。大家知道,每年用400万的劳动力,这些数字是啥意思呢?要结合下面这句话来看:修洛阳,死的,十之四五;修长城,死的,十之五六;也就是百分之四十,五十,六十的人都没回来,都死在工地上了。而挖大运河,总共死了250万人。那么,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是多少呢?4600万人,服了吧。相当于,把全国的所有青壮年都拉去工地,而且一半的人,弄死了。这比战争还残酷。
杨广修筑东都洛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杨广又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这第二期工程同样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与黄河贯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一千公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多公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9

帖子

96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
贡献
252
金钱
355
发表于 2015-5-24 2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炀帝大兴建设,修筑东都洛阳,大运河和长城等工程,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讲义没有,自己找资料或自行理解,有空再讲),以及这几项工程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隋炀帝杨广这人是隋朝的著名昏君,他主要干了一个非常昏的事情:就是搞大建设。从大业元年,也是他的元年到大业八年,他远征高句丽。这八年时间,他总共实施了22个大工程。其中,有三个大工程非常出名:
第一,修东都,洛阳;
第二,修长城;
第三,挖大运河。
这三个都是彪炳史书的大工程。然后,咱们看一看,总共动用了多少人,洛阳,以惊人的速度修完。10个月,修一个都城啊。然后,修长城。发兵百万,都是当兵的去修,100万人。
然后,挖大运河。这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估算,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他每年所动用的人力,是300万人次。然后,八年时间,根据后世的估算,总共是动用了3012万人次。大家知道,每年用400万的劳动力,这些数字是啥意思呢?要结合下面这句话来看:修洛阳,死的,十之四五;修长城,死的,十之五六;也就是百分之四十,五十,六十的人都没回来,都死在工地上了。而挖大运河,总共死了250万人。那么,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是多少呢?4600万人,服了吧。相当于,把全国的所有青壮年都拉去工地,而且一半的人,弄死了。这比战争还残酷。
杨广修筑东都洛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杨广又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这第二期工程同样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与黄河贯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一千公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多公里。
至此,这条世所罕见、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运河终于完整地出现在帝国臣民和无数后人面前。
对杨广来讲,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举;
对历史来讲,这是一件震古铄今的杰作;
对数百万承担开凿工作的民工而言,这是一条榨干他们血汗、甚至剥夺了他们生命的血泪河,是一根吸尽大江南北民脂民膏的吸血管;
对隋帝国而言,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一条弥合历史裂痕的文化纽带,一条造福后人利益万世的黄金水道;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既是让人惊叹的历史奇迹、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隋炀帝逆天虐民、施行暴政的一个有力证据和直观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