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为何我国古典哲学兴起及繁荣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又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按照讲义)
为什么圣人,思想家,会集中出现在那个年代呢? 首先,咱们了解春秋时期,它不是一个统一国家,之前说过的,是邦国制。天下一个天子,但这个天子并不是啥都管,而这个天子分封的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领地和政权,有独立的外交,军事,政治,行政,法律等各项权力,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各个政权,各自为政,各个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式不尽相同。这是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邦国制的土壤,促发了对哲学思想和治国理论的探讨。 其次,在邦国体制下,各个国家的君主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比如说,秦国对韩非,虽然最后是杀了他,但之前,是为了他不惜发动战争来获取人才的。又比如,齐桓公对管仲,尽管之前辅佐的是他的敌人,但以君主的容人之量,最后管仲成了他的国相,而且一当就是一辈子。那么,可以看得出各个国家,对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才,和具有不同思路的人,是兼容并蓄的。对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萌发和造就了各个思想学派的蓬勃发展。 第三,邦国制下,君主之间的竞争机制,导致了思想领域的发展。举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四个爱养士人门客的君,对人才非常重视,叫战国四公子。他们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当时叫养士,又叫食客。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个应该看过电视连续剧的,都有印象的啊。比如说,寻秦记。那么,这四个人是当时这四个国家的王公贵族,他们多的,有食客三千。这些食客,可以到这四个王公贵族家去白吃白喝,这四君子负责养着。为什么要养?因为这些士,有才能,当然,不是全部有才能,但其中真不乏有才之士。打个比方,齐国的孟尝君,之前是齐国的国相,他就有食客三千,到了后期的时候,因为他功高盖主,齐王就免了他国相之职。主要是忌讳他势力太大。那么,他也很郁闷啊,这时候,就有一个他的食客,跑出来对他说,请给我一辆车,和一些钱,我保证给你回复相位。孟尝君想,反正司马当活马医了,就给了他一些钱和一辆车。这人拿到了车和钱,一溜烟跑楚国去了。干啥呢?跑去见了楚国的国君。他就对国君说,大王可知道当世,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哪两个?楚王说,楚国和齐国啊,那么又问说大王知道怎么让楚国发展得比齐国更好么?楚王说,不知道,你有啥好办法?这人就说,找孟尝君啊,孟尝君是齐国的前国相,但齐王怕他功高盖主,因此免了他,他现在正不得意呢。如果在这个时候,大王您能去招揽孟尝君他对齐国的情况那么熟悉,来服务你楚国,你给他当国相,还怕楚国不比齐国强大么?楚王说,哎呀,对呀!幸亏你提醒我,这人就对楚王又说,大王要做就赶快。如果让齐王想到了这一层,回过味来就晚了。楚王说,来人哪,赶快派10辆车队,到齐国,去接孟尝君。那么,食客从楚王那出来,一溜烟地又回到齐国,跑去见齐王,还是老一套的话,问齐王说,大王知道当世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哪两个,齐王自然说,楚国和齐国啊。这人又说,大王已经免了孟尝君,但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楚国人正组织着车队,到齐国来,要接孟尝君做国相呢。如果大王让孟尝君被他们接走了,那么,齐国就有大麻烦了啊,齐王说是么?于是派人到国境线上一看,果然楚国的车队浩浩荡荡开往齐国,就接孟尝君去的。于是齐王马上下令,恢复孟尝君国相之位而且另外加一千食邑。孟尝君的国相之位,也就保住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出了什么?君主之间的竞争,邦国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造就了人才的鼎盛发展。这也是第三方面,为啥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那么多的思想家的原因。 |